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山运动中,向导的职责
登山队伍的组成方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但「领队」-「向导」-「队员」制,是一般常见的登山队伍组成方式,以笔者的经验,民间登山团体往往以向导兼任领队,而学生登山社团较有严谨的领队制度。要厘清登山向导的职责,必须连领队职务一并讨论,先厘清两者角色的分际,才能明确定义向导的角色。
领队的职责,可以用一个概念来总括,即「维持队伍的运作,协助队伍完成登山活动,依据专业建议(来自向导或自身)做决策」。领队是队伍的负责人,必须熟悉登山计划、了解队员状况、招募合适向导、处理行政事务等等;最重要的,领队是最终下决定的人。因为领队责任重大,所以领队亦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能力,或许其能力不及专业向导,但至少应在队伍平均水平之上。
相较于领队,向导的职责亦可用一个概念来总括,即「具备处理登山事务的知识、技术与能力,协助队伍完成登山活动,协助领队做出正确判断」。因此做为一个称职的向导,所应当具备的能力至少如下:
1. 登山技术:
包括登山安全、认路找路、自我救援、时间步伐管理、装备知识、宿营技术、技术攀登能力(若活动包含冰、雪、岩攀登)、登山医学等等。
2. 登山素养
登山哲学、生态保育、自然科学、历史人文、气象地质等等。
3. 管理技巧
领导决策、沟通教学、制度法令等。
向导的专业能力,由自保开始,然后发挥专业能力,给予队员协助。向导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做出「率先提议」,如:该休息时向导可以建议领队休息;控管登山安全、扮演队伍里面的「专家」角色。除了登山技能外,向导尚须具备足够的登山素养,如:生态保育、历史人文等知识;可以在队伍遭遇相关事件时,适时提供协助。
二、过去高山向导认证制度的缺失
台湾目前依照「高山向导员授证制度」所产生的「合法」高山向导(不保证必然具备上节「登山向导」应有的知识、技术与能力),共有五千多位;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皆居世界之冠(见下表)。
表一、主要国家国际山岳向导数量
日本 意大利 奥地利 瑞士 法国 德国 加拿大 英国 美国 纽西兰
70 509 1128 1083 1131 324 105 125 6 32
资料来源:体委会委托中华健行登山会之登山向导制度研讨期中报告
但目前的高山向导,实际上在登山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与功能,是否能真能符合「理想的登山向导」之角色呢?恐怕未必!原因大致如下:
1. 高山向导认证方式流于形式,不能检测出真正向导所需知识技能。
过去申请高向证只需15座百岳即可取得,而台湾百岳难度不一众所周知;例如石门、合欢之类的郊山化高山都列入,申请制度与专业能力严重脱节,完全不能反映出真实的登山向导所须的知识技能。特别是近年来台湾登山活动趋向多元化,攀岩、溯溪、雪攀、古道调查与中级山探勘等等活动愈来愈多,不同环境所需的专业知识差异甚大;相形之下,攀登台湾百岳的难度反而是比较低,用百岳认证出的向导,又如何能负担这些不同类型活动并确保安全无虞呢?
2. 限制个人登山自由,却无助登山安全。
高山向导证从转移到体委会办理之后,虽曾开放个人申请,但对个人申请者难度较高,开放时间亦短,大部分的高向证仍多是核发给登山社团。但许多登山社团,只是将高向证视为活动出队「申请进入入山管制区」的工具,因此造成个人登山者或是民间自组队伍者,「除非依附登山社团,否则无法申请入山」这种近似违反人权之事,却又致使这些人可能跟有向导证的团体默契不足,而衍生其它危险情事。
3. 高山向导人头化,促使商业垄断登山以攫取暴利。
如上所述,过去的高山向导证照制度,经常衍生造成人头向导现象;而若非登山团体的成员想登山,可能必须寻求「靠行」或参加商业登山的活动。某些团体为了获取商业暴利,不愿意聘用多位向导,就利用常客当人头申请向导证,一支二、三十人的大队伍,有能力的向导往往可能只有一两个,其它向导无能执行向导职务,严重危害登山安全。
总之,过去高山向导证的原意,是为了提升登山向导人员素质,进而促进登山安全的。但因为授证核发的认证方式,考核不出真正向导所需的知识技能,却希望以此做为「管制入山」的手段;因此施行的结果,反而造就了某些人赚钱与牟取暴利的工具、徒增登山危险,或只沦为入山申请的形式文件罢了。倒是今年初警政署修正入山管制,取消「公文」、「高山向导证」与「三人方得成行」等限制,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这也顿时让过去的「高山向导证」利益尽失,而必须重新思考未来「登山向导」的职责、角色与位置!
