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日是此次西行最艰苦的一天。
8月2日傍晚,刚从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回到呼和浩特,当晚10点半就登上了前往大同的列车。
列车于凌晨近4点到大同。随便找了个小旅社,胡乱窝了一下,昏昏沉沉睡去。
九点左右,在大同火车站附近的短途汽车站登上了开往左云,右玉的班车。只有四十多分钟,五块钱。便到了云冈石窟。
下午1点左右,离开大同,登上前往代县的班车,于下午三点多到达208国道与大运高速公路交汇之处。
班车司机叫我从这里下车,说穿过高速的隧洞,在步行十余里就可到雁门关了。沿着公路走,到雁门关时,路口有石碑指示,不会走错的。
背着摄影包,一路走来,倒也感觉风光无限。一段土长城,或左或右;沿着山势,忽高忽低,不断在我身边盘旋逶迤。只是山路荒凉,少人行走,只是间或一、二辆车疾驰掠过。耽心意外发生,也不敢掏出无敌兔,拍摄一、二。
一个多小时后,公路下方出现一个小村庄,公路旁竖立一块巨大石碑《雁门关》赫然在目。按地图,只需拐进一条支路即可。这路旁坡下的小村庄可能是“后腰铺村”。这里离“雁门关村”大约只有三、五里之遥了。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
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腰,是长城要口之一,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冲。此处 东西峻峭,中路盘旋崎岖,附近峰峦错耸,异常险要,为历代戍守的战略要地。历史上雁门之险是汉击匈奴、唐防突厥、宋御契丹、明阻瓦剌的国防要塞。
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郢(yan音演),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历史上,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三关”。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在古代有“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之说。自唐宋之后,雁门关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有“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之说。 由此入中原,便可:从云中,入雁门,下太原;进而逼北京、扼西安。 诚乃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也。
古时的雁门关曾经数次迁址更名:
雁门关上古时称谓北陵,夏商周改为西陉关。西周时期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移其关口,在句注山一带设驻兵。故称其为句注塞,即位于现在的阳高县北的雁门的阳和口。
东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华所说的战国良将李牧的故事。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牧用赵卒,大破林胡”。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人。“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当时的《舆图志》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记载。秦时在句注山一带设驻兵,雁门关又移至句注。秦前称雁门为“塞”,秦后始称其为“关”。
汉代的雁门,更是风云多变。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汉武帝时分,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一次,他出雁门,兵败被俘。在敌军两马之间的网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里却在等待机会。突然,他腾跃而起,将一胡兵推下马去,立即夺马取弓射杀敌兵数人。后策马南驰数十里,复收余军,杀退追兵,安全脱险。
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唐代时将雁门关迁址到西雁门报忠山的铁裹门,改名为“西径关“。当时“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贵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
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当时又将雁门关分为东陉关、西陉关两部分。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公元986年,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其后杨六郎曾长期率兵驻守在这里,镇守三关之要冲。
