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
旧地重游,领享人生的纵深感和历史的沧桑感,亦旅途一乐;
题记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风景;
欲读更多此次姑苏之行的图文,请去http://blog.sina.com.cn/rgmao181898
-----------
姑苏城阊门附近,有一条留园路,不宽不窄,绿荫匝地。2009年7月9日那日,正在翻修路面,据说是为了迎接上海的世博会。
留园,坐落在留园路上。
留园的大门不大,1966年和1978年两次去留园,大门就是这个样子,窄窄的,才通两三个人吧。匆匆路人,会误以为这里是一户寻常人家。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留园,即明朝太仆寺徐泰时的私家花园,此后,屡屡易主。
现在,留园的名气大多啦,人们把留园和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和拙政园并列,成为中国四大名园,1997年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是,留园的大门依然固我。
仅仅一墙之隔,占地仅仅30多亩的留园,却是一个别样的世界。
是日,苏州城气温达35°C,烈日炙人,走入留园,满目皆绿,凉意顿生
涵碧山房,门外有一个亲水平台。一池夏荷,阵风拂来,绿叶起舞,红花摇曳,荷塘北,有假山、土丘、凉亭、几株参天银杏,树龄有三四百年了吧。再往北,见蜿蜒起伏的绕园长廊。-- 置身平台,看高高低低的地势,层层叠叠的布局,弯弯曲曲的长廊,一切似乎与池塘里的荷叶荷花,构成了无言的美学呼应。
山房左侧有一条甬道,很不起眼,却有点像“桃花源”的洞口,进入甬道,豁然开朗,进入了留园的著名长廊。长廊长数十米吧?游客一般都会如此猜想。错了,长廊长达600多米,乃江南园林之最,与颐和园的长廊齐名。沿廊行,长廊顺地势,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斗折蛇行。长廊把全园的几个景区巧妙地串连起来。廊壁有漏窗,似隔非隔,窗外景色,若真若幻,漫步长廊,有移景换的妙趣。曲廊墙壁上更是书贴云集,估计有200多方,多为近代名人法帖的拓本及建园记事和名流游园时的唱和之作。留园长廊,你是一条文化走廊。
与颐和园的长廊相比,留园的长廊似乎更加曲折多变,玲珑剔透,疏密有致,更耐游,更耐观,由此折射了南北园林之异。
园主当年建此长廊,其用心可窥。-- 无论天降大雪,还是烈日悬空,沿长廊可作从容行,健身看景两不误。满园景致,有如大珠小珠,长廊,有如一根丝线,丝线串珠成链,散落的大珠小珠,便有了一气呵成之美!
沿廊行,可抵“五峰仙馆”。
馆名与庐山的五老峰相关吧? -- 因为李白有诗:“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果然没有猜错。
“五峰仙馆”门前,导游的讲解,证实了我的猜想。更惊喜的是,从导游口中还得知,五峰仙馆前的庭院中的那一组湖石假山,竟然是按庐山的五老峰的意境堆砌而成。真是有名有实。而且,“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是江南园林中最高大的一块湖石!
除了长廊之外,留园的这块湖石假山,又是一个江南园林之最!
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其西,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竹石倚墙,芭蕉映窗,满目诗情画意。厅与厅之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
以“五峰”为馆名,令人回味。在古人心中,庐山,乃仙人和隐士的乐土,又是归隐和成仙得道的代名词。一个“仙”字,嵌入馆名,得其所也。当年江南富豪,往往又是文化人,所以,江南的著名园林不仅用重金堆砌而成,其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往往无不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份。
--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 毛主席万岁!
-- 打倒XXX!
--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批斗会正在这里进行。一位身材佝偻的老者,头戴高帽,胸挂大牌,姓名被打叉,看不清姓甚名谁,只是下面一行小字依稀可辨。上写:钱大昕的孝子贤孙。
-- 据我了解,留园主人并非十恶不赦,清道光年间,这个园子还开门迎客……。
-- 住嘴,不准为地主阶级涂脂抹粉!
-- 事实,我说的是事实呀。不信,你们去查阅钱泳《履园丛话》,里边写道:“来游者无虚日,倾动一时。”……
-- 乱七八糟什么东西!闭上你的狗嘴!
-- 钱大昕是谁?(我问身边的一个红卫兵)
-- 是园主的一个朋友,他为留园作过题词。
-- 啥题词?
-- 叫什么“花步小筑”,就在那边,昨天被铲除干净了。
-- 为啥不直接批斗园主的后代呢?
-- 找不到呀。
她,和我年纪相仿,一口吴侬软语。
口号声、喝斥声、质问声不断。老者反复声明,自己和园主不认识,跟留园一点儿关系也扯不上。可是,越是申辩,身上所挨的棍棒就越密集,口号声就变得更响!
正欲离去,她又跟我说:本来打算开完批斗会,就点火烧大厅,可是,苏州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不同意,他们还动员了消防队,不准我们烧,说是大火可能烧到四周的民居。
这时,我才明白,她是附近阊门中学的红卫兵。吴侬软语,听上去,咋的一点儿也不软,甚至暗藏杀气?
