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台》诗有云: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碧玉连环八面山,山中亦有行人路。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叶开。天风飘香不点地,千片万片绝尘埃。我来正当重九后,笑把烟霞俱抖擞。明朝拂袖出紫微,壁上龙蛇空自走。
这是我读过的有关天台的第一首诗,是伟大诗人李白写的。我记得那时看见诗的第一句,便觉得可笑之极,人人都向往着琼楼玉宇,可是这李白竟然放着“龙楼凤阙”“不肯住”,一心只想着去天台。这未免显得很矫情。那时候的我是无知的,根本不知道世间有一个叫天台的地方。直到有一天,当我走进天台,并被那里旖旎迷人的风景所折服时,我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最为可笑之极的那个人。
我去天台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那时冰河解冻,原野复苏,世间的一切都在逼近的春意之间,绽放着新意。坐在前往天台县的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外面世界的风景,就像是在观看一幅五彩缤纷的油画,嫩绿的是刚抽芽的垂杨柳,金黄的是成片的油菜花,粉红的是灼灼盛开的桃花,明澈的是从山涧潺潺而下的溪水,瓦蓝的是刚被细雨洗涤过的天空,青黛的是远方曲线玲珑的山体。看着这生机盎然相映成趣的原野,原本昏昏欲睡的我,像是一下子服下了兴奋剂。
走出天台车站,再转乘到白鹤镇的公交车,便到了我此行的目的地——天台山龙穿峡。接待我的是一位美丽可人的女士,她说她是我这次龙穿峡之旅的导游。我很感激的朝她点了点头。导游小姐是一个开朗健谈的人,刚一下车,她便兴致勃勃向我讲述着龙穿峡的种种美好。她告诉我说,龙穿峡所在的天台山,不但是浙江群山之首,有着旖旎的迷人风景,更是享誉海内外的宗教名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三国东吴的葛玄在此开拓仙山之后,天台山开始被世人关注。后来因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此隐居,天台山更成为闻名天下的道教胜地。天台山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到了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又开创了与王重阳的北宗并列当时的道教南宗。而紫阳真人曾经修炼讲学的桐柏宫,更成为海内外南宗道徒供奉的祖庭。一直以来,天台山便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宜人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古今游客。当年年轻的李白刚离开四川老家,在江陵遇见了天台高道司马承祯,因折服于司马氏的学识风采,李白写下了广为流传的《大鹏遇稀有鸟赋》。后来,在司马氏的指引下,李白四上天台上,并热情洋溢的写下了《秋下荆门》、《天台晓望》等十数首著名的诗篇。
听她提到李白,我陈旧的记忆开始松动。我记起了少年时代读过的那首《琼台》。我问她是否知道李白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她微笑的说道,其实这首诗的第一句,正是春秋轩的对联。我问哪里是春秋轩,她笑而不答,说待会儿你就会知道的。
我本来打算步行到景区的,可是白鹤镇距离龙穿峡尚有一段路程,所以我听从了导游小姐的建议,雇了一辆车。坐在去景区的车上,我难掩心中的激动。车窗外的风景,和我来天台的路上看见的截然不同。曾经以为会山花烂漫的山野,却笼罩在一片朦胧缭绕的云雾之中。在白色的云雾映衬下,山体显得格外黝黑,但同时也显得更加肃穆宁静。偶尔会有几声清脆的鸟啼声从不知名的角落传来,穿过汽车马达声的拦截,贯入耳中。原本健谈的导游小姐,似乎被这清脆的鸟啼声所吸引,忽然变得沉默起来。我不忍打破这种氛围,只是静静的看着窗外渐次闪过的山石树木。
