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珠穆朗玛峰大本营5月26日电
50年前的5月29日11时30分,新西兰人埃得蒙德·希拉里和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在海拔8848.13米处激动地相拥,人类的足a迹第一次印在地球最高峰之巅。
人类积蓄了多年的梦想在这一刻变成了现实。世界会永远记住这个时刻,记住这些书写历史的人。
50年间,越来越多的各国登山者踏上攀登地球最高峰的漫漫险途。珠峰成为检验人类智慧、勇气和体能的神圣考场。
早在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就在珠峰山区活动。从1921年到1938年,他们先后8次从中国西藏境内攀登披着神秘面纱的珠峰,但均告失利。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两人在接近顶峰的地方失踪。
“因为山巅就在那里。”踏着前人的足迹,越来越多的登山者来到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在峭壁、狂风、雪崩等险境中,以不怕牺牲、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不断探索大自然的未知领域。
50年过去了,人们登山的目的和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登顶所能带来的名利效应已变得越来越淡漠。但更多的登山者依然接踵而来,然后悄悄地离去;他们有的留下了终身残疾,有的则长眠于雪山之上。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20多人(次)攀登上珠峰之巅,但同时也有近200名勇士在珠峰遇难身亡。
他们带着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文明和伴随文明滋生的困惑而来,面对耸立的珠峰,勇敢的登山者表现出的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可贵的冲动。这种冲动决不是出于鲁莽,而是体现了贯穿于人类发展史的那种自强不息的无畏精神。
珠峰作证!这是人类最宝贵的征服自然、超越自我的精神。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珠峰是登山探险者的乐园。献身珠峰的马洛里曾说:“我们从切身的经历中知道,攀登一座高山时能得到极大的乐趣。我们喜欢体验在山上克服身体不适的感觉,体验通过最极端严酷考验后的欢乐,并且和大自然建立牢固的关系。攀登喜马拉雅山的动机直到今天还是一样。”
在世界登山史上,1988年的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国登山家双跨珠峰可谓是一次充满人类智慧的壮举。三国登山家从南北两侧会师顶峰,并双向跨越成功;这一壮举还被电视媒体第一次现场直播,开创了珠峰攀登史上的新纪元。1990年春,中国、前苏联和美国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义会聚在珠峰脚下,向世界展示了人类最美好的愿望。2003年的春天,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支登山队来到珠峰南北两侧,和睦共处,携手攀登,以此向50年前首次登顶的英雄致敬。
勇敢的人们在与珠峰的对话中,前仆后继,一往无前,不断超越前人,不断追求创新——选择新的路线、无氧攀登、突破季节禁区,使人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不断超越自我、日益强大起来。珠峰顶上,已经出现了七旬老翁、盲人、独腿残疾人、夫妻、父子等各类人士的身影。在珠峰面前,人类已不再是无所作为的弱者。
在登山过程中,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距离被缩短。挑战珠峰的历史,是人类挑战自然的斗争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的历史,而矗立在珠峰顶上的这块里程碑,镌刻的是登山者战胜自我的勇气、毅力和献身精神。
在50年的征程上,各国登山者团结协作、生死相依,奏响了人类最美好的友情颂歌。藏族登山家次仁多吉在队友滑坠的危急时刻,迅速将冰镐插进冰里,用强健的身躯死死顶住,用机智和勇敢保护了四名中外队友的生命;当腿部受伤的英国队员到中国登山队求助时,准备登顶的中国队员放弃突顶的机会护送他下撤;当中国登山队业余女队员梁群在登顶过程中体力透支并有轻度冻伤和雪盲时,同在山上的外国队员鼎力相助,送来药品和氧气。在洁白的雪山上,这样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珠峰作证!这是一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登山运动可谓是最接近大自然,最为艰苦、伤亡最多、最具挑战性的一项运动。登山运动员向巍峨的高山挑战,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和喝彩,也没有金牌和鲜花。然而,他们用生命创造的奇迹,为自己的祖国、为人类赢得了荣誉。
1960年5月25日,中国勇士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历尽艰辛登上珠穆朗玛峰。这是人类首次从珠峰北侧攀登成功,打破了外国同行“珠峰北侧不可逾越”的神话。他们的英雄事迹给当时正与严重自然灾害抗争的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极大鼓舞;而刘连满用肩膀托起队友,将救命的氧气留给队友的献身精神,至今激荡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
正当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决心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双胜利的时候,19名藏、汉族登山英雄分别以“中国西藏登山探险队”、“中国珠峰登山队”、“中韩联合登山队”的名义,站在珠峰、马卡鲁峰之巅,再次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高高飘扬,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中国几代登山健儿用生命凝结成“祖国至上、奋发进取、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求实探索”的登山精神,已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峰作证!这是一种祖国至上、激情奉献的精神。
50年弹指一挥间。珠穆朗玛在忠实记录人类登山探险精神的岁月里,无声地实现了她的不朽。只要珠穆朗玛存在,人类就将永不停止攀登。这种伟大的登山精神,必将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而成为永恒!(新华社记者薛文献蔺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