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秋,满洲里依然风情万种。
20世纪以前,这里仅是游牧民族的一个理想牧场。当时,现今的满洲里北区四道街西部有一个四季喷涌不止的泉眼。因为此泉眼位于霍勒金山的北部,牧民们便称此泉为“霍勒金布拉格”,意思就是“旺盛的泉水”,并成为当时满洲里市区这一带的地理名称。原本是草原牧民聚居的村镇, 1901年,沙俄修建东清铁路(中东铁路)在此设立中国境内的第一个火车站,命名为满洲里而得名,满洲里是俄文“满洲利亚”的音译。
1907年,满洲里连同东北地区的哈尔滨等16个城镇一起“自行”开埠通商。通商后期,商埠实际上成了中俄两国继小尤沿山山脚南侧集市1900年逐渐消失后的又一新的集贸市场。从客观上看,商埠带动了满洲里南北两个八乍市的繁荣,也推动了城市的建设步伐和加速了城区的形成。
现满洲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素有“东亚之窗”的美誉。满洲里市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魅力无穷,被誉为“北疆明珠”。绿草如茵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辽远无际;碧波荡漾的呼伦湖,纤尘不染;巍峨耸立的国门,庄严肃穆;热情奔放的蒙古风情,雄浑厚重;承继远古文明的扎赉诺尔文化,源远流长;中西交融的城市风格,独具魅力。这一切编织成一幅幅自然生态与现代景观、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与异域风情交融和谐的优美画面,令无数海内外游人心驰神往。满洲里庄严肃穆的国门,是游客必到之处。1993年8月中俄两国勘界结束时,勘定的中俄边境线上的第41号界碑位于此处。界碑后远处是俄方的了望岗楼。满洲里第五代国门,是我国边境线上跨度最大的国门。于2008年2月开工建设,9月竣工。国门总长105米,宽46.6米,高43.7米,并有两条宽轨和1条准轨从国门下穿过与俄罗斯接轨,同时预留多条复线位置。国门内部北塔楼一层是旅游纪念品展售的商场。售货大厅宽敞明亮。但顾客不多。俄式商品品种种类繁多,大多为特色的旅游产品。香烟、酒、望远镜、套娃等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商品。国门二层是观光展示厅,内部展示了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满洲里及国门景区视察指导工作的照片。游人通过敞亮的玻璃窗,还可以从这里欣赏到中俄两国边境风光。俄罗斯国门那一侧,与我国相比,略显苍凉。居民居住区不仅规模小,也很简陋。他们的国门在设计、制作方面,也不如我国的国门气派。那边比较醒目的建筑是他们的岗哨了望塔,据说不让拍照,不过岗亭上看不到哨兵值守,冷清许多。满洲里国门,历史上已经历过了五次变迁:
第一代国门,位于满洲里车站以西20公里,距现在的国门十余公里处。清末,当时由俄国人承修的西伯利亚铁路铺入我国境内,进入我国后改成“东清铁路”,两国间的最初界线标志是在铁路左侧树立一根木桩,木桩上用俄文书写“撒拜喀尔省铁路交界”字样,铁路右侧另竖一根木桩,上面钉有俄国国徽双头鹰图形,位置在现在后贝加尔斯克以西的马赤耶夫斯克附近,距后贝加尔斯克七公里,由于木桩竖在两国边界处,人们习惯称之为“国门”。第二代国门建于1920年,当时中苏两国界线实际上已经从马赤耶夫斯克附近南移到十八里小站,即现在的后贝加尔斯克。 第二代国门形状为木质拱形门,门额上方用中文书写“中苏门”字样,其具体位置在后贝加尔斯克车站对面的苏方边境检查站院内,距现在边境线约300米。经过当时战争的洗礼,1929年苏方将十八里小站单独占领,“中苏门”1949年被苏联方面拆除。第三代国门,建于1968年,是中方建立的一个检查桥,用于检查出入中苏边境车辆。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国门上面只写着那时很时尚的一句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四代国门建于1989年6月25日.高12.8米,宽24.45米,外表用2000多块青灰色花岗岩石板镶嵌而成。国门上方悬挂有直径1.8米的国徽,并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
国门下方有宽、准轨铁路各一条通过,国门北侧是原公路口岸。由于中俄两国货运量逐年增加,在增铺铁路宽轨复线时,于2007年将第四代国门拆除。 建党初期,为加强与共产国际和苏共的联系,我党依托中东铁路经满洲里辟建了一条组织周密的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
建党初期至一九三七年间,我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王明、李立三、王尽美、邓恩铭、邓中夏、张闻天、周恩来等均于此处出境。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为中国革命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上,满洲里曾经有10多年的时间由黑龙江省管辖,而是这里的居民多数来自于东北地区,所以这里的语言和习俗和东北的其他地区非常接近。另外一个原因恐怕和铁路有很大关系,这里距离哈尔滨900多公里而离呼和浩特却有近1700公里,因此满洲里的铁路还是归哈尔滨铁路局管辖。满洲里因铁路而诞生,因铁路而繁荣。而这座城市很大部分居民都与铁路有关。
