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鸣的巨型机器旁藏着一间间画室,锈迹斑斑的锅炉上站着一位摩登女郎,着一袭黑袍的神秘客在眼前飘然而过;操着各种语言的老外、留着长胡子长头发的艺术家以及身着工作服的工人,在厂区的各个角落忙碌着……798,数年前就是这样带着几分神秘的“搞怪”色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今天的798已经变成一个地标性艺术区,渐渐“走入”普通老百姓的休闲旅游生活。今天的798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带着早就产生的对798的好奇和疑问,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走进798
“道听途说”798
最早听说798是在2004年,湖南一位搞文艺创作的作者打来电话询问798的具体地址;后来在很多场合都听人提到,再后来一些年轻人初次见面的时候经常会这样寻找话题:“你去过798吗?”2005年798在一夜之间仿佛成了时尚的代名词,成为了流行语,而它的流行还仅限于文化艺术圈以及时尚青年的范畴。去年底听中青旅的一名导游说,她走的线,就有798这一站,于是798在人们口口相传中和我们的意识里发生了流变,逐渐从“狰狞恐怖的雕塑和空旷老旧的工厂厂房”过渡到“充满着各色游客的旅游景点”,而各种关于798的争论和报道也开始多了起来。
有人说:“798里是一群不入主流的边缘人,关在一个地方任其他人参观他们边缘化的生活方式。”有人说:“798是一片辽阔的大草原,是一处极具包容力的空间,是先锋艺术家创作的理想家园。”有人说:“798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充满各种元素和各种冲突,是一个你想看什么就有什么的地方。”一个与798画廊签约的“80后”画家说:“在我眼里,798和其它单位大院没有任何区别,是我的职业场所,我不在里面创作,我只在里面卖画。”
日前,一家平面媒体的报道用了这样的文字:“工人来了农民走了,艺术家来了工人走了,买卖人来了艺术家走了……798遭遇更年期。”文章说798由于租金和内部利益之争等种种原因告别了黄金时代,正在经历“尴尬”的时期,一些真正的艺术家选择了离开。
坐在驶向798的公共汽车上,我们拿着这张报纸给售票员看,“这些日子在车上打听去798的人挺多的,大部分都是想去看看,看外表也不像搞艺术的。”这时候司机师傅眼盯着前方插话进来:“其实只要老百姓爱看就行,就像郭德纲,有工夫我还想去看看798里那群艺术家呢!”听了师傅的话,车里的人都笑了。
798的变迁
通往798的路口,隐在一片普通的住宅楼群中,并不起眼。路两边的小卖店、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办公楼、遛狗的老人、送水的工人都丝毫没给我们特别的感觉,连大门,也与一般的工厂单位并无二致。惟有站在路口的大幅导览图、区内艺术机构的标识牌,提示我们这里便是798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