三、国家公园生态园区入园申请与登山向导关系
台湾山林之美,生态环境珍贵却又脆弱,理当保护,所有山友也都支持这个政策;国家公园生态园区就是因为上述理由而设立。然而,国家公园对生态园区内的登山运动,并没有建立一套标准的登山守则,也没有任何入山(如:路线简报、说明营地生活须知之类的基本常识)、离开时(如:垃圾检查、山区状况回报)的相关管理手续,却在入园申请时,要求具备「高山向导」。
基于上节对过去高山向导制度弊病的分析,我们不禁要试问:「强迫使用高山向导和生态保育有什么关系?」国家公园始终提不出一套令人信服的理由。现今的高山向导认证申请时,并不需生态保育的背景,国家公园也没要求向导需接受相关训练;更何况过去受证办法下产生的高山向导素养不一,又怎能期望所有高山向导都会从事保育相关工作,或真的有助于登山安全?
内政部修订的新入山管制办法,可预期的(也希望将)是:登山运动将从过去的高向制(应该说是高向证制)转变为「领队制」。队伍可以没有向导,但不能没人负责,不应当没有领队!国家公园或许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领队是队员的领导者,向导是外来的专家(在外聘时),与队员关系密切的是领队,领队必须对全队行为负责。
很显然地,光靠过去的「高山向导」并无法胜任生态保育的工作;即使现行高山向导,部分曾接受短期生态训练(玉管处曾试办),但仍可预期其对生态保育素质提升效果有限。且未来登山队伍可能朝向「人数少」、「无向导」的趋势发展;国家公园更必须研拟一套实际的管理制度,针对进出园区的登山队伍,提供实际的「管理服务」制度,让登山者信服其服务能力,管理处也才有权力要求登山队伍配合相关的登山与保育措施。
四、重新定位向导角色-在入山管制解除之后
入山管制去除「高向证」为入山必要条件之后,人民有自行登山不聘向导的权利,未来高山向导(或新的登山向导制)将何去何从呢?假如不排除继续用登山向导证照制度的话,或许让登山向导朝向更专业化、荣誉化,是一个可以思考的方向。
换句话说,让「登山向导」真的可以作为一个「专业」,有实质以此专业维生的可能性;同时又必须让新的登山向导证照是一种对「登山专业」知识技能的肯定,而成为一种「荣耀」的象征。当然,这时「登山向导」就必须具备真才实学的登山本职学能,同时也要有真正可以检测出登山向导本职学能的认证方式。
登山运动的推广,本来就是以提升全民山野活动能力、促进国民健康为目标,向导应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当人民从事只需基本能力的活动时(例:路径清楚、行程轻松的路线),他可能不需要「专业登山向导」的协助;但当人民从事难度高、挑战性大的活动时,他可以聘请向导协助。
这里讲「专家」的「专」,就是向导的专业技能,「聘请」则代表商业化。商业化将造成竞争或垄断;竞争通常可以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垄断则往往阻挠了专业精益求精的道路!过去台湾的高山向导制度,不正是无形地促使高山向导证的垄断现象吗?事实上,专业化的商业登山已经是欧美向导制度目前的发展趋势,但对于减少与避免垄断,也有一定程度的规范;相关单位未来从事向导认证养成制度规划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另外,本文再三强调,向导与领队的分际,专业向导应准确拿捏,与领队充分配合,提供登山队伍最大的协助。而未来台湾的登山向导制度要往何处去?或许在专业化与荣誉化之外,还需要更多的人思考与投入建构的行列!
五、对国家公园规范登山活动的建议
最后,在探讨完登山向导的职责、角色、定位与可能之外,本文也希望提供国家公园管理单位一些建议,以利于未来对于园区内登山的推广,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当然,针对整体登山管理制度提出完整规划案,应该是政府单位作的事,所以笔者仅以个人登山者的立场,提出几个改进建议,希望国家公园能思考更完善的管理方案。
1、明订国家公园登山守则,提供相称的管理服务。
无论是领队、向导或一般人民,在进入国家公园登山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包括申请、审核、登入、注销、宿营、炊事、卫生、水源、避难、保育等各类事项的准则,国家公园应教育人民遵守此规则,同时提供登山、健行、野营等等的相关规范建议与服务管理措施,至少应当参考国外范例,作到像美国国家公园相关的管理服务那般(请参考本文附录。)
在规范方面,聘有专业向导队伍可由专业向导协助执行,无向导队伍则由领队负责协助执行。在服务方面,更新迅速确实的登山信息与相关安全或保育教育,国家公园更应当是责无旁贷!