就在我出神之际,汽车竟然停下了。导游轻轻的拍了拍我的肩头,告诉我到了。我从散漫无边的思维中回过神来。步出车门,是一片极为空旷的停车场,而正对着我的是一片陡立的石壁,石壁上镌刻着“天台山龙穿峡”六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在字的下方,是一方数尺见方的水潭,时不时有从石壁间渗漏的清水滴落其中。我走上前去,打量着这一方水池,池水很浅,却异常的清澈,池底有许多小鱼游弋其间。在水池的右方,是景区的入口。我跟随着导游的步伐,穿过入口的门廊。我注意到在门廊的两侧刻着一幅对联,上面写着:龙穿天台山,浙东第一瀑。
我问导游,这幅对联是什么意思。她回过头来,告诉我说,整个龙穿峡景区融山水、峡谷、飞瀑、洞泉、名木、奇花、鸟兽为一体,以险峰、绝壁、奇洞、幻雾为主打特色。而在所有的风景中,又以“八瀑一湖”最为著名。所谓“八瀑”,即为司马瀑、缭绫瀑、紫阳瀑、灵宝瀑、白鹤瀑、潇湘瀑、太白瀑、龙穿瀑。而“一湖”其实是一座位于群山之间的水库。听着这些古典优雅的瀑名,我简直有些陶醉。而听说有一座水库竟然是位于群山之间,我更是惊讶万分。
循着道路前行,第一站便是“台岳春秋”。这里以木刻的形式,记述了天台山的文化,以及古今名人游览天台美景之后留下的诗词篇章。导游小姐指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对我说,正如一位诗人所言,“天台山之美,因无数风流遗芳踪”,天台山之所以名闻海内,不仅因其风景奇绝,更主要的因为岁月洗礼积淀下的深厚文化内涵。我仔细的瞧着木刻上的记述,那些名士的风采似乎一一呈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里有葛玄的智慧,王羲之的飘逸、谢灵运的轻灵、司马氏的高蹈,李白的疏狂,紫阳真人的敏悟,徐霞客的深情……镌刻在木牌上的人物,那个不是一时之俊杰,可是他们都情系天台这一方山水,毫无保留的说出他们的赞美,无所节制的抒发他们的热情。看着那些优美的诗赋词章,我心里不由的疑惑到,这该是怎样的一方山水啊。
在木刻的右前方,正是春秋轩。导游说的没错,这座古色古香的廊桥上果然刻着李白《琼台》的诗句。虽然我依然觉得李白说的太矫情,但是那串伟大的名字,带给我的历史压迫感,又使我不敢确定。站在廊桥中央,朝着左方观望,便是“天龙八瀑”之一的“司马瀑”,这道瀑布是为了纪念隐居天台山的一代高道司马承祯而命名的。司马瀑落差约有二十来丈,从整座山峰的顶端一泻而下,瀑布行至岩壁中间时,被一块凸出的岩石所挡,分为两道。远远望去,这两道瀑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人”字,抑或是燕子的尾巴。所以这道瀑布,人们又戏称为“人字瀑”或“燕尾瀑”。导游告诉我说,龙穿峡确实有一种燕子,全身漆黑,唯独尾巴有一片耀眼的白色,就像是燕子受了瀑布的启发,特意染就的。
再往前走,有一大片碧绿的草坪,叫做“霞客坪”,是纪念明代旅行大家徐霞客的。在霞客坪的最末端,有一排厂房,导游说那便是桐坑溪电站。我有些不解,问这是怎么发电的呢?导游仰起头来,朝着山顶一指。我循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哇,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两座山峰的最顶端的交叉处,竟然隐约可见一道坝壁。导游解释说,在五六十年代,人们在山顶筑起了一道堤坝,经过多年的蓄水,在山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水量极为充沛,而巨大的落差,则蕴藏着无限的水能。这完全超出了我想象的边界。我想象不出,在那个物质技术都严重匮乏的年代,人们是怎样在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山之间筑起那一道堤坝的。
从霞客坪左侧的石阶下去,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溪底布满了形状各异的石块。踩在这些石块上,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好听极了。踩着小溪上的石墩过去,便可看见一条刚修筑不久的栈道蜿蜒曲折的朝着山顶而去。一座凉亭隐在丛林之间,微风吹过树林,偶尔会露出一角飞檐。导游说,这是子微亭,同样是纪念司马承祯的,之所以将亭子隐藏在山林之间,其实是暗指司马氏的隐士身份。从穿过丛林,来到亭前,看见亭子的廊柱上刻着一幅对联:神追司马逐溪水,梦随太白入画屏。对联的意思很好,非常简练的写出了司马氏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我步入亭中,转过身子,仰望着从七十八米的高度垂落而下的瀑布,耳边似乎响起了司马和李白在一起谈玄论道时时而发出的欢笑声。