国门前方不远是火车头广场。广场内的火车头是1940年的日制蒸汽机车头,下面的铁轨是1925年苏联制造的43铁轨,所说的43铁轨,是因为它每一延长米是43公斤而得名。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赴前苏联莫斯科途经满洲里时,乘坐的火车就是在这辆火车头牵引下驶出国门的。这辆火车头的铭牌号码为“1861”。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名片,那么满洲里的建筑则是一张颇具特色,十分亮丽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满洲里的城市建设者们在改造满洲里都市面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追求的是:让中国人来满洲里,有出国的感觉;又要让外国人来满洲里有回国的感觉。2007年4月1日起,满洲里市开始对市区内“五纵七横”12条街道两侧162 栋重点楼房外立面进行欧式风格改造,改造总面积20万平方米,全面塑造欧式城市风格,体现“单体建筑特色突出、每条街道风格各异、整体形象和谐统一”的效果,努力营造浓郁的欧式古典建筑风格,特别注重人文与城市建筑风格的和谐。“不求规模、但求风格、求精求特。”满洲里市建设局局长杨冀鹏这样阐述了满洲里城市的建设理念。
满洲里市区的北部,有东西走向共6条街道。在改造工程中,一道街、二道街东部的建筑,采用俄罗斯建筑风格改造;二道街西部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改造;三道街采用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改造;四道街、五道街则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改造。满洲里市内的建筑由铁路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北部面积较大,人口众多也比较繁华,主要的商业设施都集中于此。根据设计规划,满洲里对这些老建筑物采用镶嵌欧式雕饰、改造外形等方式,使原来陈旧、呆板的楼体风格迥异,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异域风情,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增添了城市的魅力。铁路北部的建筑物以新建的高大的公寓楼和饭店为主,街区的布局规整一致。满洲里市体育馆的设计风格以中俄蒙三国风情为主要构思,集体育赛事、文化活动、会议、会展等大型文体活动于一体,是一处可容纳3000余名观众观看的综合性公用场地。2009年9月,投资3000万元、占地5658平方米的我国最大的木材电子交易平台——满洲里木材交易中心开始启用。这座建筑造型设计充满浓郁的蒙式特色。满洲里的每条街道不是很宽,几乎满足了小城市的流通需求。让人诧异的是很多路口见不到红绿灯而且车辆也很多,汽车在路口抢行的也不多见,整体交通秩序还可以。经过改造后的街景十分漂亮,这大大小小欧式古典、蒙式风格的建筑充满异域情调。宛如是一座童话中的“积木城”。街头的广场虽然人不多,却十分漂亮。每个街头广场绿化园林布置很有特色,精美的园林小品随处可见。还为在解放满洲里时牺牲的前苏联红军将士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到了满洲里,另一个不可不看的景点,是著名的位于迎宾大道旁的套娃广场。套娃广场是全国唯一的以俄罗斯传统工艺品——套娃为主题的旅游休闲娱乐广场,集中体现了满洲里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域特色和中俄蒙三国风情交融的特点。广场规划面积54万平方米,主题广场面积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个高30米的大套娃,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主体套娃内部为俄式餐厅和演艺大厅。大套娃外部彩绘由代表着中俄蒙三国的美丽女孩组成。在主体套娃周围有8个功能性套娃和200个描绘世界名人和代表不同国家形象的小套娃。此外还建有30个表达友谊、关爱和祝愿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在广场中还设有音乐喷泉,喷泉周围安置有十二生肖和十二星座,象征着中西文化的结合。套娃广场西侧的俄罗斯艺术博物馆也是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5月,俄罗斯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它的建筑风格秉承了俄罗斯传统建筑特色。馆内有前苏联艺术品收藏家刘殿川收藏的俄罗斯和欧洲风格的大型壁画和2000余件不同时期的珍贵艺术展品。他收藏的前苏联勋章、奖章就有200多种,除了军功章,还有“救火英雄”、“劳动模范”、“见义勇为”等。其中,勃列日涅夫时代发的最多,听俄罗斯老百姓介绍,勃列日涅夫看演出觉得节目演的好都要给演员发个勋章,造成那个时期的勋章泛滥。
2004年,刘殿川在白俄罗斯等地分3次从收藏家的手中买到了9个被称为“城市钥匙”的藏品。“沙俄统治时期,统治者给每一个他们统治的城市都做了一枚‘城市钥匙’,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我收藏的时候,找了一个年轻翻译帮我翻译这些城市的名字,其他的8个我都明确了是什么地方,只有一个叫做达利尼城的,我们都不知道是哪儿。”后来,在满洲里的刘殿川接到了妻子从大连打来的电话:“你知道你那个‘达利尼城’是哪儿吗?就是咱们大连。今天先是一个大连人看出来的,后来一些俄罗斯人也来告诉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刘殿川既高兴又惭愧,他没想到自己居然收藏了一把自己城市的钥匙。
