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各部所需之衣着装备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11-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气象因素是衣着系统的基本考量,通常可由季节气侯特性(例如雪期或台风期等)、近期天气状况(天气预报是很好的依据)及区域天气特性(例如该山区多雾或多雨等)等三方面来考虑。个人生理特性也是很重要,有些人对冷的耐受性较佳;而有些人则对热的耐受性较佳,在攀登珠峰的基地营附近,很多欧美队员在好天气时常穿短裤到处走动,而台湾队员仍是羽毛衣裹得紧,所以就算是在相同的登山环境下个人的衣着需求还是会有所出入的。认清别人合用的东西我们不一定适合更不要盲目追求流行。

有了以上这些考量,再依据保温原理、多层衣服的穿法及织品质料做最适当的选择,就大致不会错了。

※头部之衣着装备→帽子

头是人体所有神经的总中枢;综理生理及心理所有的运作,其重要性不待言述。尤于脑部运作时代谢率高需要非常大的能量,所以必须有足够的血液循环来维持其机能。当身体其它部位有衣物保护遮蔽时,未受保护的头部有如一热辐射源。根据研究显示:温度在0~-20℃时身体的热量会有40%从头部散出;-20~-40℃时则占60%;-40℃以下则几乎是100%由头部散出。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如前文所提及人体受寒时大部份的皮肤表层微血管会收缩以减少血液流量降低体热散逸速度,但有一个地方例外就是头部,它不但不收缩反而会扩张微血管增加血液流量,这是为了维持脑部正常运作所需的温度。

古云:「脚冷快戴帽」正是说明了为增加手足部的血液循环越是低温的环境越须注意头部的保温。相反的如果在高温的环境下则须注头部的散热,环观世界各地生活在高温环境的人通常较为慵懒,在美国常称懒惰的人为「慵懒的南方人」,其时不是南方人天生懒惰而是天气使然,因为在高温地区要躲避热害最佳的方式就是降低白天的活动量,因此造成这种为了适合生存的生理基础。所以说当过热时头部是首先需要露出散热的部位,过冷时头部是首先需要遮蔽保温的部位。

对头部可能造成伤害的环境因子,除了外力撞击外首推气温、雨水、风及太阳辐射,动物攻击较少列入考虑。帽子的主要功能为保温、防风及防晒,尤其对于防风很多人可会因炎热而疏忽,结果在吹了一整天的风以后常导致头痛体能下降等,至于防雨则交给雨衣,登山的人最好能视各种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帽子,绵制的帽子多用于防晒及防风,搭配头巾使用时可以同时遮蔽颈部、耳朵和脸部,不但防晒;还可以防止在密林中钻行时枝、叶等异物经由衣领处掉入身上。目前市面有一种防晒帽就是这两者的结合,其形状类似于二次世界大战日军部队在东南亚作战所用的军便帽。

其实头巾单独使用也不错,例如攀岩族为防止头发遮蔽视线的包头形式(类似急救的头部包扎);山行者为防范风吹袭太阳穴或吹散头发的简易环绑方式,这些用法都是既实在又帅气。

另外在炎热的天气下还可以将头巾弄湿系于头部帮助散热。在寒冷天气下应选用保暖力强且防风的帽子,例如羊毛、PP、PILE、羽毛等制品。如果方便不妨考虑带两顶,因为多带一顶帽子相当于多带一件毛线衣,而且帽子重量轻、体积小。以台湾而言少有超过-20℃的气温,所以在雪期登山笔者对于头部的保温常采用PP头套加一顶高所帽,高所帽有小小的前方帽缘不会遮蔽前方视线;而在侧方及后方则有较长的帽缘,寒冷时可把侧方及后方的帽缘放下可以防止脸部及颈部受寒,太热则可把帽缘卷起。不论冬夏如果在野外露宿的话,一顶保暖的帽子是必须的。

轻便的雨帽或斗笠于暖和天气时是很有用的,它不但可以保持头部干燥亦可使不受雨衣遮蔽的颈部有良好的通风效果。至于外力撞击的防范最主要是第一在行进时不要老低着头走路只顾看地面的起伏而忽略了前方及上面的树干或岩角;第二在可能的落石地形最好小心快速通过,前行人员应避免踏落石头以免殃及后面的人;第三是帽子的前方帽缘不应太大以免遮蔽视线或防碍眼睛余光的运用。当然如果能像本会的某些前辈一样不论大山小山都习惯戴岩盔上山最好。