顺着山间栈道攀爬,一路上风景不断。因为栈道隐在山林之间,所以显得非常幽静。明媚的阳光照射在葱郁的树木之上,将原本碧绿的叶子照耀的晶莹剔透,像是一块块苍翠欲滴的碧玉。栈道是修筑在岩壁旁的,所以时而会有斜逸的枝条挡在前进的途中,就像是调皮的孩子伸出稚嫩的手臂。我打量着枝条上的叶子,这些叶子脉络清晰,状若椭圆,可我从来不曾见过。我不禁询问道,这是什么树的叶子。导游小姐回答到,这是楠木树。这竟然是楠木树。我忍不住惊叫了一声。早就听过楠木的大名,知道它是一种极为名贵的树木,据说用它制成的木材,色浅橙黄略灰,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无收缩性,遇雨会有阵阵的幽香。我捧着楠木的树叶放在鼻子底下嗅了嗅,叶子散出阳光的味道。
这时,导游轻声的叫了一下我,我回过神来。她指着山涧里的溪水说道,这近百米的瀑布被山势和岩石阻挡形成了五道瀑布四汪水潭连缀而下的景观,所以叫做五泄流泉。我顺着她的手,仰面看去,果然整条瀑布,就像是一条长长白练。只是这条白练,因为被折了四下,形成了五部分。导游指着我脚下的第一折瀑布说,这是缭绫瀑。缭绫?我一时有些不解,不知缭绫为何物。她笑着说,其实这是取义于白居易的《缭绫诗》: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所谓缭绫,其实是一种名贵的丝织品。听她这么一解释,我恍然大悟。可不是吗?这晶莹剔透的水珠,缓缓垂落的水势,四下散落的水沫,不正如同最高贵的丝织品一样带给人一种洁白柔美的美妙感觉吗?
手扶栏杆,继续沿着栈道往上走,转过一块突兀的岩体,便到了第二折瀑布紫阳瀑。紫阳瀑,是以开创道教南宗的北宋高道张伯端的道号命名的。这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纪念,更奇特的是紫阳瀑被一块大石头隔成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水流飞泻,又被一块凸起来的岩石分向两边。站在远处看这道瀑布中的水和石。你会发现那块嶙峋的岩石就是一个常年修道的道人清瘦的棱角,中间那小块凸出的岩石,则构成了道士挺拔的鼻梁,深深的眼窝,以及道士帽,而两边分流的水,就像是道士迎风飘荡的道袍。据导游讲,当年人们发现这道瀑布时,惊讶于藏于瀑布之中的道士相,以为是真人显灵,遂将之命名为“紫阳瀑”。紫阳瀑下半部分的水势,和上半部分截然不同,不似上半部分的水沫四溅,下半部分水势平缓注入一弯形如新月的水潭。人们称这个水潭叫“素月潭”。
在紫阳瀑和白鹤瀑之间的是五泄流泉的第三折瀑布,叫做灵宝瀑。所谓灵宝,既取名于据传是太上老君赠与葛玄的《灵宝经》,也取义于葛玄在天台开创的道教灵宝派。而灵宝瀑正是为了纪念葛玄这位开创了中国本土宗教的伟大道士。站在灵宝瀑前,便会有一股沁人心脾的凉风扑面而来。攀沿栈道带来的困顿感,在这清凉宜人的山风吹拂下,顿时消散。风是从瀑布旁的山洞吹来的,因为山体遮蔽了阳光,洞显得极为深邃幽暗,瀑布撞击岩体发出的声响,在洞壁之间来回跌宕,形成了隐隐的回想,就像是有谁在默念着一段经文符咒。在瀑布的左边岩石上镌刻着“琴心三叠”三个红字。享受着从清风洞内吹出的凉风,不由得让人想起“空穴来风”这句成语。而体味着琴心三叠的内涵,倾听着那犹如道士诵咒般的溪水回荡声,不知不觉间,我仿佛被带入了一种前所未有而独特的意境。在那里,喧哗退去,心神趋于宁静,灵魂得以安顿。
灵宝瀑之后还有白鹤瀑、潇湘瀑。可是因为在灵宝瀑那里得到的那种独特体验,让我无法分心听导游的讲解。但有了那种灵魂出窍般的体验,错过了看后两折瀑布的风景,也觉得毫无遗憾了。当我终于从灵魂飞升的意境里回到现实中时,我们已经站立在三友台上了。三友台中央,长着一株形状奇特的树。树极为高大葱郁,整个三友台都在它的树冠覆盖之下。更让人赞叹的是它的形状,这棵大树从底部便一分为三,三个树杈各自向自己认定的方向延伸成长,却又同气连枝,就像是怀着同一种梦想有着同一种情操的三位挚友。人们有感于这株树木的形状,又联想起千年前司马承祯、李白和唐玄宗三人之间的良好的友谊,便将这方长着三杈树的平台命名为三友台。在三友台的边缘有一方木刻,我凑上前去查看,上面镌刻着一篇《三友台记》:
三友台,筑倚栈道,玄山迎面,峭拔逼人。台上独生一栎,三柯合匝,繁荫如盖,喻为司马承祯、李白、玄宗之交谊,因以名台。道骨仙风者,由来相契;而天子威仪,竟引为知交,司马李白固旷世奇才,明皇尤称风流倜傥领袖也。
司马氏、李白、唐玄宗,一为高道,一为诗人,一为帝皇。彼此本是毫不相干的人,却因一种机缘,结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为后人时时凭吊。看着眼前的树木,想着木刻上的文字,我不由得心旌为之摇曳,只叹世间事太过变幻了。从三友台的出口往前走,又有一方平台,平台中央堆放着一块状如莲花的岩石。因为李白号“青莲居士”,所以人们将这方平台叫做“青莲台”。青莲台的前方有一块凸出的岩石挡住了栈道,而石壁上时时有渗漏的水滴落下来,就像是谁在垂泪。人们对这块垂泪的岩石,再次发挥了想象,称它为“李白垂泪石”。跟随着导游的指引,我竟然真的从那块岩石中,看出了李白脸庞的轮廓,微闭的眼睛,而那时一滴岩水刚好从李白的眼角滴落。看着如莲花盛开的岩石,看着如人垂泪的岩石,回想着刚才的三友台,我有一种感慨,三处相连的景观竟然都有李白,而却又显得毫不做作,我不知道是该感叹大自然的灵感,还是人们的伟大构思。一株树,一块岩,一滴水,竟然就如此轻而易举的创造了一个美好而略带忧伤的故事。
绕过李白垂泪石,沿着栈道往前走,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此时,我发现自己竟然已然身处悬崖峭壁之间,凭栏而望,群山尽在脚下,远处的山岚曲线和天色融在一起,变得模糊起来。在栈道的下方,有一道小瀑布。接着明亮的阳光,我看见瀑布旁的石壁上写着“太白瀑”三个遒劲大字。而瀑布下的水潭,满满荡荡,在阳光的照耀下,山风的吹拂下,晶莹剔透,波光粼粼。看着这清澈碧绿的水,特别是当我注意到水潭边的石头上标注着“醉池”二字时,关于李白饮酒的诗篇一下子如同潮水般涌入脑间,我简直有一种凌空而下直入醉池的冲动。导游小姐告诉我说,当醉池里的水涨满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溢出去形成那道高达七十八米的司马瀑。听她这么一讲,我心下不禁一乐,李白不愧是酒中仙,懂得酒与朋友共享才能喝出滋味的道理。我看着那溢出的池水,脑子里浮现的却是李白频频向司马氏劝酒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环绕着太白瀑有三座小山,为了再次纪念司马氏、李白和唐玄宗那种摈弃了身份地位差异的伟大友谊,人们将其分别命名为青莲山、明皇山和子微岭。
太白瀑的前方,是“游龙戏凤”。这里是山和水交融的世界。离开栈道,走进溪谷。你会发现那里有七道光洁的过水石,相伴相依,亲密无间。导游说,当地人认为这七道过水石,是当年七仙女在溪水中沐浴之后幻化而成的,所以被称为“仙女石”。而所谓“游龙”者,其实是指从龙穿瀑流下的潺潺溪水。因为这些溪水,穿过山谷,一路上与岩石碰撞发出叮咚水声,继而流经仙女石上的一条条缝隙,就像是在和仙女们嬉戏玩耍。看着这溪水这岩石,想着这极富挑逗性的名字,我不禁会心一笑。其实,在我看来,那常年被流水冲刷侵蚀的七道过水石,才是最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经过岁月的洗礼流水的冲刷,这些岩石被打磨的如同月色般光洁,它们展现出的玲珑曲线,是在任何伟大画家的笔下都难以寻觅的,而蕴藏在岩石里的那些斑驳迷离的色彩,也是任何伟大的调色师都无法调制出的。它们是大自然灵感的迸发,是大自然历经数千年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在溪流的对岸,有一座用毛竹扎成的茶室,素朴雅致,清净自然。茶室有一个很美妙的名字——天然居。导游说,天台特有的高山云雾茶是很有名的,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说,天台山的茶叶“味清甘,不让他郡”。可惜的是,那时的茶室尚未开张,我到底无缘亲口一尝滋味。虽然如此,在离开天然居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的一再回头,因为天然居的门廊上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是我极为喜欢的一副对联,虽然没能一品山茶滋味难免有一丝遗憾,但站在光洁的仙女石上,迎着扑面而来的凉风,听着潺潺的溪流声,我还是有一种“天上客”的感觉。