1966年10月,乘“革命大串连”的机会,来到苏州,第一次游留园。留园,留下的印象,不是它的园林美,却是一场“批斗会”。
--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留园以建筑的华瞻和空间艺术而享誉于世。“花步小筑”与“古木交柯”一组小庭院就是其建筑空间处理的经典之作。
边走边讲,导游带我们来到留园中部景区。
长廊上的语录牌不见了,漏窗恢复了,题壁的书贴和法帖的拓本也恢复了。
烈日下,园林工人正在重修“花步小筑”,我们三口之家来到此地时,工人正小心翼翼得将钱大昕题写的“花步小筑”的石块嵌入墙壁。
-- 爸爸,为啥要新装这个东西呀?(女儿问)
-- 不是新装,是十多年之前被毁了,现在恢复原貌。
--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 文化大革命呀。
闻此,1973年出生的女儿睁大眼睛,一脸迷惑。
不知咋的,我想起了《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叹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之常情也。历史轮回,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距第一次游留园,12年过去了。此时的我,已经知道钱大昕为何许人也,一位著名的清代嘉庆年间的史学家﹑汉学家、诗文家。
-- 唉,花步小筑,你又重见天日!(我独自慨叹)
1978年8月,我们三口之家游览留园的往事又浮眼前。
-- 你们看,这个小院与“古木交柯”仅一墙之隔,留园一带以前地名就叫“花步里”, “小筑”就是指这一块墙角的小建筑。留园的很多墙角,都做成了精致耐看的花坛,堆上几支石笋,植上几颗天竺、还有爬山虎沿壁而上,再垂下几缕绿叶,那就是一幅画呀。(导游)
-- 对不起,导游,我的理解是,“小筑”可以指墙角的小建筑,也可以指整个留园。(游客甲)
-- 让我想想。
-- 我觉得都可以,但是好像这位老先生的理解好像更合理些。你认为呢?(游客乙)
-- 对,我同意。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花步小筑,就是指这一带的一个小建筑呀!我纠错,我纠错。(年轻的女导游,急说,脸红。)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视角不一样,理解就不一样。(游客甲)
-- 不过,“小筑”还是理解为整个留园比较好。
-- 是啊,你看,园主人是个富豪,但为人低调,你看留园的那个大门!
............
-- (众游客,你一言我一语)
-- 园主人在此以墙为纸,“花步小筑”四个字,其实是整个留园的点睛之笔!(我对友人说)
-- 不瞒大家说,我是旅游系的学生,今天头一回来留园实习,心里挺紧张的,讲得不好,请大家原谅!
-- 导游,你的讲解不错,我们很满意!(游客甲,鼓掌)
-- 我向各位游客学习!(游客报以掌声)
“失道妄行,逆天暴物,穷奢极欲,湛缅荒淫” --《汉书•谷家传》曾使用这样的语言贬斥当时富豪的生活。若以此语评价留园的主人们,似有不当。
弥漫留园的文化元素,简直可以车载斗量,无声地撩起了当年留园主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文化涵养的一角。
“穷奢极欲”者的消费,文化涵养必不高雅;“湛缅荒淫”者的享受,精神生活难免低俗。
-- 毕一生之财富,穷一生之心血,营造了他们的私宅,自己却未能享受多少日子。
-- 是啊,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你想想,从杭州的“胡雪岩故居”到东山的“雕刻楼”,从同里的“退思园”到南浔的“小莲庄”,都不例外。
-- 过程就是享受,建筑留园的过程也如此吧。
-- 是啊,建筑留园,就像在写一篇大块文章。
-- 昔日富豪的私家园林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笔遗产,甚至是世界级的遗产,在苏州就有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
-- 是啊,消费无文化,享乐无精神,人与动物的区别就不大了。
-- 哈哈哈。
我和友人边走边聊,身边一游客也开始插话。
--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有时我也想,今天的富豪们会给后人留下一点儿什么遗产哩。(游客)
-- 活着是财产,眼睛一闭,财产就变成了遗产。
-- 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富豪们或多或少也会给后人留下他们的遗产,但是,……。(我略迟疑)
-- 但是,他们大概不会留下什么世界级的遗产吧。(游客接茬)
-- 哈哈哈……
……
碧草青青花盛开
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颂生生爱
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
促膝并肩两无猜
十八相送情切切
谁知一别在楼台
……
谈笑间,苏州评弹的弹唱声入耳,琵琶三弦伴奏,吴侬软语,男女轮唱。听内容,那不是苏州评弹《梁山伯与祝英台》吗?
-- 哪儿传来的?(我问,一边搜寻地上是否有音响)
-- 不,在那儿!(友人眼尖,指着不远处的涵碧山房的东厢房)
厢房内,两位演员,一男一女,端坐在挂着一幅小红帘的长桌两侧,女演员怀抱琵琶,男演员手持三弦。你弹我唱,我弹你唱,配合默契流畅、扮相清新脱俗、表演绘声绘色。窗外,游客驻足,洗耳恭听。即使说话,也压低了声音。
在留园,演唱评弹,岂非“金镶玉”,岂非“诗配画”?
