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色巴黎 Paris
除了香水和化妆品,第一次接触巴黎的特色产品得数无上装表演“颠马crazy horse”了。新加坡有商人在前几年引入颠马,希望在每年上千万的游客身上分杯羹。可惜世人对这里的刻板印象,总认为与原版相比会有删节,上座率一直不到3成,最后这个项目关门大吉。在旅游局的大力推广下,我们怀着对新加坡事物的求知精神,在颠马还未关门的时候,去捧过一次场。其实在整个表演在灯光忖托下,配上随门票附送的香槟带来的微醺的感觉,很有浪漫的情调,情色而不色情。巴黎有三处有名的无上装表演:驰名的老字号“红磨坊”、香榭丽舍Champs Elysees上的“丽都”和“颠马”。受电影红磨坊Moulin Rouge的影响,在巴黎我选择去真的红磨坊消夜。从建筑古老摆设拥挤但人潮汹涌的老佛爷Lafayette出来,不远的一段车路,就来到红磨坊。红色的磨坊比电影里小很多,离开演还有1个多小时,门口已经排了长长的人龙。进门坐定,喝着随门票附送的半瓶香槟(看来送酒是这里的习俗),开始打量起这传说中的红磨坊。与颠马表演场高雅奢华的法国宫廷风格不同,这里观众席是半圆形的,屋顶拉着布篷,设施比较简陋,但全场爆满。感觉很像一个闹哄哄的——乡村马戏团。当然,这里表演的“康康舞”也是小市民一天劳累后喜欢看的掀裙子踢大腿的传统舞蹈,整场表演还夹杂了小品和一些百老汇歌舞的风格。个人认为网上说的:很多舞蹈表演者梦想在这个舞台表演、世界最高水准之类的话有点过头了。撇开无上装这个噱头,表演的艺术性和难度,及不上任何一场我在迪斯尼看的室内表演(每座迪斯尼每天都会有一次室外的花车游行和两种室内的歌舞秀,我看过香港和东京海洋迪斯尼的表演,都非常有水准)。为何同样的东西在巴黎场场爆满,在新加坡却门可罗雀?如何改变世人的固有价值观?值得思考。
再见伦敦London以前以为金发碧眼的老外都是讲英文的,在欧洲自由行没有问题。其实不然,西欧主要通行法语、德语和意大利文,英语的市场则主要在英属殖民地。与日本野蛮的三光政策和洗脑教育的殖民政策不同,英国喜欢在殖民地仿效自己的政治制度,也喜欢开设学校、选拔当地优秀学生去英国大学深造。有朝一日殖民者不得不离去的时候,殖民地的精英们已经慢慢被英化,也带动着整个社会的亲英、仿英。 李光耀也是从小受英文教育的殖民地精英阶层,当年在他英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伦敦的报摊没有人看管,但路过的人们拿走报纸时都会自觉把钱币放入报摊旁的铁盒,他感叹到"这真是一个文明的社会"。 这让他在以后治理的新加坡留下许多英国的痕迹。几十年后我站在伦敦街头,发现地铁门口许多报纸都免费赠阅了,而在地铁座位上,有许多他人看完后留下的报纸,你可以拿起来翻阅再放回去让其他人接着看(不失为资源极大化的好方法)。站台候车的绅士的礼让与路人热心的回答还是可以让人感觉到,的确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而白金汉宫门前繁琐的换操仪式能看到这个民族依旧的贵族气质、公园悠闲的天鹅和完全不怕人的松鼠又呈现出一幅大风浪后的平和、大英博物馆则展示了曾经的辉煌。同为世界三大博物馆,高傲的法国堂而皇之地说:卢浮宫的收藏来自战利品。绅士风度的英国人则含蓄地说: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最初来自一位医生的收藏,后来由驻各国的大使收集,免费开放至今。博物馆,展品很多很多,只能走马~不,应该是跑马观花。在这里看到了许多以前在历史书上描述的物品,比如那幅亚述石刻的猎狮图,真品比印刷品更加细腻,让人身临其境。可能是太沉醉在文物里了,我竟然在上卫生间时把相机挂在门后忘记取走,2分钟后我折返回卫生间寻找相机时,什么也没有了。怀着有人拾金不昧的侥幸心理,心不在焉的逛着展厅,希望在博物馆关门前能在失物招领处拿回我的宝贝。可是当访客陆续都离开了,依然没有人送来相机。最后我只能在门口的台阶上伤心地大哭一场,30%为相机本身,70%为了在英伦拍摄的照片。再见英伦,一定会再见到它。