溯溪而上,转过一道山梁,行不出百米,一条壮丽的巨大瀑布,陡立眼前。站在这条瀑布的面前,一百七十厘米的我,显得那么的卑微渺小。我被瀑布宏大的气势震撼了,怔在当场。这无疑是我看过的最为高大壮丽的瀑布了。我没见过黄果树大瀑布,也没见过尼亚加拉大瀑布,我不敢说眼前的这道瀑布如何的举世无双,但它至少有资格被归于最为壮丽的瀑布之列。充沛的溪水从高达八十多米的山顶,挟着万钧之势,倾泻而下,狠狠地砸向崖壁下的深潭。司马瀑与之相比,虽说高度相差无几,但因为其间分叉,多少削弱了本身的气势。但眼前的瀑布,却从崖端不受任何阻碍,一路狂奔,直入潭底。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冲破一切阻挠直达目的的巨大冲击力量,这种力量又在其巨大的轰鸣声的衬托下,具有一种很强烈的感染力,使得任何伫立在它面前的生物,都不能不肃然起敬,不敢有丝毫的造次。它就像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君王,有一种主宰一切不容抗拒的威严,任何其他的生命都是卑微的渺小的不足挂齿的,都只能匍匐在它的脚下。
我回过头,询问导游,这道瀑布叫什么名字。她哑然失笑,反问我说,你刚才仰望了它那么久,难道竟没有看见它旁边的红色大字吗?我有些疑惑,难道它旁边有字吗?我循着导游手指的方向看去,呀,竟然真有四个大字:龙穿破壁。可我竟然没有看见,竟然没有看见。我简直不敢相信。或许,我太专注于它的壮丽了吧。当太过伟大的事物,猛然闯入视野时,人们是很容易忽略一些东西的。我心里暗想。
导游问道,你知道这道瀑布命名的由来吗?我一怔,摇了摇头。她宛然一笑道,在《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游天台山日记》有这样一句话,“坑既穷,一瀑破东崖下坠,其上乱峰森立,路无可上。由西岭攀跻,绕出其北,回瞰瀑背,石门双插,内有龙潭在焉。”这便是龙穿破壁的由来。我又是一怔,这里竟然是大旅行家徐霞客笔下的风物。难怪如此的瑰丽,如此的壮观!可是,那时候的交通不似如今这般便利,没有栈道可行,徐霞客是怎样攀上这悬崖峭壁林立的山岚的呢?他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境下发现在远处的东崖有一道如斯壮丽的瀑布的呢?或许,一切都只是偶然。但他却在偶然之间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壮丽景观,并将其记述在自己的笔记中。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望着眼前恢弘壮丽的大瀑布,环视着周遭林立的峭岩绝壁,那一刻,徐霞客固然比我伟大,我却远比他幸福。
当时的我,完全被瀑布的气势所慑服,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搜索枯肠,想翻检出一些句子来形容眼前的奇景,可是却显得徒劳。不得已,我只好走到伫立潭边的木刻前,大声吟咏着别人写下的《龙穿破壁记》:
溯溪探源,望翠岗合谷,龙穿破壁,恍若天开,巨崖巍峨如古墙,横断苍穹。一瀑奔涌而下,吟风诵月,坠地成潭;散琼碎玉,雾幻生烟;照日云蒸霞蔚,画壁飞架彩虹。激水千年,磐石为开,危崖夹峙,瘦巷行云,一夫当关足矣。徐宏祖记游之瀑破东崖、石门双插并龙潭者,是处焉。夫灵粹之气,钟于媚山秀水,聚而生威,势走磅礴以奔突,若游龙之下九重,飞流三泄入秀湖,会灵江而归大海。