元明时期,雁门旧关废弃,新关又起,雁门战火渐趋平息。
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将雁门关址北移数里,自监民工筑新关于现址。新关距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元朝在此设立千户所,雁门关的关城被毁。
时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辱国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狈出走。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又在雁门留下了逃跑的脚印。当时,正值秋天,气候酷热,慈禧、光绪和王公随从颠沛至此,饥渴难忍,曾在雁门关东门左侧纪念爱国战将李牧而立的靖边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后又匆匆出发了。傍晚,慈禧一行宿关南阳明堡贾宅。光绪帝面对贾宅“五世同堂”的门匾和堂内神龛上“一心念佛”的横幅,联想内忧外患的处境,在东家门板上写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念佛见如来”的联句,借以抒发一个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颓败情怀。这与李牧、杨业等抗战英雄恰成显照的对比。
辛亥革命以后,雄关雁门除遭到军阀混战的破坏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礼。1937年9月,我党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同志,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在太和岭的山洞里,周恩来同志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揭示了抗战必胜的历史趋势。还为阎锡山起草了一份第二战区作战计划和一份在沦陷区成立“战场动员委员会”的条例。同年10月18日,就在阎锡山弃关南撤以后,我八路军二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继而10月10日晚,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又在雁门关下袭击了日军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二十四架。这一曲抗战凯歌极大地鼓添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心。
古往今来,此处记录着从春秋战国到近代抗日战争,在雁门关发生过1000多起大大小小的战争;即是一部雁门关当地的军事史;也堪称5000年以来,不可或缺的华夏国防篇章。
雁门关分为东陉关、西陉关两地,合称雁门关。“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由三座石门组成,分别为东门、西门、小北门”。
雁门关除关城之外,还有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隘口18个,构成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
小北门的门额上刻有 “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各有一幅对联,上书“三关要冲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字样。
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即“地利”)二个大字。而东门的门额上则刻有 “天时”二个大字。
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雁楼上有一匾额上书遒劲的《天下第一关》。
东门、西门之间原为瓮城,现已无踪可循。
在东门外还有上文述及明朝所建的靖边寺,以祭祀战国戍守雄关的赵国良将李牧。
关城正北置有驻军营房,东南设有练兵教场。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
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现在的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及其他历代捐助石碑数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而已。
雁门关下人家,据说清代中期以前,长期无人居住,只有守关将士,面临凛凛朔风,满目青山。而今也只有少数村民在此居住。残屋败瓦,比比皆是。
现雁门关景区正在全面修建,料无几多时,便可以全新风貌呈现于世。
