工作后的暑假显得异常宝贵,逃离酷热的上海,转战海滨消暑,虽然三日小憩充满了车马劳顿,不过旅行中的辛劳也是一份别样的自由。
出于经济&时间&方便的综合考虑,来回的交通工具都选择了卧铺长途车。旅行的内容基本上以市内闲逛为主,海浴游泳为辅,郊区远足作结。
第一天的行程:栈桥-小青岛-水族馆-第一海浴-第二海浴-八大关。栈桥永远都熙熙攘攘挤满了人,远远望去人头攒动,也许这便是旅游旺季的表征,为了避开热闹,三天里N次路过都没走上桥面。小青岛一段很是安静,不过似乎不太受旅游团的青睐。沿着海慢慢走,听着海涛拍岸的声音非常惬意。水族馆,海底世界是中小学生的天下,认识海洋里的动物是个丰富而有趣的课题。买了海产博物馆的票,可以逛四个馆:海洋生物标本馆,淡水鱼类馆,水族馆,还有水兽馆。见过许多活的海底动物,标本却是第一次见。最让人震撼的那具抹香鲸的实物标本,亲临比较才体会到它的庞大。淡水鱼类里面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条鱼:一个是裸臀鱼,除了一条背鳍从头长到尾,其他的鱼鳍一概省略,游动的时候长长的背鳍像锦缎一样晃动摇曳,很是婀娜。另一条叫非洲肺鱼,长着一张很委屈的脸,好像受了冤枉,常常一动不动靠着玻璃,一副有气无力的娇弱模样,不过它的可爱之处在于隔段时间就会张大嘴深呼吸,一静一动的对比非常有意思。我极力向人推荐这只“喘气鱼”,招徕很多小朋友陪我一起守候它张嘴。
逛完四个展馆,已是午饭时间,在一浴旁边的酒家吃了顿海鲜,味道还不错。一浴的人也不少,沙滩上热辣辣的不仅是阳光的温度,还有下海游泳的热情。在沙子上踩了一圈,就出发去了二浴。两个浴场离得不远,不过二浴更加安静一些,也许是因为身处幽静的八大关景区,也许是因为这里需要两块钱的门票。第一次下海,抱着游泳圈浮在水里,感受游泳馆里感受不到的宽广与自由。时不时地抓到紫菜,仰面漂浮看着蓝天,不游的时候被海浪冲上岸,体会曝尸海滩的狼狈。沙滩上,几位漂亮俄罗斯mm晒日光浴的倩影很是吸引眼球。
湿漉漉地从浴场出来,傍晚时分走进八大关景区。交错的街道,浓密的树荫,安静的池塘,错落的院落,一副“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幽雅情致。从一关拐到另一关,再拐到另一关,每条路上都是同样的宁谧,相似的风韵,令人不忍舍弃这份难得的平静。
第一天的晚饭回到酒店附近的红屋子牛排馆解决,低价位体验了一把小资情调。嘿嘿,不过吃得太饱还要再去海滩散步消化。
第二天上午坐公交去了石老人,沿途欣赏着青岛的街景,既有北方城市的豪迈,又有海滨胜地的温婉。青岛的街面不宽,但高楼也不算多,所以并没有局促之嫌,加之海的宽广延伸,反而感觉很开阔。也许离开了上海,任何一处都会让人觉得少了几许空间上的压迫。青岛的道路和大连很类似,倾斜的坡度非常多,因此这里很少有人骑单车,无论是海滨步行街,还是繁华的香港路,除了送水,收购旧物的特殊从业人员,街上就不再有自行车,电动车,甚至摩托车的影子。很好奇当地人拿什么作为交通工具,想必除了11路人工方式,公交车便发挥了卓越显著的功效。也难怪,青岛的公交极其发达,线路遍布各处角落,市内相邻两站的距离很短,这应该也算作一大地域特色。青岛的公交车上总是人员满满,几天来无论何时从没遇到过乘客寥落的景象。不过即便如此,大家也都非常谦恭礼让,没有抢占座位的焦急,让座更是常见,这使得我对青岛人的善意礼貌加了许多分。
