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华人与马来人通婚的后代,男的叫巴巴女的叫娘惹,形成独特的巴巴娘惹文化。
巴巴娘惹文化是马六甲很有特色的一种文化,有关巴巴娘惹的文化和习俗,在马六甲博物馆中都有较多的介绍,在马六甲的荷兰街上更是不难看到巴巴娘惹的痕迹。有关巴巴娘惹的来源,人们认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马六甲王朝时期,那些从中国福建一带漂洋过海而来的移民,他们大多数是中上层为官的或是殷实的商贾人家,到了马六甲以后没有再返回中国,而娶了当地的马来女子生下的后代;也有的一部分据说是当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五次来马六甲驻节,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生下的后代。马六甲的荷兰街是巴巴娘惹的聚居地,也是巴巴娘惹文化的发源地。荷兰街一度曾是富贵的象征,街两旁尽是巴巴家族的豪华宅院,家居布置尽显华人富有人家的气派。大门及窗户制作精致,往往是雕梁画栋,一些门栏上有“福”、“禄”、“寿”的木雕,大门上贴有对联,住宅分为大厅、中厅、内厅、天井、后院、侧院,大厅正中供奉神位。屋内摆有做工精致古雅的酸木家具,瓷瓶古董,古色古香,较为讲究。
早期的马来亚,对于外族与本地的马来人通婚,并没有宗教上的束缚(现在则不同,凡外族人与马来人通婚,必须先皈依伊斯兰教),所以与当地马来女子通婚后的华裔,仍然保留原来的宗教信仰,信仰佛教或道教,他们的很多习俗与礼节都是沿袭中国的传统。娘惹少女或已婚少妇,如同中国的大家闺秀,大多足不出户,常年呆在家中,故而常常以刺绣或制作一些手工艺品来消磨时间。
对于华人的一些传统节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视,过春节,作为子孙或年幼的一辈,得跪着磕头、敬茶及祝安。逢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讲究,要摆三牲及饭菜等,要摆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肴上供。在婚俗上,巴巴娘惹的家庭也非常讲究“门当户对”,那些有权势的华人甲必丹、亭主、殷商家族之间常常联姻。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带瓜皮帽,新娘则身穿裙褂、霞披,头戴凤冠,身上有众多点缀的饰物。在二战前,巴巴娘惹在举行婚礼时,依然沿用三跪九叩的清朝古礼,娶亲用花轿,锣鼓喧天,热热闹闹。男方的家长对于新娘是否是处女极为重视与苛求,在新婚后,要由媒婆负责将处女布拿出来给男方双亲过目。
既然巴巴娘惹是华巫混血的后代,他们身上必然有异于纯华人的习俗。在巴巴娘惹家庭中,讲的是一口流利的马来语,这是他们日常用语,不过也掺杂了一些福建方言,他们对普通华语一窍不通。特别是那些娘惹,平时的衣着打扮与马来女子无异,身穿沙龙或娘惹装(类似马来妇女装),口中喜爱咀嚼栳叶。在饮食习惯上,巴巴娘惹也有自成一统的“娘惹餐”,它兼有华人、马来人、印度族人以及以葡萄牙人为主的欧洲人的饮食特点,在烹饪方法和使用的餐具器皿方面都比较讲究,调料中自然少不了咖喱和辣椒,口味以酸辣为主,别具一格。要想品尝正宗的娘惹餐,就要到荷兰街的由昔日巴巴豪宅改建的餐馆去,那里从室内的布置陈设,到餐桌上的菜肴,都是最地道、纯正的娘惹餐饮食文化的精华。
目前巴巴与娘惹的人数不多,没有精确的统计,估计数目大约不到万人,据说荷兰街上也只剩下10余户人家了。
我参观的时候,刚好有一个有老师带队的学生团,应该是当地的华人。老师在用英文讲解,底下的学生也在用英文交谈彼此哈哈笑笑。真羡慕他们,从小就会多门外语。悲观地想,有的时候出生真的似乎可以决定些什么,我出生在福建,即使我没有偷渡的倾向,也会被人误以为。而那些早前去到马来西亚的福建籍华人的后代出生在大马,就可以拿着护照大部分的欧州都不用签证。。。

(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带瓜皮帽。)

(大门及窗户制作精致,往往是雕梁画栋。)

(梳妆台。)

(居布置尽显华人富有人家的气派,但现在看起来貌似算古董了,这是洗脸的。)

(昔日巴巴豪宅改建的餐馆,也就是该文化馆的出口。)在这里吃上地道的正宗的娘惹早餐,周围是地道的娘惹陈设,很享受。
这里上传的图片有限
更多图片请浏览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dingdingzoutian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