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闽台旅游业界在福州签订了《福建旅游发展合作协议》,两岸首先启动了“海西旅游百千万活动”,省旅游协会还与岛内24家旅行社代表签订了《闽台一线牵,立荣十万游神州》合作协议,台湾旅游界将在一年时间内组织十万名台湾及世界各地游客来闽旅游,并经福建前往大陆各省市旅游。作为“八闽首邑”的闽侯县抢抓即将到来的海峡两岸旅游高峰期,又适逢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大好时机,加快发展主形象为“闽越故园,水岸绿都”、总体布局为“一江两岸,南北双翼,四区联动,八线循环”的以闽越文化为主题,融温泉度假和森林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立体式旅游。
一是利用现有资源“整好地”。闽侯山蕴秀色,水含灵气,素有“昙石越千古,山江润侯官”之称,具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现今闻名余世的就有闽台古文化摇篮的昙石山史前文化遗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八重溪、国家森林生态保护区三叠井森林公园、与鼓山齐名的旗山、以及南方丛林第一的雪峰崇圣禅寺。2008年全县旅游总人数达到95.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7亿元,为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吸引台湾同胞来闽侯观光旅游,投入7138万元用于昙石山博物馆的重修、十八重溪游道的修建以及三叠井森林公园安全监控设备的安置等,大大提高了各个景区的接待能力和观赏性,进一步完善了配套设施建设,保障了景区内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把昙石山文化遗址作为闽越文化旅游的重点项目,通过“9.8旅博会”、福建电视台、宣传画和VCD等宣传福建古文化,把六样堪称“中华之最”的文物作为吸引中外游客的“吸铁石”。
二是整合潜在资源“培好土”。为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旅游胜地,抓住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旅游产业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闽侯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达到多处开花,多点结果的目的,闽侯县以旅游基础建设为重点,投资375万元用于旗山棋盘寨、荆溪龙台山和天龙将军山三个乡村旅游景区的扩建和完善,并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近几年共引进内外资1.5亿美元,创办内外资旅游企业23家,不断完善景区点开发建设,形成了以甘蔗、上街、竹岐为中心区,环绕着昙石山史前文化区,雪峰寺宗教文化区,五虎山人文史迹区,十八重溪—旗山自然风景区和闽江休闲娱乐带的“五区一带”旅游结构。并针对海外游客特别是台湾同胞,将充分利用青口汽车城的资源优势,发展汽车租赁和自驾游,通过这项产业进一步带动闽侯县汽车和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八闽人文首邑,海西度假胜境”。
三是创造便捷交通“浇好水”。近年来,闽侯县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其中2007年投入1.78亿元,2008年则达到3.63亿元。2009年全县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共24项,其中道路及其景观建设项目就达13项。现今已有公路里程1318.5公里,闽江从中部流贯全境,外福铁路和福厦铁路,以及324国道、316国道、福泉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穿县而过,随着向浦铁路、福永高速和绕城高速等省市重点线路的建设完工,闽侯的交通通道内连外接,八方纵横、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将逐步形成,打造的南港“水岸林居”温泉度假二日游、汽车城科普教育游、大学新区校园生活体验游等八条人气旅游线路的便捷交通已经成为招揽游客的一大法宝。
四是打造特色精品“施好肥”。闽侯县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精心打造旅游品牌,努力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并把旅游商品开发作为提升旅游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整合南港温泉旅游度假区内的旅游度假资源,规范和提升旅游区内配套设施建设,重点突出养生度假项目以及森林温泉天然资源特性;建立乡村旅游示范基地,设计建设乡村俱乐部、农业观光园、民俗表演场、度假村居园等一系列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区;出台政策扶持旅游商品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特别是生产传统旅游工艺品、昙石山模拟考古体验产品、系列农副产品的企业,并着重加强闽侯特色农产品橄榄、龙眼、雪柑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并扩大“三苦”生产基地实现商品规模化。闽侯县还利用海峡两岸加强交流合作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台商投资,在雪峰山顶建成集台式茶博园、茶庄、台湾茶叶生产科研和深加工于一体的旅游、休闲、观光茶园示范基地;在南屿镇建成汇聚101种名特优葡萄品种的“龙晶葡萄园”,并融入乡村元素,建成由葡萄观光长廊、儿童采摘区、浪漫情侣道、高档酒庄组成,集观赏、游乐、科教于一体的休闲游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