刘殿川曾无限感慨地说道:“最贵的勋章要数‘胜利勋章’了,它不仅是最高荣誉的象征,同时本身镶钻,估价1亿元左右。我的收藏中,我最喜欢的是‘大金星奖章’了,斯大林、赫鲁晓夫等都得过这个奖章。很遗憾不知道自己手里的这枚奖章当初是发给谁的。因为卖奖章的一般都是获得者的后人,他们往往都不会把奖章的历史告诉你,因为他们觉得卖掉祖辈的荣誉是种耻辱。”
俄罗斯艺术博物馆是前苏联艺术品收藏家刘殿川独资建设的。在这个中俄边境城市,有很多俄罗斯客人曾到刘殿川的艺术馆参观。一次,一个圣彼得堡大学的教授在看过刘殿川的收藏后,居然失声痛哭:“我们的人民怎么能把自己国家的国宝都卖到了中国!”看到老人伤心,刘殿川对老教授说:“放心,我一样会把它们像宝贝一样照顾。”俄罗斯艺术博物馆旁就是著名的东欧异韵风情园。这也是套娃广场的组成部分之一。
走入风情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和绿地,园内空空荡荡,除了我以外没有一个游客,数十个雕塑散落在风情园的四处,在初秋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寂寞。
东欧异韵风情园是由28尊雕塑构成的。园区内全部选用以前苏联为主,兼选一些东欧国家著名雕塑为原形,在风格与选材上力求还原原作的艺术魅力。在东欧异韵风情园正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前苏联著名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
1942-1943年间,在斯大林格勒(即现在的伏尔加格勒),进行了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战事最激烈的玛玛耶夫高地,战争结束时,发现金属居然比泥土还多。《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型纪念综合体》的主体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这101米高的雕塑就矗立于伏尔加河畔的102米的玛玛耶夫高地上,俯瞰全城。她转身挺胸举剑,挥臂呼喊,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乌切季奇选用一位强壮健美的俄罗斯女性来象征祖国,以与美国的自由女神相媲美。是一座具有史诗般特点的丰碑。
乌切季奇是前苏联最杰出的雕塑家之一,他和穆希娜等人齐名,先后被授予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前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并获得过列宁奖金。东欧异韵风情园内以一组气势宏伟而风格凝重的前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雕塑群为主。
虽然此时鸟语花香,丝毫闻不到战争的气息,但是通过那些冷冰冰的前苏联卫国战争雕塑背后,散发出来的冰冷与凝重,已经逐渐开始带我们进入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了。这是乌切季奇为柏林苏军烈士公墓设计的《战士——解放者》的纪念碑。
它连底座总高达30米。碑座上,一位苏军战士身披斗篷,一手持剑,砍断象征纳粹的卐字,一手抱着一位德国的战争孤儿,英姿勃勃,威风凛凛,这尊雕塑上已经表现了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烏切季奇最大的成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型纪念综合体》,他花10年功夫完成了这一世界奇观。
顺着《祖国--母亲在召唤》主雕像所在的山坡而下,兩侧是高大的《废墟墙》.在浮雕墙的下部正中是宁死不屈广场,当中立有一尊《宁死不屈》的巨型雕塑-一位剽悍的俄罗斯裸体男子一手握转盘冲锋枪,一手执手雷,显示了前苏联人民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1957年,乌切季奇又推出了他的力作《铸剑为犁》,这也是他在世界上获誉最高的代表作。雕塑为一位身材壮硕的裸体男子,象征着无阶级、无民族、无贫富的纯粹的人,他的右手正抡着一把铁锤,把左手中握着的一柄利剑槌打成耕地的犁。
在《战士——解放者》和《祖国——母亲》的两个雕塑中,剑是作为斩凶顽的利器,是代表着正义的武器。但到了《铸剑为犁》雕塑中,剑又被巧妙地化成了耕种的犁,从而体现了一种“尽洗甲兵都不用”、“化干戈为玉帛”的人道主义情怀,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正是这种世界人民所共通的情怀,才使得这件作品成了举世名作。
这件象征主义的作品正符合当时“和平”的世界性主题,于1958年获得布鲁塞尔世界艺术展的荣誉奖。以后赫鲁晓夫访美时,亲自代表前苏联政府把它赠送给联合国,成为前苏联的国家礼品。现在从联合国总部北门进去,首先见到的就是这个雕塑。看过前苏联电影的人可能都会对片头那尊气势雄伟的雕塑印象深刻:一对男女青年手中高举铁锤与镰刀,仿佛要凌空飞翔,姿态雄伟而轻盈。这座名为“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的雕塑,就是前苏联时期的经典作品,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一直把它作为自己的厂标。出生在前苏联的俄罗斯人从小就对这座雕塑耳熟能详,至今仍将其视为“国家的象征”。可如今,这件伟大的艺术品早已支离破碎,静静地躺在莫斯科一间普通的修理厅中。