待激荡的心情稍稍平复之后,我随着导游的指引继续朝前行进。她告诉我说,龙穿瀑是天龙八瀑的最后一瀑。接下去,便是那一湖的景观了。我轻轻的点了点头,木然的跟随着她,亦步亦趋。去水库的栈道,更加的曲折难走,但沿途的风景以及我看风景的心情,依然很好。在即将登上坝顶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段山路,那是用有着和山体岩石同样质地的石头砌成的。因为似乎只是随意的堆砌,石阶显得异常不平,歪歪扭扭,在整齐好看的用现代技术修筑的栈道面前,它们显得是那样的扎眼,格格不入,就好像是完整的皮肤上的一条疤痕。我不解的问导游,这里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协调的山路。她沉默了一会儿,脸色忽然变得有些凝重。她告诉我说,这些山路其实是故意留下来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段山路,更是当年人民的一段艰苦奋斗史。它虽然难看,当年山民们正是踩着这段山路,用最原始的方式筑起了一道里程碑式的“浆砌条石双曲薄拱坝”。我用手轻轻的抚弄着石阶上的岁月痕迹,遥想着当年人们高喊着劳动号子肩挑着石料一步步艰难攀援的情景,眼睛一阵胀痛,心情久难平复。
当我真正登上坝顶俯瞰全局时,我被这伟大的工程奇观震住了。整个大坝就地取材,用粗粒花岗岩条形石材建成,看起来极为坚固,更难得的是,整座大坝远远望之,有一道漂亮的弧线,造型极为圆润优雅。大坝虽然只有四十八米,不似后来那些名震宇内的大坝那样巍峨挺拔,但是如果加上它底部矗立的的海拔,我想它绝对堪称世界之最。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牛顿说过的一句话,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就好像眼前这座大坝的自我独白。从大坝过道的中央俯视下方,我一阵眩晕,几乎跌倒。我确信自己并没有恐高症,可是看着光滑的坝壁,我还是心跳加速胆战心惊。
转过身去,展现在眼前却是另一种风景。因为你面对的不再是陡峭的坝壁纵横的石涧,而是一片偌大浩瀚的水,这片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美极了。如果上一刻你体味的是惊险刺激,那么转过身的下一刻,当你面对浩瀚湖水,看着澹澹的水波,你会觉得心境泰然。这真是一种绝妙的体验,有着冰火两重天式的巨大反差。但正是在这种错位的快感中,你封闭已久的心扉似乎一下子被撬开了,从山涧里从湖面上吹来的风,一下子从这道撬开的缝隙里钻进去,就像是有一股澄澈的溪水流进那里,带走了沉闷,也带走了污垢。你会有一种憋屈太久而重新被激活的感觉,这种感觉叫人身轻体健,有一种只欲随风而去的冲动。站在坝端仰观苍穹,是另一种体验。因为高居于滚滚红尘之上,这里的天空少了污染,有一种让人不忍猝睹的蓝色,这种蓝,是一种纯粹的蓝,一种明净的蓝,一种惊心动魄的蓝,一种用任何优美词句来形容都嫌苍白的蓝。有一位诗人说的好,仰苍穹魄动。当我站在坝端抬头看天时,我迷失在了头顶那片蓝的海洋里,找不到出走的方向,甚至连四肢都无法动弹,张嘴欲呼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因为那时我已灵魂出窍,只留下一具肉身在尘世。
灵魂在蓝色天际不知飘荡了多久,当我终于被导游小姐的轻声呼唤拉回现实时,时间已经不早了。我想象刚才自己的痴态,不禁有些自嘲。可是就在那时,我脑海里竟然灵光一闪,蹦出一个奇特的念头。看陡峭的坝壁时的惊魂,看浩瀚湖面的陶醉,看瓦蓝天际的灵魂出窍,不正像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吗?当我们搏击红尘屡战屡败时,不正有一种惊魂的感觉吗?当我们历经伤痛功成名就时,不会有一种陶醉的感觉吗?但当我们年华不在垂垂老去之时,一切的现实功利都不再那么重要了,当对灵魂的关注超越对肉身的关注,那时我们不会有一种灵魂出窍般的感觉吗?想着这些,我浑身不禁有一些发热,我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为自己的体悟而激动。当我远望着神似司马承祯神像的子微岭时,恍惚之间,我甚至有一种得道般的喜悦。
从平坦的大坝顶部走过,眼前是一幢保留了六十年代风格的灰砖建筑。人们称之为“醉琼楼”。那是吃饭的地方,导游建议我登上楼顶,可以一面观看湖光山色,一面用餐。可是那时,我的内心被那种犹如得道般的喜悦充填着,丰盈而饱满,没有一丝一毫的饥饿感。
下山要比上山轻松多了,因为有一条下山滑道,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脚。我在滑道的入口,蹲下身子,导游小姐在我背后轻轻的推了一把,顿时所有的树所有的山所有的鸟鸣所有的阳光甚至整个世界,都在我急速移动的视野中,变得短暂而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