※上半身的衣着装备→衣服

躯干的保护从穿著适宜的内衣开始,内衣的主要功能为排汗、快干及柔软舒适。所以其材质必须柔软(触感佳)、毛细现象要强(能排汗)、具伸缩性(能贴身故能使吸汗面积达到最大)、维纤本身不吸水(能快干),目前的人造材质PP或POLYESTER等不但具有上述特性且保温能力也不错,所以很适合用来制作登山用内衣。

内衣的型式有长袖、短袖、圆领、高领、高领半开衿…等多种并有厚薄及颜色之分。在颜色方面选择一件浅色内衣是很明智的抉择,浅色不论吸收热量或辐射出热量都比较慢。当你热得需要脱上衣时,你将会发现在阳光曝晒下穿白色内衣要比黑色或深蓝色舒适。在型式的选择上笔者建议依据加法原则应使用一件薄的圆领长袖及一件薄的高领半开衿长袖,如此在排汗保温的程度上可以有三种安排。至于女性的内衣除了同样具有排汗保温的制品外,尚有专门为运动量不同而设计的各式运动型内衣,在颜色

方面如有下水之虞可以考虑避免选有白色的。

第二层的衣物以绝缘保温为主,在寒冷的天气下可能要带好几件绝缘层衣物以御寒。由于纯绵的衣物一旦潮湿后便失去保温能力所以尽量不要在山上使用,其它如羊毛衬衫、PILE、羽毛衣、中空纤维外套等则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层衣物必须够长以便衣襬能塞进裤子或盖在裤子外面,因为上衣及裤子间的间隙易造成热量散失。同样的高领衣服则可以防止热量从颈部散失,测试结果显示有高领的衣服可以使其保暖力多1~2℃。在行进的过程中羽毛衣或保暖力较高的外套可能不需要,但在露宿或扎营时就非常需要;不过依据笔者的经验在台湾山区两件薄的PILE是不错的组合在一般的情况下可以取代羽毛衣在扎营时使用。

第三层的衣物以防风雨为主,在所有衣物外面需要一件尼龙或其它质料的外套以供防风雨之用,理想的风雨衣是防风、防水而且透气。虽然GORE-TEX风雨衣是一件很好的选择,但因其透气所以当绝缘保温层不够时就没有穿机车雨衣来得保暖(因为有蒸气阻绝作用)而且价钱相差悬殊,应再配合个人经济状况来考量,若选用机车雨衣那么建议您再带一件轻便的风衣它能让您在山上受到更多的保护。其实透气在某些场合不是很需要的,例如在干燥严寒地区使用蒸气阻绝系统(注一)时或是溯溪攀登时。

不论选择的风雨衣透气与否适用才是最重要的,当你选购时必须注意一件好的风雨衣应有下列之特点:

〈一〉尺寸须够大,以免绝缘保温层衣物受到挤压而影响空气绝缘层之厚度,或使行动受到束缚。

〈二〉兜帽部份必须具有帽缘、领缘和松紧拉绳的设计,才能防止雨水滴入避免使脸部和颈部潮湿。兜帽也必须够大足以容纳一顶帽子或头盔;但不可影响眼晴左

右余光的视线。

〈三〉车缝处需做防水处理,最好能在所有车缝处贴粘防水胶带。

〈四〉若使用拉链则齿要大及防水耐用,并具有保持拉链干燥的盖布。盖布应具有扣

子或快速粘扣才能将拉链密封。

〈五〉口袋必须有口袋盖以防止雨水渗入,并能方便在手戴手套及背负背包时取物。

〈六〉衣襬长度须足以覆盖臀部,在腰部应有松紧拉绳才能使衣服配合内部的穿著调整到合身的程度;衣襬亦应有松紧拉绳才能使衣襬密封防止风雨由下方灌入。

〈七〉袖口应设计有袖扣或松紧带或快速粘扣,使其能固定在手腕的部位。

〈八〉在肩部及肘部最好能有耐磨补强。较高级的衣服还会考虑通风性,也就是在衣服前面、腰部、腋窝、两侧和袖口都有可以调整大小的开口,可以打开通风或关闭保暖。其实在简单即耐用的原则下那些没有拉链的套头式(并非小飞侠式)风雨衣虽然穿脱不方便但比较没有漏水、拉链故障的困扰,也是可以列入考虑。

※下半身的衣着装备→裤子

在山野行进时下半身的运动量远大于上半身,爬山有点像行军都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在走路,穿著不合宜的内裤不但行走时不舒服严重还会造成烧裆(磨伤裆部大腿内侧的皮肤,导致抬腿走路非常痛苦),所以更要注意舒适及贴身的要求。以目前而言内裤之材质仍以PP及POLYESTER较佳,如能与LYCAR(注)或SPANDEX混纺则能加强其伸缩性。内裤长短之选择,在寒地或雪期登山时由于身上穿的、戴的装备很多应避免重复穿脱,况且在暴风侵袭下根本没有穿脱的机会,所以此时长内裤己不是选择性的衣物而是御寒衣物重要的一环。