“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堪称前苏联时期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1937年,前苏联女雕塑家穆希娜为在巴黎举办的“国际艺术、技术与现代生活博览会”创作了这件大型雕塑,并把它矗立在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苏联馆顶部。该雕塑为不锈钢制成,高24.5米,在不同光线照耀下可显现出出不同的绚丽色彩,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时代感。作品一经问世,立刻贏得了世界性声誉,成了新生的苏维埃国家的象征。后来,苏联政府把它立在苏联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门口,象征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经济。
2003年10月,莫斯科市政府決定修建一座大型商业中心,为了给商业中心腾出位置,这座雕像才被从原址拆除,送去修复。
而今,在满洲里东欧异韵风情园中,人们欣喜地看到了它的复制品。风情园中还有一些前苏联现实主义雕塑作品。如雕塑《农妇》、《劳动归来》《列夫.托尔斯泰》和《牧马人》等。华沙第一个美人鱼铜像建于1855年,位于华沙古城市场中心。
目前耸立在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铜像,比第一个铜像大很多,姿态也更加优美。它是由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卢德维卡尼特斯霍娃于1934年以波兰女英雄什塔海尔斯卡为模特创作的,1937年建成。
风情园内陈列的即是后一座雕塑的仿制品。青铜骑士是圣彼得堡市标志性雕塑,位于十二月党人广场上。 著名雕塑家法儿科内创作的这一艺术佳作,被安置在一块巨石上,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坐骑上,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该马象征着俄罗斯,而马匹践踏着的蛇,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力量。从任何方向欣赏这座塑像,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
这一塑像曾受到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高度颂扬。他由此得到启发,写下了他最出名的叙事诗《青铜骑士》。满洲里东山植物园山巅上矗立着一座漂亮的欧式建筑———巍峨壮美的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屋顶上耸立着无数个大小不等的尖尖楼塔,直插蓝天。欲比天高的架式与蓝天、碧草一起构成了满洲里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满洲里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自2007年4月开工建设,总投资4500万元,占地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度37.2米,主体塔顶高57.8米,大厅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外观为哥特式建筑造型,内部体现“福音派”基督教风格,建筑整体呈现出简朴、庄重、典雅的氛围。婚礼宫内设典礼大厅、接待室、观光电梯及观光楼台、游客游览回廊、婚礼留影平台等场所,以展示俄罗斯风情为主。于2009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的满洲里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是集旅游观光、婚礼庆典、大型庆典活动、俄罗斯风情展示、市民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标志性欧式旅游景观。婚礼宫还聘请牧师及唱诗班,为新人祝福。在结婚当天,牧师会为新人祷告祈求上帝赐福当日的婚礼。据满洲里副市长张天喜介绍,巍峨壮美的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的建成,构成了满洲里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它是满洲里市继俄罗斯套娃广场之后,又一个全国独一无二、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标志性旅游景观。它集旅游观光、举办欧式婚礼、大型庆典活动、俄罗斯风情展示、市民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主题园区。与市区西侧的套娃广场遥相呼应,形成两个永久性的标志性大型欧式建筑,从整体上增强了满洲里的城市美感,使城市风格更加丰满,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入夜,满洲里开始奏起了流光溢彩的华彩乐章。宽阔的街道旁,人们兴高采烈地扭起了集体秧歌。中苏金街上,各类店铺林立,灯火辉煌。霓红灯的店招上,中俄两国文字交相呼应。各类中俄俩国的商品琳琅满目。不少俄、蒙、中三国青年男女徜徉街头。他们匆匆来去,擦肩而过。许多白天不露面的俄罗斯女青年,这是也纷纷出来逛商店,选购她们心爱的物品。街头的餐馆、酒吧,此时生意分外红火。满洲里,揭开了一天之中最销魂的时刻……….。

(夜幕下的满洲里)
(欧式婚礼宫)

(鸟瞰俄罗斯)

(套娃广场)
(夜色满洲里)

(俄罗斯艺术宫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