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国搜狐登山队从北坡顶登上珠峰,这一时间距新西兰运动员埃得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向导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过去了50年。
人们赋予这次登山多重意义:纪念人类首登珠峰50年、中国商业登山从无到有、检验我国民间登山水平……这表明,中国民间登山已渐成气候。登山运动大众化
这一段时间,山友们在网上“唾沫横飞”,大多对山友梁群、王石的成功表示由衷的钦佩和赞叹。
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记录。中国自1960年5月25日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及此后的14次珠峰登顶,都是官方组织的职业登山队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登山运动只被少数人所垄断,挑战极限的现代登山运动与大众无缘。
垄断终于在人类成功登临珠峰50年后被打破,这次登珠峰是由中国登山协会组织的包括非职业登山运动员在内的挑战极限运动,中国登山协会官员表示:“组织这次活动,要展示登山运动目前的发展水平。”
据统计,登山运动在我国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中排名第七,目前全国山友已达两千万以上,仅北京市每年买年票攀登香山的山友就有4万多人。
山友越来越多,登山水平越来越高,像王石、梁群、陈骏池等已成为山友中的顶级人物,他们在短短几年的个人登山史上创下了骄人成绩,缩短了与专业登山运动员的水平差距。此外,目前攀登上8000米级山峰的山友,除国家登山队员外,还有北大、清华等一些大学登山队员。
专业登山家认为,充足的物质保障、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端正的登山心态是业余登山队员们成功的关键。
专家预计,随着高水平登山爱好者的增加和更加普及的户外探险运动,吃“国家饭”的职业登山队将受到很大冲击,而登山协会也将变成服务于广大山友的纯民间组织。步入商业化道路
一位山友对记者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最有门路的山友可以搞到国家登山队淘汰的产品,其它人也就是解放鞋、军用水壶了。”
此次登珠峰,每位队员至少花费20万元,由个人或企业出资共同支持这次登山活动。尽管国内企业对此项活动投资不多,但一家知名外企早在1994年即开始赞助北大山鹰社的登山探险活动。
著名登山家王富洲说:“登山运动挑战人类极限,提倡环境保护运动,外国很多企业将它视为一种公益事业来支持赞助,登山者也以各种形式回报企业的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次活动走出了商业与登山相结合的新路子,一改以前的政府行为。”户外运动俱乐部化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致新说:“户外运动大都属于与登山相关的具有挑战性的探险运动,存在气候突变,方向迷失等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他特别倡导由俱乐部来组织户外活动,使山友通过生存技能学习,循序渐进,做到安全第一,健康、持续地开展户外运动。
目前国内有户外运动俱乐部250多家,两万多人注册。但在中国登山协会的首次资质评审中,全国仅有18家商业性户外运动俱乐部通过评审。
从目前情形看,纯商业化的户外运动俱乐部并不好运作,而非赢利或半赢利的俱乐部则人气很旺,后者的发起者与积极参与者往往是同学、朋友等小圈子,尤其以高校学生及白领为主,彼此间有合作精神。尽管不少组织者很认同商业化运作,但他们面临两难选择:“户外运动需要团队精神和义气,与斤斤计较的商业规则相互冲突。”因而,要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也不是那么容易撕破的。
一位参加过多家俱乐部活动的女士比较后认为,与较大的商业性俱乐部相比,她更愿意参加朋友圈子类型的小型非赢利俱乐部的活动,她评价说:“这种俱乐部的活动更安全、人们彼此间更有互助精神。”
缺少国产名牌
为保证安全,陈骏池决定加入登山运动后,专程去美国购买了全套登山用品;登山活动前,搜狐登山队也在国外购买了大量先进登山装备。
不少户外用品经营者感叹,中国缺乏生产优质户外用品的厂商,利润都被韩国、美国及欧洲著名品牌赚跑了。以普通登山者的中档装备计,一套价格四五千元,如果是参加极限运动,动辄上万。而国内刚起步的户外用品,以低档和中档产品为主,缺乏知名品牌和高品质的产品。北京CI户外用品商店老板抱怨说:“大家的东西差不多,最终造成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如果没有自己的专卖产品,这一行迟早会被做垮。”有关人士指出,创登山国产名牌是发展登山运动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