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中严重受损的彭州九峰村谢家店子,今后在被打造成地震遗址的同时,还将集观光、避暑、休闲为一体,从而成为银厂沟沿线的又一旅游亮点。昨日,彭州龙门山镇银厂沟所在的九峰村,面向社会一举推出了10多个灾后旅游重建项目,其中,谢家店子经开发后,除了可观成片红叶林,还可体验陈家磨子、石器作坊、森林避暑休闲带、阳光沙滩、生态农业观光园等。
18户人家率先“统规原建”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龙门山镇九峰村除了300多户选择统规统建和异地安置以外,有400多户群众坚决选择了“统规原建”的模式。该创新模式,将“统规”和“自建”两种政策巧妙进行了结合,“统规”是指对公路沿线的建筑物实施红线控制,对老百姓的建筑提供风格、风貌的统一设计;“原建”则指符合规划的原址重建,或是通过群众自愿实行土地调整后的建设。其中,九峰村谢家店子的18户人家,率先拉开了“统规原建”。九峰村支部书记李连猛介绍说,由于采取了“统规原建”的创新做法,当地村民主动腾出了自家的宅基地,18户群众的住房建设用地终于解决了。
“每户群众的自筹资金不到一万,除了国家补助和银行贷款以外,还差两三万。”两次议事会下来,建房资金终于敲定:一是变林业资源为发展资本,把林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资源;二是自筹劳工,节约建房成本。近日,九峰村18户群众在建房自愿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并率先在九峰村拉开了“统规原建”。
昨日,记者来到谢家店子,看到了张贴在墙壁上的“18户人家统规原建制度”,这些都是当地村民共同制订的,共有12项,其中包括“我们的发展目标是3年内建成可服务于300人的游览区域;具观光、游玩、娱乐、石器工艺、休闲避暑、特色食文化、幽雅温馨的入住环境、上档升级的硬件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山水龙门、五彩乡村’”等。
旅游重建面向社会招商
在规划住房的同时,九峰村谢家店子成立了“经合组织”,统一整合山林、土地、宅基地资源,整理出11亩土地,成功包装出十余个灾后旅游重建项目,准备引入社会资金将这里建成银厂沟沿线的又一景区亮点。其中18户人家的住房正是融于该亮点景区中。经包装,“谢家店子18户人家”将集古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地震遗址文化和休闲避暑文化于一身,到今年8月1日,这些住房将全部完工并入住,同时形成每日100多人的接待能力。
昨日,谢家店子正式推出了这些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商,除了五彩乡村酒店、红叶观光林外,还将打造海汇寺、陈家磨子、啤酒长廊、观光亭、石器作坊、人工湖、泄洪坝、谢家店子遗址纪念碑、森林避暑休闲带、阳光沙滩、生态农业观光园等。这些项目一旦启动,将拉动银厂沟旅游产业发展和提档升级,创造性地解决群众住房重建和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
乡村旅游掀起又一波避暑热
谢家店子灾后重建项目的推进,在九峰村掀起了一股重建热浪。随着天气渐热,依然凉爽宜人的九峰村准备力推乡村旅游,让更多的农家乐开张,再掀起一波避暑热。
“我们这边有20多个人要过来,能接待吗?”这一段时间,九峰村“山里红”农家乐老板陈定其的手机响个不停。“已经换了两个电池了!”陈定其笑着告诉记者,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成都等地的老客户不断打来电话,要求提供至少两个月的食宿。
记者来到“山里红”农家乐时,发现这个农家乐外表没有任何损伤,只是内部墙壁有点裂缝罢了,经过维修后迎客完全没问题。其实,过去的一年,陈定其一天也没闲着:为了水电站的恢复运行,他不停地找各方协商,找社会资金入股。“现在,我可以腾出手来搞维修了。你看,我的沙石、水泥、砖头都准备好了。”陈定其笑着说,“择日不如撞日,明天就开工。”再过一周时间,陈定其的“山里红”农家乐就将正式开张营业。
记者转了转,发现九峰村白果坪一带的16户农家乐已经行动起来,他们正全力以赴地维修加固房屋,争取在客源高峰来临之前,提升接待能力,赚取震后第一桶原始资金。目前,九峰村已有四五十户农家乐恢复营业。看来,今年的“避暑天堂”九峰村,再掀一波“避暑热”也不是什么难事了。据悉,到今年底,九峰村就能形成约2000张床位的接待能力,重振银厂沟沿线的旅游已是指日可待。
新闻链接
九峰村,辖17个社,幅员68平方公里。坐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银厂沟、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等四大国家品牌。随着龙门山旅游业的发展,九峰村农家乐迅速兴起,地震前境内农家乐已达500余家,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