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旅游,已年逾八旬的格桑婆婆是这样告诉记者的,“直到80年代中期,才逐渐从儿女的口中听到‘旅游’这个词,那时候女儿第一次去北京,在北京天安门照了张照片,回来都被周围人羡慕得不得了,更别说出国了!你看现在,一到节假日都没人在家呆,全家人都要跑南跑北到处‘游’去了。”
是的,60年前,“旅游”对我州很多人来说完全是个陌生词,如今,曾经的“陌生词”早已成了我州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节假日出游到州内外,省内外,已是平常事,甚至连昔日被称为“王庭燕”的出境游如今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60年前,我州没有什么旅游企业和旅行社,如今,一家家旅游企业和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州蓬勃发展;
60年前,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在我州人民眼中堪比外星人,今天,外国游客接踵而至,不仅在我州各个旅游景点留下了无数足迹,而且还与州内许多人交上了朋友,在这里安家置业。
………
60年的发展,我州旅游在中央、省、州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指引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州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成为全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实现了她60年的华丽转身,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我州旅游业的艰难起步
“跑马溜溜的山,一朵溜溜的云………”一首《康定情歌》早在上个世纪就脍炙人口、闻名中外。“这60年来我州的旅游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80年代以前,国内外游客对甘孜州的了解仅仅限于康定跑马山,而现在我州的各类景区加起来有100多个。我州旅游的发展从最初的资源调查到现在的资源开发,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州旅游业资深专家高明勇如此说道。
我州旅游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位于泸定县磨西镇的海螺沟是我州最早开始打造的景区。该景区从1987年10月15日开放以来,至1990年接待中外游客27113人。由于旅游业起步比较晚,1998年全州共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旅游收入仅为30.37万元。
1998年,在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州委、州政府及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提出“旅游兴州”的发展战略,全面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遵循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确定以海螺沟为突破口,突破一点,带动一圈(环贡嘎山旅游圈)、辐射两线(南北两线)的战略步骤。1999年,为推进依法制旅,我州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行业管理的法规文件——《甘孜州旅游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并组织州内外专家深入调研,编制了《甘孜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后又相继编制了全州18个县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我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完成市(州)、县级旅游发展规划的地区,一些景区还有开发性详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同时,我州还以“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为先导,重点开发旅游精品。各县都编制出版了大型风光画册,策划出版了一系列旅游文化书籍,开展了比较深入的宣传促销活动,规划并有序引导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我州旅游发展就此迈开了历史性的脚步。
经过10年的打造,海螺沟景区各项设施日趋完善,接待能力和规模都逐渐成熟、壮大。现在,年接待能力已达10万人次以上,成为我州旅游业一颗耀眼的明珠。海螺沟景区的开发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为全州旅游开发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探索出一条切合民族地区实际发展旅游业的新路。在海螺沟之后,康定木格措风景旅游区、跑马山公园、稻城亚丁、泸定桥红色旅游区也相继打造成功,成为了我州知名的旅游品牌。
“看到康定县木格措风景旅游景区、跑马山公园,稻城亚丁景区等各景区现在的发展规模和优美环境,你能想到10年前它们的样子吗?”面对记者的采访,高明勇笑着说,“谈到几十年来我州旅游的发展,我想旅游景点的蓬勃发展无疑最能说明问题。”
通过10余年的资源开发,目前,我州拥有由海螺沟、燕子沟、跑马山、木格措、塔公草原等10个景点组成的环贡嘎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世界遗产1处,中国世界遗产名录预备名单5处(贡嘎山地区、稻城亚丁及康南地区、丹巴古碉藏寨、德格印经院),“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个(稻城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州级自然保护区7个,县级自然保护区25个;国家森林公园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州级保护单位3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个,位居全省第一。已开放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寺庙500余座。