外篇:购物心得----服饰绘
现在各地都打着购物天堂的名号,其中虚实各有千秋。正价的名牌包包、手表、化妆品及新款的数码产品香港和新加坡都不错,特别是两个机场的东西都物美价廉且环境舒适。中国国内由于高昂的奢侈品税,使得许多购物游客流入香港。台湾我推荐许多创业产品,如上次提到的“火柴帮”火柴。日本名牌很贵,但豆沙点心都秀外慧中,手工业品也很不错。
新加坡有很多shop mall,这些购物商场宽敞明亮、配套设施齐备,让购物环境很舒适,可惜大多数都是都市装,品牌定位雷同。相比之下,欧洲的店很多都在沿街古旧的店铺,进进出出得不停地脱衣服穿衣服,很不习惯。在折扣店里,除了LV,其它都能拿到5折甚至更低。而像我这样对名牌不感冒的人,许多特色小店的衣服和饰物个人十分欣赏并推荐。
威尼斯其实蛮大的,沿街不是吃的就是秀的。除了他们特色的玻璃制品,还有许多艺术装饰品、首饰也很值得一看,逛两天不是问题。当然,价格不菲,即使是西欧经济最差、失业率最高的意大利,消费水平也很高。米兰,是我在意大利的最后一站。走到这里,不得不叹服文化艺术长久以来的积淀带给这个国家的审美意识的普遍提高。在这时装之都,沿街许多小的品牌,即使是灰暗的冬装,也能裁减搭配出高雅别致的女性温柔。要不是这些冬装买回新加坡没有办法穿,我想我真的会大开杀戒。与米兰的时尚相比,感觉巴黎更多的是奢华——满街的皮草,似乎保护动物协会的影响力在这里微乎其微。在巴黎酒店还遇到一群应该是参加派对的女士,头上装饰着很夸张的羽毛饰品,当她们褪下身上的皮草大衣,里面是很闪亮的晚装,一副准备走红地毯的架势。虽然工业化这么多年,英伦还是能觅到古典低调的气息。在地铁上我遇到了一位带着古董眼睛,穿着黑尼长衣,留着很像哈里波特里魔法师胡子的老人家;也有年轻的女生披着一件齐腰的斗篷;还有一位很像时装杂志里走下来的眼神深邃忧郁的男模,很有绅士风度地让所有人先上车。牌品即人品,也可以说衣品体现出区域的个性。值得一提的是,此行我什么都没有买,只是把这些都收入我的照片、装进心里。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算不算有一定道行了呢?哈哈
月半湾
因为难得有假期,签证也合适,团结束后本打算自己去伦敦London--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科隆Cologne--法兰克福Frankfort--维也纳Vienna,最后再回巴黎飞回新加坡,可惜中途新加坡有急事儿,到伦敦只呆了一天就返回巴黎,并在第二天回新了。 没有走完预定的行程有点遗憾,不过行程从原计划的21天缩短的到15天,却冥冥中却暗合我行前构想的游记名字----月半弯,难道一切皆是定数?月半湾,外国的月亮不都是圆的,也有悲欢离合、也有无家可归。 月半湾,很浪漫。我们一个旅行团20人中有6对新婚夫妇,欧洲永远是一个蜜月首选的梦幻之地,也值得去细细品味、慢慢回味。
(金色圣母院)
(老佛爷购物中心的天顶)
(最高指示)
(卢浮宫的倒金字塔)
(铁塔上鸟瞰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