用了五十分钟到达石老人浴场。虽然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浴场整修,没有防鲨网,请游客不要下海游泳”的告示,可里面的人们依然勇敢无畏地纷纷跳入海中经受风浪的冲洗。石老人的海岸很长,沙子也比市内浴场的海滩细腻,更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海浪更加汹涌澎湃。站到海里,滚来的波浪几乎要盖过头,纵身向上一跳,它便打在腰间,正叫嚷着“好爽”,又一股浪涛翻转而来,来不及跳起,就被冲得一头咸湿。这种踏浪的方式颇为刺激。海边,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被老爸放进海里,扑腾扑腾喝了好几口海水,还呵呵地傻乐着。
从石老人回来已是下午。回市内吃过午饭,坐车又来到八大关,循着海沿儿接着昨天的路继续走。从太平角走到三浴,再走到五四广场,从傍晚走到黄昏,再走到入夜。走得腿脚酸痛,走的人困马乏,却还是不舍得停住脚步,恨不能把这里的点滴风貌全部收进眼底。简约朴实的海景别墅,凭海临风的木质栈道,穿着泳裤走在街上的行人,自由酣畅的表情潜藏着大海就是自家泳池的得意,五四广场上在夜色中闪亮滑翔的风筝,建筑上的彩色霓虹与海面船只上闪耀的灯火相互辉映。海滨的盛夏之夜弥漫着平静安适却又浓烈热情的气息。
夜晚回到栈桥,在广西路上的一家名叫“金华孚”的宰客黑店吃了顿极其郁闷的晚餐。无论菜品,店品,还是服务人员的人品都令顾客因为踏入此门心生悔意。没兴致去投诉,只得在网上宣扬一番以泄怨愤。
第三日起得很早,为的是赶上一天三班的311去北九水。两个小时的车程加之窗外太阳的曝晒,困顿之极。进门便是内九水,由于不是雨季,水量不是很足。不过还是有许多孩子争先恐后地往各个潭中玩耍嬉戏。九水十八潭的名字都很有意境:“坐忘”“自取”。。大多来源《庄子》。可惜当时身心俱疲,没能仔细研究。走走停停地也仅用了一个多小时便来到终点。潮台瀑不过是从岩壁上倾泻下来的小水流,俺们都是见过大瀑布的人儿,看到如此袖珍的瀑布不禁哑然。原路下山找了一块有树荫的潭边大石,躺在上面小睡了半个钟头,起来看到水面上低飞着一只巨大的蓝色蜻蜓,兴致和精神都恢复了不少。不过缓过来的神气儿在回程的两个小时颠簸中又被消耗干净。
把行李拖到车上,一身清爽地去吃晚饭。在浙江路上偶然撞到一家“老屋土菜馆”,味道价格服务都不赖,想起前儿个晚上在小店里受的气,不禁感叹还是正规人家的菜香。吃过饭,又来到栈桥旁的海边。坐在栏杆上,凝望暮色中的青岛,沉吟着的大海,心中一片安宁。旁边的第六浴场依旧人声鼎沸,海中的泳衣,浮圈色彩缤纷,人们争分夺秒地消受着夏日的馈赠。“热闹是他们的,我看看就走。”最爱篡改朱自清的这句话,用在这里刚合适。窃笑着把眼光从远处收回,不经意间看到了近处的一对父子,他们穿得很简朴,甚至有些寒酸。儿子站在台阶上扶着栏杆,在“一分钟快照”的镜头前腼腆局促地笑着,父亲则站在摄影师旁边慈爱地望着儿子。“看这里,笑一笑”摄影师喊到,闪光灯亮了一下,照相结束了。父亲从裤袋里摸出几张钞票交给摄影师,充满期待地接过照片。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一幕,心里突然疼了一下。“爸爸为什么不和孩子一起照呢?”也许是怕自己不上相,也许是为了给儿子留下一份童年的纪念吧。一直觉得那些在景点处设摊照相的人不会有什么生意,却忘了那些没有相机的人们也有留念的愿望。想起第一次来青岛是十几年前和爸爸一起,那时我们也没有相机,是不是也在这样的拍照点驻足过呢?在青岛停留的最后一个钟头里,我非常想念爸爸。
很想用别致的方式,讲究的文字记述这次旅行,却絮絮叨叨成了这样。浪漫似乎看不到了,只希望平实的记录能帮助以后的自己清晰地回忆起2005年夏天里的特殊之旅。
2005/7/26

(冲浪)

(孤独扁舟)

(夜晚的五四广场)

(海滨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