游关出来,只有我一人只身孤影,孑孓促行。到景区门口问有否借宿之处。接待员手指里屋一个便铺:只有这一张床,是值班员睡得。再问,可否在雁门关村代为寻一住所,见其摇头不语。想起刚才关中破败村落,想来不致欺我。
如此下山,二十里之遥,况天色近晚,昏鸦鼓噪。下得山去,渴、乏不说,到哪里找住处,还是难题。
一位中年管理人员,见我面有难色。遂问我:可否代叫一车,送我下山。我心中大喜。
少顷,一辆小面的驶上山来,到我刚下班车处,即有住宿,但要加五十。我想,事已至此,讨价无用。
司机年轻(已经懒得问其姓名)倒也健谈,下山一路介绍当地风土人情。
路边有一土长城,我要求下车拍照,他说,这有什么好拍的,我带你去山上的隘口。我猛然想起,这不是著名的白草口长城所在地吗?便问他,要加几何,司机大约,随便给几个就行。
小面的,转过我刚才下车的路口,又向左一转,驶上了一条正在新修的盘山水泥路,沿此路转来转去盘旋而上,便到了一溜土垣脚下,说这就是白草口长城了。
白草口长城便是指从新广武至白草口关的长城,因长城经过猴儿岭山,又称猴儿岭长城,是山西屈指可数的包砖长城。听司机说新广武村两边的长城包砖已经被当地村民扒掉,因此看砖长城只有从这里上山。
白草口长城沿山势起伏,盘山逶迤数十里不绝。城墙的宽约数尺,沿路望去一些地方长城的外包砖头还留了下半截,斑驳陆离、十分沧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歪诗“老墙不言沧桑事,蜿蜒山巅看古今”。
白草口长城总长8033米,是万里长城上保存较的一段原汁原味的长城段,其中在新广武这一段有5033米,是保存最完整的,据说当年北京要修复八达岭,也来此揣摩,将把这段长城拟为修复京郊长城的对照物。
小面的拐了几道弯,水泥路已到尽头。司机指着一条翻越颓败古长城墙的羊肠小道:从这里上去,便可到达高处敌楼的溢口。但山高路险,你自己要小心。
翻过小路,已到古长城的内侧。一片荒地,极为平坦。俯视山下,极为辽阔。但回头望去,那破损敌楼还在更高处。
此时天已昏暗,就是上得高处,想来能见度、光线都已不适合拍摄。然而百步之遥,已有九十九。历尽千辛万苦,才到此处。怎能半途而废?
沿着小路蹒跚而行至一处,小路弯上城墙。初时城墙宽阔尚可,到极高处,墙体崩塌,仅余半尺有余,切崎岖陡峭。此时天之将暮,数里之遥,青山苍凉,长城逶迤,草丛萋萋,朔风呼啸。苍茫世界,只有我一人耳。想来无人,前来拾物。我将摄影包,放置地上,只携带爱死小白,50标头,细步前行。
上得顶峰,场地十分逼窄。且,天色朦胧。抢拍几张照片,随即下山。
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之时,目标在前。眼前只有颓败敌楼,全无其他。下山之时,看见狭窄小路,草苔溜滑,两旁陡峭山谷,深不可测。耳边山风呼啸,暮色霭霭。万一失足滑下,手机不通,无人可知。此情此景,内心空虚,十分苍凉。
想起以前看过登山要领——安全移动的“三拍法”。遂坐余地,双手两脚,须固定三处,余下一只方可移动按实之后,屁股才移好坐实。如此这般,下得这十余米的险处。全身大汗淋漓。心中已安。
司机带我去一个岔路口的小店,并指明了明天一早要去拍的“广武边塞文化旅游区广场”位置。我一边道谢,一边给了他七十块钱。
此旅社,实际是个饭店,院子极大,可听数辆大卡车。院右一厢房,尽头处有一间,是给往来的卡车司机留宿之用。一铺大炕,七、八人,齐头而卧。唯各人有被褥一套而已。
夜色漆黑,我在院内水龙头,随便冲洗一下。此时饭馆内食客充盈,大都是外来打工和借宿的远道司机。老板娘招呼问我吃什么?我望着他们面前红彤彤的一碗碗辣面,就说我不要辣的,就好。
逾时,一碗干塔塔的刀削面端到我面前。由于没有汤汁,这些面已经糊成一块饼似的。试着咬下一片,全无咸淡。是一碗白面。我向老板娘提出要一碗汤,不一会,那下面的面汤,也是稠乎乎地少盐缺咸的端上来了。这一下,我全无脾气了。
问了一下,就这,还要我4元钱。这饭店也太实在了。我连住宿是十元钱一起算清了事。
一打听,此处连小卖部也没有。得,今晚是我此行最省的了。
也许,太疲劳了,虽然饿着肚子,虽然,被褥气味难闻,虽然,屋里人声鼎沸,屋杂烟臭。我还是睡倒不知。
醒来之时,天已有微熹。轻手轻脚,拿过摄影包,还是沉甸甸地完好无缺。想来还是劳动人民,纯朴无暇。个个能怀璧不欺。诚乃民族之兴也。
由饭铺到“广武边塞文化旅游区广场”,步行约半小时。
此时,天尚未大亮,由于光线有限,我只得到处流览。
“广武边塞文化旅游区广场”是有山阴县文物旅游局兴建。距旧广武城三、五里。广场正在兴建之中,但,已稍具规模。
广场面积58亩,全由青石板铺就,广场中心建有三层高台,上矗立花岗岩打就、高达19.8米的汉高祖刘邦塑像。左右有文臣武将护持。广场两侧各有高5米的大臣塑像20尊守护。文右武左。文有司马迁、董仲舒、张良、萧何、陈平、曹参、张衡、蔡伦、班固和张骞;武将依次有韩信、樊哙、周勃、卫青、李广、霍去病、英布、彭越、周亚夫和马援两旁一字排开。
大门口建有“广武边塞文化旅游区”的标识性建筑——四柱三门的石牌楼。石牌楼跨度为32米,高达19米,中门宽16米。其上装饰有龙、虎、凤、龟四种吉祥圆雕。
再过一段时间,雁门关、白草口长城、广武文化广场、旧广武、新广武。广武汉墓群等一并修缮完毕。届时它将一新的姿态迎接四面八方来的朋友。

(雁门关雄姿)

(靖边寺遗址)

(百草口长城远眺)

(鸟瞰新广武)

(“广武边塞文化旅游区广场”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