2、停止「生态向导制度」的规划,思考建立「领队责任制」。
为了因应93年后无向导可用的地步,如今有人倡议「生态向导制度」,认为从现有向导中择优培训,成为未来新的「生态登山向导」;但笔者认为这个制度有几个盲点与问题:
(1).「登山向导」有其专业角色,但绝不必要是一个「生态解说员」,他只要有基本生态知识与环保概念,不会破坏环境就好,没道理要求所有登山向导都具备生态解说的能力。
(2). 短期生态向导训练,能培育出生态专业人才吗?以现阶段两天一夜的训练,我不相信会让现有的向导在生态保育上,产生多大的实质作用。国外的登山向导平均要六至七年的养成期,中间需上的专业课程与要求实际操作的经验,多到不可胜数,如此才有可能产生一名专业向导。
(3). 只要求生态向导资格,却不对队伍确实地做环境教育,就容易沦为过去高山向导资格的要求,最后沦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达到所希望的效果。毕竟,在登山活动中,向导是不太可能会盯着所有队员,队员仍是负责自己的作为。
前面一直强调,领队与向导的分工,每一支登山队伍必须有人负责,专业登山向导为外聘人员,负责范围止于登山专业,其它事务诸如:团体领导、行政、对外联络、后勤补给等,应是队伍自身需负责的事物,该由领队负责。当然,因为职务不相冲突,领队与向导可一人兼任。所以,国家公园应思考怎样在提供相称的服务管理后,尝试建构「领队责任制」,是未来另一个方向。
3、改变「资格审查」方式,建立「技术审查」制度
目前的入山申请,要看的是资格,「人数」、「高向证」等,都是资格,却不对入山队伍的观念、技术做审核与教育;不仅扼杀了人民自由登山的权利,也丧失了环境教育的大好机会。尽管目前仍有少数国民素质低落,或因为对山林生态的无知,而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但笔者相信大部分的登山者,多是爱山敬山的。
因此,国家公园应该设计一套制度,能针对每支队伍每一个人,充分说明国家公园的政策与作法,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能确实遵守,对那些不守法的国民也能收耳提面命之效。同时国家公园应了解每支队伍的组成、装备、补给、技术等各方面能力水平,再做出适当建议;这就是「技术审查」,就是教育。队伍中所有人,包含向导,都应接受这个教育审查,以确保队伍具备专业水平,同时国家政策被充分告知。
4、登入/注销许可制度与入山登记制并行
要改善目前的诸多乱象,笔者参考国外国家公园的范例,认为登入/注销制或许是不错的办法。其方法是:将各登山路线,规划出Check In Point (CIP)/ Check Out Point (COP),最靠近此位置的相关单位,即可负责登入/注销的业务,由于有些路线跨越国家公园范围,故尚须警政、林务等相关单位配合。其流程如下:
(1). 在7-30天前,以电子邮件、信件、传真等,向该路线的CIP提出申请。申请文件包含个人申请书、计划书、路线图等。申请书以人为单位,名册与照片已没有必要。队伍申请时,应决定是否聘请向导,国家公园可媒介合格向导。
(2). 出发当天,所有人需亲自提前至CIP登入,登入时缴交注册费,并观看教育影片,与管理者会面晤谈,在管理员确认身份无误、观念技术核可后,始发给入山证。
(3).下山时,需至COP注销,检查垃圾,核对人员,询问山区情形与队伍状况,确认没有问题后,才算完成。
但目前台湾实行周休二日制,对一些热门郊山化的高山,由于人潮集中于周末,在时间紧迫下,要登山队伍提早登入有困难;因此可以针对这种短程高山,实施入山登记制,随到随办,简单审查,简化流程加速作业,如此可因应国民从事登山活动的需求。
5、使用者付费制度亦可思考
使用者付费是合理的,因此笔者赞成国家公园酌收手续费与管理费,此经费可用来支应增加的业务量、步道整建、山难救援基金等。
六、结语
基本上,本文认为目前警政署取消入山管制「公文」、「高山向导证」与「三人方得成行」等限制,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这也顿时让过去的「高山向导证」利益尽失,而必须重新思考未来「登山向导」的职责、角色与位置!国家公园内因为包含了76座传统百岳的山峰,因此在高山向导证顿失其位之后,更应当积极主动地研订更好的登山安全管理制度,提供有助于登山与保育的服务管理措施,以规范爱山者共同守护山林。
当然,这远非笔者职责与个人能力所及,而更需要相关主管机关与更多登山者的投入,才可能建构出属于台湾的、比较合理而可行的登山向导制度与登山安全管理规范。