…………
女:问梁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男: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问为何来?
女:若是你梁兄亲未定,小弟替你来做大媒。
男:贤弟替我来做媒,但未知千金是哪一位?
女:就是我家小九妹,未知你梁兄可喜爱,
男:九妹与你可相像?
女:那品貌就像我英台。
男:如此多谢贤弟来玉成。
女:梁兄你,花轿早来抬!
…………
涵碧山房门外平台一侧,有一石桌,石桌四周有石凳,石桌上方有绿叶遮阳。
围坐石凳旁,一边观赏一池荷花,一边聆听厢房里传来的悠扬动人的评弹《梁祝》,视觉和听觉享受交织,怀旧和现实思绪齐飞。-- 1966年的留园差点儿毁于一炬,1978年的留园百废具兴,今日的留园又锦上添花。当留园里响起评弹唱腔,留园,便不再是一处古人生活过的“遗迹”,柔美的评弹唱段给留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游客便可享受“走长廊,观夏荷,有丝竹之悦耳,无六月之暑热”【借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而改之。】
“团友”之一是一位美国人,他一直跟团活动,很少说话,导游不讲解的时候,,他就拍摄DV。此刻,他也坐在石桌旁。
-- How do you do! (我用英语对他说)
-- 你好!我懂汉语,你可以用汉语跟我交谈。(老外说)
意外!交谈之后,我才知道,他叫桑迪,是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学生,也是一位瑞典汉学教授,利用暑假,到中国来旅游。从事翻译和翻译研究数十年了,马悦然者,翻译大家也,他把大量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他的母语瑞典文。目前还是瑞典学院院士,即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 幸会,幸会,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有你老师手中的一票呢!
-- 好听,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此刻的桑迪没有兴趣和我聊他的老师和诺贝尔文学奖,却沉湎在厢房那边飘来的哀婉凄美的演唱之中)
-- 你能听懂苏州评弹?
-- 能听懂一半吧。
为了不影响他欣赏评弹的演唱,我和友人也不主动和他对话,尽管对他的身份很感兴趣。
-- 前两天,我登上了八达岭的长城,今天游览了留园。两个地方,很有意思。
见桑迪有了谈兴,我们之间的交谈便有了下文。
-- 怎么个有意思?
-- 你们中国的《易经》讲阴阳,《易经》阴阳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阴阳”的思想,可以用来观察风景。比如,北京的长城,有阳刚之美,而苏州的公园,就有阴柔之美。
-- 到底是汉学家,连《易经》也懂。
-- 了解一个家庭,不仅要看丈夫,还要看妻子,了解中国,不仅要登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嘛,而且一定要道苏州来,看看这里的公园。(见我表扬,桑迪谈兴更足)
-- 这个比喻有创意。(友人赞扬)
-- 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留园建园的时候,我们美国还没有建国。
-- 是啊。留园最初建于1593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是在1776年。(我说)
-- 这样算来,留园建园比美国建国还要早183年。(友人)
-- 你的算得真快!(桑迪表扬道)
说到此,才发现周围的游客都涌到平台靠近荷花池的栏杆那儿去了。
就在我们交谈的时候,只见演唱评弹的那位女子走出了厢房,走到了一只小船上。现正坐在船上,手弹琵琶,一位头戴斗笠的老者,正坐在小船的舱前划船。
水面上的荷叶,随风翩翩起舞,荷花或打朵,或盛开,妖娆多情,船儿,就行进在这红花绿叶之间,眼前的这一幕不就分明是一幅画,一幅水彩画吗?
-- 她弹奏的是《十面埋伏》吧?(友人问)
-- 是啊,那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桑迪说)
-- 你也知道那是《十里埋伏》?
-- 我知道。这首曲子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描写楚汉两方的一场决战,汉军设下十面埋伏,打败了楚军,结果,项羽自刎乌江。对吗?(桑迪)
-- 你不仅是汉学家,还是个中国通啊!(友人称赞道)
-- 做一个汉学家,必须是中国通呀。(桑迪)
《十里埋伏》的乐曲,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的古曲,竟然在留园荷塘的小船上由一位女子弹奏!
忽然觉得:乐曲声和荷塘景色又是一个绝配。
船儿悠悠穿行于绿叶红花之间,时隐时现,那乐曲琵琶弹奏的乐曲,也时有时无。这与《十里埋伏》的曲名,不也构成时空呼应吗?
-- 我今天是第三次游留园,想不到游出了味道。
-- 前两次在什么时候?
-- 1966年和1978年。
-- 哦,那是遥远的年代啰!
-- 穿过记忆的留园,今日最美!
-- 你的文化修养不错。
-- 谢谢!
-- 哈哈哈......。
一时间,《十里埋伏》和我们的笑声,成了涵碧山房外,在荷塘上空的“主旋律。
2009年8月2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