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活动开展以来,鼓浪屿—万石山管委会紧紧围绕“公园之岛、文化之岛、休闲之岛”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挥景区文化资源优势,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并以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推动景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了两个文明共同进步。
利用优势增强内涵
当你穿行于鼓浪屿蜿蜒曲折的小巷间,不时有悠扬的钢琴声正从一幢幢盛开着三角梅的老房子里飘出来时,你一定会惊叹这座小岛的美。
鼓浪屿的美丽质天成,而鼓浪屿人对美的追求则是孜孜不倦的。今天,如何将鼓浪屿独特的人文资源充分发挥,让每一个来客都能更深刻、更全面、更直接体会到小岛的魅力,正成为鼓浪屿人的目标。
音乐是鼓浪屿的灵魂所在,同时也是鼓浪屿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近年来,鼓浪屿成功举办了鼓浪屿钢琴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鼓浪屿诗歌节、厦门中秋博饼文化节等数场大型节庆活动,以及“中外名曲天天演”、“家庭音乐会”等810多场音乐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了鼓浪屿的文化魅力,使音乐文化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而鼓浪屿的每一个人也都尽己所能,让这片土地谱写出最动人的人文乐章。岛上举办钢琴艺术节时,不少符合条件的家庭踊跃报名接待选手;每逢节假日和恶劣天气,来自好八连的战士都会出现在轮渡码头和日光岩之巅,帮忙扶助游客。
科学规划提升品位
近年来,鼓浪屿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组织各项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不断强化建设管理工作,提升了景区的整体文化品位。
据了解,鼓浪屿编制的《鼓浪屿法定图则》、《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鼓浪屿市政专项规划》等系列方案,均在广泛征求专家和群众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景区发展定位,开展评审、报批和分步实施等工作后,最终确立的。
近几年来,鼓浪屿先后投入3600万元,建成了新的环鼓景观路、菽庄花园至皓月园的临海步行栈桥;全面启动了街巷改造工程,完成了鹿礁路、龙头路和中华路的路面改造,轮渡广场2号绿地、小浪荡山等地块的街头水景建设和全岛的夜景工程建设。
此外,鼓浪屿还投入巨资对旧环境进行整改。按照总体规划,景区一期共投入7000万元开展拆迁整治美化工程,完成拆迁建筑面积2.27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8600平方米;二期计划投入1.4亿元,拆除因景区规划需要和有碍观瞻的建筑物2.13万平方米,可新增加绿化面积6246平方米,既美化了环境,又为景区的发展腾出了空间。
同时,景区还大力开展数字化建设工作,建立了景区监管信息系统,及时接收和发布相关数据;建立了有独立门户的景区旅游商务网和电子政务网,重点介绍鼓浪屿的核心景点、百年建筑和人文底蕴,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电子商务服务;建成了全岛数字监控系统,不仅对全岛的治安情况进行监控,还有助于高峰期游客的合理分流,有效提高了景区的管理效率。
保护资源挖掘内涵
鼓浪屿的清新空气、优美环境和历史遗产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更是鼓浪屿景区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为此,鼓浪屿全面实施了ISO14001环境管理,制订了系列应急程序、操作规程;完成了1000多户居民家庭节水马桶的安装和公厕节水设施改造;在环鼓路(轮渡地段)安装27盏太阳能路灯;投入使用8台生活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机;建成4个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生活污水4300吨,这一系列措施,为鼓浪屿的永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同时,景区还加强绿化管理,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垃圾分类和袋装化工作,收集率达100%;建成生态土壤深度处理系统;改造轮渡广场、体育场绿地草皮,消除岛内一切可能伤害环境的因素。通过一系列努力,鼓浪屿成了花的海洋、树的世界,景区绿化面积达32万平方米,山体及景观设计绿化面积16.8万平方米,全岛绿化覆盖率达到65.78%。
有人说自然环境是鼓浪屿美丽的背景,那么,人文环境才是鼓浪屿真正的主角。为此,鼓浪屿及时制订了“保护和利用风貌建筑”的相关规划方案,对51幢风貌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并竖立标志牌;借助社会力量参与风貌建筑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制定了《企业或个人领养风貌建筑实施办法》;把24幢可以领养的风貌建筑编印成册,向社会和企业推荐。现已开发利用风貌建筑43幢,有效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良性循环。
如今,文化已经成为鼓浪屿发展的精神动力,旅游成为了鼓浪屿文明和谐的建设载体。在创建第二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的过程中,岛上的居民、游客、旅行社、商家和各企事业单位共同构筑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