最后,本文感谢台湾山岳主编张秀姝小姐与台大登山社资深山友陈永龙先生,对本文初稿修改时所提供的宝贵意见与建议;当然本文修订后的文责,仍应由作者自负。同时,本文也翻译整理美国阿拉斯加DENALI国家公园的登山与荒野健行守则当作附录,以供做为国家公园规范与管理登山相关活动参考之用,希望有助于国家公园未来规划出一套完善的制度。
附录:
【美国DENALI国家公园登山与荒野健行(Trekking)守则】
出处:http://www.nps.gov/dena/home/
欧美先进国家,在管理自然资源时,所采取的角度就很不一样,他们相信所有进入荒野山林的人都是爱护环境的好国民,都有「自我信任( Self reliance)」的基本态度,自己能对自己负责,所以他们不限制人民行动自由,更不会有人数限制,他们只要做好「管理」而已,这又是一个说来简单,实行不易的工作。
以美国阿拉斯加DENALI国家公园来说吧,我们来看看他们对待「登山(Mountaineering)」与「荒野健行(Wild Trekking)」的管理方式。
一、登山(Mountaineering)
DENALI境内座落有北美第一高峰麦肯尼峰,海拔6194米,终年冰封气候严寒,夏季雪线1500公尺,每年攀登季吸引上千名世界各地登山客来此。其国家公园(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NPS)管理方式如下:
1. 申请(registation):
登山队伍必须在注册前60天提出申请,费用25美金;NPS无权拒绝你的申请,他们会要求你检附登山经历、行程计划、紧急处理程序等相关数据,以本人来说,当初申请的是独攀,直到一个月前加一个队友,NPS只有寄了一份说明,要我自己衡量独攀可能面对的风险,但仍尊重我的决定。
2. 注册(check in):
注册时缴交125美金注册费,NPS并对我们做了一个小时的简报,告知我们整个攀登路线上的营地、地形、气候、厕所、高山症等各种信息,以及确认我们了解垃圾与排泄物的处理方式,NPS更提供垃圾袋与排泄物袋,上面有各队伍的编号,以追踪各队环保实行状况。
3. 营地管理:
搭小飞机时,再收10美金基地营税,基地营经理会过磅你的食物,下山时则过磅垃圾,用以调查食物消耗与垃圾产量的研究;基地营各队都会埋藏一些装备或食物,NPS会要求各队详细标明队名、预定返回日期在标志竿上,否则NPS有权视为垃圾。所有的垃圾一律带下山,NPS发给蓝色垃圾袋,下山时一律检查,透明的排泄物袋则按规定抛弃于特定位置冰河裂隙中,NPS并在人较多的BC与C4设立多座露天厕所。
4. 登山安全:
NPS在BC与C4皆设有紧急医疗站,有合格的医疗人员待命,7-10位义务巡山员则每天在各营地间来回巡守,随时告知攀登队伍最新的天气状况或提供协助,每晚8点则有无线电播报未来三天气象预报。在最后的高地营C5,由于环境恶劣,NPS设有装备储藏库,储藏大量求生物资如:帐棚、绳索、燃油、食物等,可随时做救援行为。
5. 离开山区(check out):
NPS会详细询问队伍:攀登高度(用以统计成功率)、使用天数、是否受伤、是否遗留任何物资于山区、使用的燃油量…等等,以作为日后经营管理的数据。
以上是我所接触到美国国家公园,在山区经营管理所采取的实际作法。至于向导制,当地有六家合格的向导公司,专门与国家公园合作带领客户攀登麦肯尼峰,传统路线上4800M所遇到的Headwall陡冰坡,上面架设的固定绳就是这些向导公司义务维护,但NPS并不会强迫攀登者需由向导带领;基本上,NPS尊重并相信每个队伍都清楚自己的能力,他们也致力维护登山者自由攀登山区的权利与安全。
二、荒野健行(Wild Trekking)
1. DENALI NP园区特色
与其它国家公园不同,Denali公园未设置固定步道路径、桥梁或是现成的营地,因此你必须准备指北针、地图、以及一切野外所需的装备及能力,自我信任(Self reliance)是最基本的,你很有机会在本公园见识真正的荒野。
2. 荒野分区系统(backcountry unit system)
将占地600万英亩的DENALI国家公园划分为75个小区域,其中41个非冰雪区域开放一般健行活动,所有健行客必须依照健行计划预定的区域停留,某些热门的区域在夏季的尖峰期很容易爆满,计划时多准备几条替代路线。以下是健行计划原则:
(1).全部41个小区域都有各自的人数限额;
(2).计划时,以晚上扎营的小区域为准;
(3).在同一小区域,不得连续停留超过7天;
(4).一次健行计划不得超过30天;
(5).健行许可在预定出发之前24小时才会发出,不可作预定保留;
(6).健行许可针对个人发出,所有成员必须亲自报到;
(7).当日往返健行(day hiking)不需申请健行许可;
(8).一定要按照计划停留的区域来宿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