)“旅游时代格局”逐渐形成旅游步入发展快车道
“60年来,我州的旅游业由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经历了探查、参与阶段,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逐渐从80年代以前单一的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成为囊括自然生态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高明勇说道。
目前,我州旅游已形成三大环线:东部以康定为集散中心,形成以海螺沟景区为代表的 “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西(南)部以理塘为集散中心,形成了以稻城亚丁为代表的北香格里拉旅游区;北部以甘孜为集散中心,形成以藏传佛教文化和阿须草原为代表的康巴文化旅游区。
旅游客源市场也由发展之初单一接待国内游客体系发展到今天集入境、出境、国内三大市场为一体的旅游客源体系。同时,开发了如“四月八”国际转山会、康定情歌节、“八一”国际赛马节、嘉绒藏族风情节、“香巴拉”文化艺术节、格萨尔说唱艺术节、巴塘央勒节、燃灯节、洞柯节等民族风情和藏传佛教旅游产品,丰富了我州旅游市场。
2003年以来,全州加快“经营城市”建设步伐,康定、泸定、丹巴、稻城、磨西镇等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城镇,同时优化旅游城市生态环境,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了我州旅游形象。旅游宣传促销成效显著,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使我州在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旅游热点。
1998年二郎山隧道贯通,2001年我州通县油路的建设全面铺开、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延伸工作稳步推进、景区通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10月康定机场通航,全州旅游环线的交通得到较大改善,拉进了我州与世界的距离,我州游客数量出现超常规的增长。据统计,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国内游客人数从1999年不到1万人次跃升到2007年的近315万人次;入境游客人数从1999年约1200人次跃升到2007年的11.5万人次。从1999年到2007年,旅游业相当于全州GDP由2000年不到3%,发展到2007旅游总收入23.44亿元,相当于全州GDP(79亿)的29%,成为了全州支柱之一。
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富民惠民、农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全州九十万各族人民从中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对于“旅游兴州”正逐步达成共识。
“在20年前,我州除了一家政府招待所外,没有真正意义上接待游客的宾馆,极大地影响了我州旅游发展。很快,旅游业催生了我州的酒店业发展,在经过20年的建设,宾馆、饭店住宿设施也有了较大改善,做到了高中低档相结合,能满足不同收入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接待能力日益成熟。”高明勇说道。据统计,截止2006年8月,全州审批国内旅行社6家,现有宾馆75家(旅游星级宾馆12家),民居接待628家。全州共计床位数35000多个。
“是旅游让我们摆脱了贫困,走了富裕的康庄大道,对于以后通过发展旅游致富,我们充满了信心。”丹巴甲居藏寨扎瓦措秀英、邓珠民居接待户是这样认为的。丹巴是我州最早开始实施民居接待的县之一,从1999年开始,丹巴的甲居藏寨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2007年整个藏寨共接待游客达3万多人次,门票收入达15万元,民居接待户每户收入平均达两万元左右;据了解,近几年,以“农家乐”、民居接待为主的乡村旅游在我州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州现已有各类农家乐、民居接待30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5000余人,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亿4千万元左右。
发展目标:打造国际旅游精品目的地
“目前,我州旅游业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国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多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州国内旅游业保持了良好的增长速度。去年,虽然受‘3.14’事件和‘5.12’大地震的影响,我州旅游业下降幅度较大。尽管旅游发展形势严峻,但州委、州政府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信心依然坚定。”州旅游局局长肖锋说道。
肖锋表示,目前,各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努力,按照建设国际旅游精品目的地目标,采取措施,定下了发展目标:继续着力打造“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和康定情歌文化公园,启动“环亚丁机场两小时旅游圈”规划工作,推动旅游产业上档升级;2010年力争将康定木格措、燕子沟、雅哈景区、玉龙西、稻城亚丁、丹巴美人谷发展成比较成熟的旅游区,2010年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2015年,年接待游客10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2020年,旅游收入突破400亿。
目标明确了,美好前景催人奋进。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我州的旅游环境将更加美好和完善,我州的旅游产业将更加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