在非雪期登山则可选择长内裤加短外裤或短内裤加长外裤,但在密林、灌木丛、荆蕀或芒草多的地方穿行如果穿著长内裤加短外裤则因内裤容易被勾破比较不适宜。

第二层(绝缘保温层)裤子必须宽松有弹性以利于行动,目前以POLYESTER、羊毛、羊毛/POLYESTER混纺等材质较适合,这些材质最好能经强化处理并使用较细密的织法才能防风、耐磨。在较凉、潮湿的天气时PILE是明智的抉择因为PILE在潮湿后仍具保暖性,然而PILE在大一点的风吹袭下感觉就像没穿裤子一样所以必须搭配有防风能力的裤子或是使用具有防风外层的PILE裤子才能改善这缺点。外裤的型式也很多,短裤通常不列入考虑(除非配合长内裤),七分裤是不错的选择,两侧有拉链的全开式裤子即使穿登鞋也能直接穿脱,腰部用松紧带的裤子虽然很简便但在溯溪时小心裤子不要被水冲走。依据笔者的经验一件路边摊的运动裤(材质为POLYESTER)在非雪期的台湾山区己经很好用了,但在雪期则略嫌单薄。在此强调穿牛仔裤上山是最不智的,纵使现有所谓的弹性牛仔裤但因其主材质为绵所以仍然不适合在台湾山区使用。

第三层裤子必须能提供防风及防雨,其用法及选购要点与风雨衣类似。有种连身吊带式的防水透气雨裤主要是用于冰雪攀登,因其设计遮蔽了身体的大部分可使雪不致在腰围溶化而弄湿了身体,但其通风性并不好所以不适合平常使用。另在从前有一种只有两只裤管而无裤裆的雨裤,它能防止腿部被淋湿而未遮蔽的裆部及臀部必须靠长雨衣的下襬来防护,虽然这种雨裤很轻而且通风但在许多情况下都会失效,例如风雨较大时、行走在草丛密林时;还有就是行走时由于两腿内侧的裤管会互相碰撞或摩擦导致部分雨水由下往上爬其结果还是湿,所以选择这种雨裤也不是很恰当。

※手部之衣着装备→手套

手、足部是肢体末端血液循环较差且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很大容易失温,若保护不当很容易遭受冻伤或其它伤害。幸运的是台湾气候温和在非雪期登山一双普通的绵制工作手套即可应付自如,而且是保护重于保温。但在雪期登山由于气温低且潮湿(台湾下的雪通常较潮湿)此时要特别注意防潮及保温的问题,以下针对雪期登山之需求来说明。

在大部分非技术攀登的场合只要在防水手套内加戴一双PILE、厚PP或厚羊毛的手套就相当够用了。不过在手套受潮时PILE或PP的制品远优于羊毛制品因为它可以快速拧干并维持其绝缘保温层;羊毛一但湿透保温效果即受影响,所以要记得多带一双内层手套(如果没有多带万一在紧急时袜子可以当成手套使用)。内层手套的长度应及于腕关节。外层手套在手掌部位应选用防水或防水透气等材质制品,在手背部位最好能选用防水透气的材质制品。外层手套的长度应与风雨衣的袖子重叠10~15公分,且手套口有松紧带或快速粘扣才能紧束于前臂上。

在技术攀登的场合由于环境比较恶劣且需时常操作攀登器材,所以除了上述的保温防潮的保护外应再注意手套的分指形式及外层手套的手掌部位最好有防滑、耐磨之处理,如此便可以改善戴手套操作攀登器材的不便。在岩攀或雪攀时有时需取下手套为防止手套掉落或被风吹跑遗失,最好在内层手套的手套口车缝以松紧带做成的绳环,以套在手腕上;外层手套则可使用约两臂长的细尼龙绳两端各系于一只手套口上,使用时细尼龙绳应穿在风雨衣内以免影响行动。

在雪地没有手套是很严重的事,因手套遗失而遭致手部冻伤切掉手指的例子不少,所以在出门前应妥为准备免遭不测。有时为了使手指能灵活的操作器具而采用露指式或薄的PP手套当内层手套,尤其在-18℃以下的低温时有了PP手套可避免手裸露直接触及金属(注三)。

露指手套的操作灵活度稍胜于PP手套,当在低温下攀岩通常不希望手指与岩石之间隔手套,此时露手套是不错的选择。露指手套可以自行制作,只要将一般手套的手指部分剪掉即可。薄皮手套在绳索操作时可以防止手和绳子磨擦生热灼伤而放松绳子,不过皮手套防水性不佳而且吸水比较不适合于需强力保暖的场合。

