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1日,当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们站在珠穆朗玛峰峰顶时,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期盼2008年为传递奥运会火炬重上珠峰。珠峰登顶的成功使两年前奥运申办报告中圣火跨越珠峰的计划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北京奥组委有了信心
2001年7月13日,北京奥申委在莫斯科的最后陈述中,杨澜代表北京奥申委承诺:“基于丝绸之路带来的灵感,我们的火炬接力将经过希腊、埃及、罗马、拜占庭、美索布达米亚、波斯、印度和中国,以共享和平,共享奥运为主题。奥运永恒不熄的火炬将跨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而达到一个最高的高度。在中国,奥运圣火将通过西藏,穿过长江和黄河,踏上长城,途径香港、澳门、台湾,并在组成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中传递。通过这样的线路,我们相信,将有比以往任何一次接力数量都多的人民目睹火炬。”
在5月21日下午中国登山队顺利登顶并成功直播后,北京奥组委立即给中国登山协会以及中国登山队发去贺电,庆祝登顶成功。
正如电文中所说,中国登山队的成功给了奥组委很大信心,尤其在电视转播和登山技术方面,奥组委从中掌握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据奥组委透露,2008年的火炬传递工作不久将开始做整体筹备工作,以实现两年前的承诺。
而记者就此事采访登山协会时,登协的态度十分谨慎。登协副主席李致新告诉记者:“我们只是给奥组委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搜集到了一些相关的数据,别的都还要等奥组委的指示。”
不能失败的任务
尽管目前登珠峰不是难事,但攀登气候条件恶劣的珠峰,成功登顶并没有太大把握。然而,作为北京对世界的承诺,2008年的奥运圣火必须登上峰顶,穿越珠峰。这是一个不能失败的任务。
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1988年成功跨越珠峰的李致新在描写自己和王勇峰登山生涯的《危险的脚步》一书中曾经说道,“一个真正的登山者,首先要认识到生命比登顶更重要。”但面对火炬跨越珠峰——这项不能失败的任务时,李致新的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记者电话采访李致新时,他不愿意对此事发表过多评论。
代表北京实现对世界的承诺,登山者的心里压力自然不言而喻。而实际上,但中国登山界已经为活动的成功做好了充分准备。
跨越的艰难
攀登珠峰最好的季节是在5月中下旬。火炬如果能够在5月中下旬顺利实现珠峰跨越,距8、9月份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有3个多月的时间,这正是火炬传递的最佳时间。2000年悉尼奥运的火炬传递就在澳大利亚国内进行了三个多月。火炬的水下传递也成为悉尼奥运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在,留给中国登山队的难题是,中国队多次征服珠峰都是通过北坡攀上,从南坡上北坡下的只有1988年中日尼联合登山队中的藏族队员大次仁。相对于北坡而言,南坡的地势凶险,攀登的成功率不高。经验少、对地形的不熟悉是中国登山队的一大瓶颈。
但北京奥运实际上是火炬跨越,因此,从安全角度来讲,分别组织两支登山队同时登顶,在山顶上实现火种接力更为安全可行。
电视转播的难题
火炬跨越珠峰,电视直播或转播必不可少。
此次纪念攀登珠峰50周年的攀登活动进行了成功直播,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在珠峰峰顶进行电视信号的传输,成为世界传媒界史无前例的一次创举,也为2008年的直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珠峰进行电视转播,环境是最大的困难,主要是气压低和低温状态下设备的不稳定。此次直播的总指挥、中央电视台播出传送中心主任黄平刚说,所有的技术问题都是围绕着恶劣的自然环境。
首先是信号传输和架设设备。架设设备和调适系统一般都要事先进行实地勘查,但是此前这些电视工作者没有人上过珠峰,客观条件也不允许先进行实地考察,而且电视转播所需要的微波传输设备、高功放设备、发电机、光缆等,所有的设备能否在八千多米的高空正常工作也是一个未知数。经过11天的直播报道,中央电视台在直播方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对于2008年的转播工作,黄平刚说,此次中央电视台对珠峰活动进行的直播是一块奠基石,今后无论谁来承担这个任务,经过这次实践和成功转播,在今后的同类转播中将更加有信心。
火种的跨越
火炬跨越珠峰,面临一个火种在特殊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问题。
各个组委会在设计火炬的时候,都会考虑火焰的稳定性,以保证火焰在传递过程中不能非正常性熄灭,特别是在特殊环境中,例如悉尼奥运会在海底进行传递,必须研制特殊的技术。
火炬在一般的运送过程中采用的是火种盒,如跨洋飞机轮船运输。传递仪式开始之后才会用火种盒中的火种点燃火炬。如果跨越珠峰携带的火种盒,困难相对要小一些,如果是多人火炬传递,则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
北京奥组委想必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势必会组织科技力量进行研制,以确保届时火炬传递万无一失。
另外,从1999年民运会珠峰火种采集的过程来看,火种盒完全可以起到保护携带火种登山的作用。
亲历:
1988年的跨越
5月5日,从南侧上来的中方队员仁青平措、大次仁和尼泊尔队员安格·普巴等三个人向北侧跨越。从北侧登顶的李致新的任务是接应从南侧跨越的队员。
李致新撤回到8300米的6号营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半了。
刚一到营地,报话机响了,大本营问:“仁青平措和大次仁是否已经到达8300米的营地了?”
李致新赶紧跑出帐篷去找,在另一顶帐篷里只发现了两个穿蓝色和绿色羽绒服的队员在休息,没有中国队的红色羽绒服,于是,李致新向大本营汇报:“营地除了我之外,只有两个尼泊尔队员。”
大本营一听就急了,仁青平措和大次仁是从南侧跨越到北侧的,对北侧的地形不熟悉,找不到营地是极其危险的。
大本营开始反复呼叫,终于,大次仁的声音传了下来:“已经到达营地,仁青平措在突击营地,没有见到李致新。”“你在几号营地?”第一次到北坡的大次仁说不出来。
大本营被山上的回答搞得一头雾水。其实,当时三个人都在8300米的突击营地上,大次仁为了保暖,在自己的红羽绒服外面又罩上了一件蓝衣服,被李致新错认成是尼泊尔队员了。直到10点半,两人在帐篷外面碰上了面,才彼此认出了对方,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