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私人博物馆居然珍藏了30多件海外回流文物!法国拍卖圆明园兽首引发了国人对海外文物回流的关注,因此,当听说有这么多回流文物现身鼓楼时,不少市民前往鼓楼南街30号想一睹真容。本月20日,市民臧秀云女士用她收藏的格格府打造的私人博物馆即将开馆,目前正在紧张布展过程中。
混血格格逃婚藏身此处
格格府是天津市老城改造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一座四合院,院门上方的一块匾上写着三个大字“格格府”。酷爱收藏的臧女士2004年逛鼓楼时偶然发现了这个院落,便花巨资买了下来。通过多方考证,她得知了格格府的来历。原来,这里曾是清光绪年间,和硕格格逃婚来津的居所。
和硕格格本名裕德龄,是清宫第一位女翻译官。她并非皇帝嫡出,其父裕庚为清朝驻日法使臣,其母为法国人,裕德龄自幼随父旅居国外,精通八国外语及外交礼节,回国后被慈禧诏进宫为御前女官,由于深得喜爱,被封为和硕格格。
1904年秋,和硕格格得知太后有意将她许配给荣禄之子巴龙,求助光绪皇帝帮忙抵婚。春节临近,光绪皇帝假称让和硕格格到天津办一些西洋年货孝敬太后,把她派到天津,就住在现在鼓楼南街的这座格格府里。后来,裕庚患病,和硕格格以“守孝”为名,拖垮了这桩婚事。1907年5月21日,裕德龄与美国驻沪领事撒迪厄斯·怀特结婚,1915年随夫赴美。后来,她用不同文字撰写了很多与清宫有关的书籍,天津的格格府也因为这个传奇格格而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分为六馆集纳不少珍品
格格府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全部采用清末砖木结构,是两进院落,按照房屋格局分为六个馆,全部摆放着臧秀云的个人收藏。
这些藏品中既有明清瓷器,也有名人字画,还有商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不乏珍品。其中有几件用碎片拼起来的瓷器,以青花居多,据说都是从景德镇的老窑出土的,仅一件青花凤纹高足菱口碗,就花了6万元修复费。
一组战国时期的青铜镈钟和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鼎,都挂着绿色的铜锈,诉说着年代的久远。记者采访时,恰逢一位博物馆的专家在现场鉴定,对于这两件藏品,这位专家左看右看,还让工作人员拍了照片。他的评价是,“很有悬念,在很多国家级博物馆里还没有这样品质的藏品”。
海外回流文物专馆展出
在前院北厢房,记者见到了第一批回流文物,共有10余件,都是瓷器。即使不懂文物,也可以看出它们个个精美。在臧秀云的介绍下,记者知晓了它们的价值。
粉彩团花大碗,胎质细腻、釉色滋润,粉彩艳丽,外壁绘花卉纹,绘工精细,典雅亮丽。胭脂地粉彩花卉纹碗,粉地衬托着缠花花纹,色调缤纷,相当生动。这两款大碗为清道光年制。
黄地粉彩花卉万寿无疆折腰盘,虽然看起来不大,但制作规整,胎体坚质,釉色莹润,画工精细,是大清光绪官窑精品。
青绿山水纹瓶,造型别致。细长的瓶颈,筒形的瓶腹,外壁以松树和花卉纹饰,色彩艳丽,釉色莹润。在后院南厢房,还有一批回流文物,都是珐琅类的器皿,如珐琅鸳鸯杯、黄地兰花珐琅瓶等,都有相应的文物证书。
家庭熏陶热衷文物回流
臧秀云告诉记者,她已有20多年收藏史了。这些年,她走遍世界各地,到过各大拍卖行,凡是她认为有价值的中国文物都会想方设法回购,让这些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归祖国。仅在德国,她就拍回过20余件文物。
“清朝末年,外国列强入侵中国,抢走了我们不少珍贵文物,作为收藏爱好者,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多地回购流失海外的中华文物,让国宝回归祖国。”之所以有这样的情怀,与臧秀云的身世有关。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于五大道一个中产家庭。因为长辈的爱好,在她幼年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是文物和古董。事业有成后,臧秀云便把大部分资金用于收藏。
让西洋文物在中国展示
随后,臧秀云把记者带到后院正房、取名为“物华天宝”的陈列馆,向记者展示了摆放其中的西洋家具。她说,为了显示格格府原来女主人中西结合的品味,她特意把这间“起居室”装扮成中西合璧的风格。“这些家具都是我从西方国家买回来的十四、十五、十六世纪的东西。”据西方史书记载,十六世纪是奥斯曼帝国和西班牙王国时代,十七世纪是法兰西王国和荷兰共和国时代。在这些时代,上述国家空前繁荣,留下了不少可以成为文物的精品。“我要让这些西洋文物在东方展示它们的风采。”臧秀云说。(稿源: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