※足部之衣着系统→袜子

足部担负山行者全部的重量穿越山林、涉过溪壑,一但受到伤害行动能力立刻受损,甚致失去行动能力。足部是如此的重要但其所处之环境远较手部为差,当在寒冷时我们可以将手部藏在腋窝下取暖但足部却无处躲藏。所以对于足部的保护要更为用心。

穿著合适的袜子可以达到绝缘保温、吸汗、减少冲击及减少足部与鞋子的摩擦。羊毛人造材质的制品皆具有上述之功能而纯绵袜却不能,绵袜因吸收过多的水份会失去其保暖力并增加足部与鞋子之间的摩擦力(此为造成起水泡的主因之一)。

通常的情况下我们都是穿两双袜子登山,内袜为PP或POLYESTER的制品具有排汗及柔软舒适之功能;外袜必须较厚且耐磨一般采用PP或POLYESTER与羊毛混纺之制品。

当然也有许多例外的情况,如攀岩者配合岩鞋通常只需一双薄袜甚致不穿袜子。在冬攀时就可能穿上三双袜子(鞋子尺寸必须稍大)但切记要让脚趾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如果因为勉强穿上三双袜子而影响足部血液循环其效果(保温性及舒适性)反而不如只穿两双袜子。

VBL系统在台湾可能用不着,但在这里还是介绍一下算是增广见闻。足部的VBL系统是在两层袜子间再加一双蒸气阻绝袜(一般为尼龙制),多了这一层保护可保持水气于足部并防止水气蒸发而使外层厚袜潮湿,同时还可因防止汗水蒸发而达到保暖的效果。在冰点以下此种袜子可以降低足部被冻伤的危险,但是长时间使用时水气滞留于内造会造成壕沟足(注四),这是相当严重的问题,故在使用蒸气阻绝袜时必须每天至少让足部完全干燥一段时间。

如果您久未登山足部还不够坚韧时或是穿新登山鞋时,在穿袜之前可以考虑使用透气胶带或厚棉布贴在足部易起水泡的地方,如脚后跟等;或是洒一些足粉在袜子和鞋子里面,如此可以预防水泡的发生。

注零、参考书籍:登山医学、MOUNTAINEERING、登山装备讲义(梁明本先生着)

注一、蒸气阻绝系统(VBL)适用于干燥严寒的地区,它的做法是在三层穿衣方法的「排汗层」与「绝缘保温层」之间加一层「蒸气阻绝层」变成四层穿衣法。在干燥严寒地区身体所排出的汗水会被快速蒸发并带走大量的体热,为了防止这种热散失于是加了一层蒸气阻绝层将水气保留在皮肤表层与排汗层之中,如此便可以防止汗水被快速蒸发而达到保暖的目的。此层衣物的设计就是为了防止蒸气通过所以它不能透气(塑料布或塑料袋都可以运用替代),故在使用时第一一定要考虑环境是否允许,第二应视使用部位预留透气通路,例如用在躯干上则在颈部应留有适当的开口,以免身体过份潮湿不舒服。

注二、"LYCRA"(莱卡)是杜邦公司的注册商标为一种超级弹性纤维,用以制造衣物可以紧紧裹住使用者的身体,非常贴身但又不会觉紧绷可以随着快速的动作而伸展回复。故其用途主要是泳装、运动服、内衣及丝袜的制造,当其与PP混纺时则非常适合用来制造在登山或溯溪时的排汗层衣物。

注三、裸露的皮肤如与温度在-18℃以下之金属器具直接接触,会迅速遭受冻结,以致皮肤粘在金属上造成伤害。

注四、壕沟足是一种与足部冻伤相似的足部伤害,导因于足部长时间潮湿、寒冷造成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良使得足部呈现红色或蓝色,连续数日后便可能造成永久性伤害,尤其是对足部神经的损害,有时会疼痛得非常厉害必须截肢才能止痛,对冷的敏感则会持续终身。要避免壕沟足的发生必须避免双脚长期湿冷,对登山者而言可能遭遇连续数日的坏天气,但无论如何都要备有一双干袜子以便在扎营后换穿。雨鞋为橡胶或塑料制品防水很好但是不透气很容易将汗水湿气滞留于鞋内,穿着雨鞋的山友应特别注意对壕沟足的防范。另外在溯溪的环境里可能无法避免双脚湿冷,所以扎营后的烤火格外的重要,不但可以烘干衣裤;更可以促进全身血液的循环防范冰冷溪水可能对身体造成的隐性伤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