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众多世界级历史名人,5处国保级单位,18处省保单位,市保、县保近150处……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传统的中华药都,亳州文化旅游从来都不缺少资源。
不过,这些资源并没有让亳州摆脱一个尴尬的局面——“起步早、发展慢,名气大、规模小,景点多、景区少,有说头、没看头”。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让丰富的资源不再沉睡。为此,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市的新兴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发展。
成立亳州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化旅游公司),组建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处,整合景点、推介亳州……
在社会的期待中,亳州旅游走过不凡的半年。
一季度,门票收入近50万元,是2008年全年门票总和;接待游客5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3倍。同时亳州还被央视、旅游卫视、安徽卫视、河南卫视等中央和省级媒体频频搬上荧屏。
开局斩获颇丰的同时,亳州文化旅游也正在由文化事业向产业经营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沉睡多年的亳州历史文化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觉醒。
微观透视:
市长调研之后
2008年12月5日,市长牛弩韬到市文广局调研时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产业。
调研结束后,市文广局成立文化旅游公司筹备小组,组建亳州市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处。
在公司筹建中,筹备小组通过摸底排查、登记造册等举措,把原来分散在各景点的在编工作人员统一安排到新组建的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处,并拿出了对景点41名非在编人员的初步买断和安置办法。
2009年4月11日,文化旅游公司正式挂牌,同时接手了花戏楼、曹操地下运兵道、华祖庵、陈抟庙等景点,至此,亳州文化旅游步入市场化运作的实质性阶段。
挂牌当天,牛弩韬为“亳州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揭开面纱。他的举动除了传递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公司的道贺之外,更大意义在于,希望这个国有独资企业能够肩负起把亳州五大产业之一的文化旅游,送入新的发展轨道。
毕竟,亳州这个“新皖北”旅游板块的龙头城市,国家历史文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华药都,有着太多的文章可做。
文化旅游公司挂牌后,外界给出的评价是,她的出现将彻底解决亳州旅游长期存在的多头领导、管理分散、经营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
“外界的评说很中肯,事实上,过去制约亳州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有三个:体制、机制和投资,这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任何人都搞不好亳州旅游。”市旅游局局长杨立民说。
过去的亳州文化旅游多头领导、管理分散的问题非常突出,仅对各景点的管理就有文广、城建、旅游、宗教等多个部门。这种分散管理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亳州旅游对外推介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给亳州旅游的发展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例如,外来投资者要想在亳州文化旅游开发中寻求合作伙伴,可能要同时与几个部门协商,这种增加行政成本的合作结果可想而知会是什么结局。
“很难想像,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文化旅游在运行机制上竟然还残存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吃‘大锅饭’。”杨立民说,以景点售票为例,卖一万张门票和卖一张一样,都不影响销售人员的收入,这种运行机制,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瓶颈——投资。旅游的投入是巨大的,就亳州目前的经济条件,不向外借钱、借力文化旅游业很难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决心成立文化旅游公司。
文化旅游公司成立之后,亳州分散的景点、景区都纳入公司管理,首先解决了多部门分散管理的问题,而其市场化运作方式的介入,则结束了亳州文化旅游“大锅饭”时代。另外,统一的公司化运作,也将为以后的招商引资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
“所以,文化旅游公司的出现,将开启亳州旅游新时代的说法,一点都不为过。”杨立民说。
出船巧借三“东风”
如果说成立亳州文化旅游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动力使然,那么从时机来看,这一举动也带有必然性。
安徽旅游业“十一五”规划提出:打造全省“三大旅游板块”,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中,亳州是最重要的支点。把亳州打造为皖北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既是安徽的战略决策,也是亳州的机遇。
亳州五大产业规划:把文化旅游当作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新城市定位,“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养生’的概念可以和老庄文化串起来,可以和亳州最大的特色‘药酒’串起来,也可以和五禽戏串起来。”杨立民说,养生亳州不但定位准确,而且可以给我们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太多的发挥空间和机会。
“亳州文化旅游‘下海’的第三股东风是国家的扩需计划。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在扩大内需中提倡发展牵动性强的产业,而文化旅游的牵动作用不言而喻。”
这些有利的外部条件再加上亳州社会对发展文化旅游所形成的高度统一的认知,使得亳州文化旅游产业无论在政治、政策,还是社会认知上,都处于黄金发展期。
“公司成立之后,我们的服务质量和景区环境明显改观,门票收入创历史新高,接待能力显著增强,招商引资正在展开洽谈。”亳州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说,“事实证明,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有助于盘活亳州旅游文化产业,而这种由文化事业型转向产业经营型,由依靠政府转向依托市场的转变,更能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同步发展。”
宏观解读:
打造“南黄北亳”旅游新格局
在中国,很少有地方像亳州一样,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商楚文化、老庄道家文化、魏晋文化、明清商业文化、中医药文化、酒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画卷。
在安徽,很少有地方像亳州一样,拥有如此多的历史名人:老子、庄子、曹操、华佗、陈抟、李绅、花木兰、张乐行……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他们在不同领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然而,在中国旅游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在继承和发扬老祖宗的遗产时却一度沉寂。2007年,亳州文化旅游的门票收入不足500万元,最好的景点花戏楼,年接待人数只有6万人。“一流资源、二流服务、三流开发”。
当亳州人做好文化旅游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时,我们迎来了新的机遇——在我省打造全省旅游“三大板块”战略规划中,亳州成为“皖北旅游中心城市”。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文化旅游列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提出依托“中华药都”、“白酒之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优势,围绕文化名城、名人故里、中华药都、白酒之乡、养生亳州五大品牌,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旅游资源,做好药、酒、道家文化结合的大文章,打造以中医药养生文化园等为特色的旅游品牌,努力建设“道源圣地、中华药都、曹魏故里、养生亳州”,形成安徽旅游板块中“南游黄山、北游亳州”的旅游新格局。
北关老街改造,涡河景观带塑造、亳州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在一系列具体措施实施的同时,一个名为“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新城市定位也被敲定。如果说北关老街改造等举措是基础建设,新城市定位是战略的话,那么,亳州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无疑是改革文化旅游体制和机制的破冰之举。
丰富的资源,正视现实的态度,扎实有效的举措……亳州文化旅游的时代真的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