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吃饭皇帝大,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民生问题,总少不了吃;登山也是这样。吃是人类基本营养与热量的来源,有了食物,我们才能维生、存活;不管你多强壮,饿久了总没力气,因此凡事吃饱再说。但在山上,吃些什么好呢?要带多少食物呢?登山粮食和平常吃的有些么不同?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以下就由维系生命的吃开始,先简述水和维他命的重要,再纲要地提示登山粮食的基本观念;希望能让大家在掌握要领之后,在山上一样能吃出健康,吃得美味。
登山粮食应兼顾轻巧、营养、热量、美味以及调理方便。并应有行动粮与预备粮。
水和维他命最重要
水是生命的源泉。从生命维系的角度思考饮食,就会知晓「水和维他命比吃饱的食物重要!」一般而言,一个人只要有水,生命通常多可维持三、五天以上;如果还有维生素,就不至因生理机能失调而引发病变,通常能支撑五至十四天左右。因此,找到充足的水源,并携带一小瓶综合维他命或吃蔬果,是维生要务,它往往比饱食一顿更重要。此外,登山通常会大量流汗,电解质流失快,最好补充一点盐分;目前坊间已买得到进口的舒维质发泡锭,这类电解质补充片泡水之后,喝起来味道很像舒跑,是登山时不错的奢侈品。
至于水分的补充,除了自己随身要喝带上山的之外,多日的山旅,水都可取之于山林。山上的水源种类,通常是溪水、湖泊、水池、雨水、露水等等,因此找水与水质判断遂成为另一门学问。但对初学者而言,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喝水,喝水的方式该浅尝亦或畅快痛饮,可能更为重要。此外,走累休息时喝的行进水,有时也会冲泡酸梅、柠檬红茶粉、运动饮料粉等添加物,以增加美味爽喉之口感。而在非常时期的缺水状况下,除了提升找水技能外,更应留意喝水道德,考虑全队的用水,必要时予以管制。
登山者永不言饱
隔夜登山因为需要炊煮,让登山饮食变成复杂而重要的学问。
探讨登山粮食,行程是影响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例如一天的小山,通常我们不炊煮,只带些个人喜好的食物即可。有人喜欢面包蛋糕,有人喜欢寿司,只要能饱,想带什么就带什么,重量也不太是负担。但是隔夜的登山活动就不同了。晚餐是主要的正餐,通常我们不太习惯吃干粮或甜的食物,因此需要炊煮;炉子、锅子、餐具于是成了必要装备,登山粮食也跟着成为一门学问。此外,天数长食物就多,重量就重,必然增加负担;行程愈赶就愈没有时间炊煮;而水源稳定与否,也影响菜单。因此吃什么受行程限制颇大。
重量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能兼具轻巧、美味、营养与热量高的,一定是好的登山粮食。一般我们把食物分为主食与副食两类。主食是人体热量与体力补充的主要来源,也是登山粮食中最重要的部份;爬山的主食通常包括米饭、稀饭、拉面、泡面、饼干、面包或麦片等等碳水化合物。而副食即为各种菜肴配料,通常是为了增加美味,其次才作为营养与热量的补充。山上的吃主食最重要,因此上山后请先忘记好吃与不好吃、爱吃与不爱吃,只管能吃与不能吃;毕竟登山者永不言饱!只要吃得饱,自然有体力,一切就好说。
不少探讨登山粮食的文章,为了控制重量,经常落入食物热量的计算,或援引国外登山粮食做为建议,其实是一种迷失。因为饮食是一种文化,欧美习惯吃面包等麦食,而东方人却用米饭作主食,这是百年难变的惯习。因此食物的选择,应以「美味而能入口为前提」。
行进粮与预备粮
多日的登山活动,背大背包爬上爬下,体力丧失很快;因此登山的体能消耗,远大于平日的生活。平常吃一餐的热量,在山旅时不一定够,往往背重装走一两个钟头肚子就饿了。此时,我们最好吃些行进粮,作为实时的热量补充;或者会在休息时吃些饼干。
登山粮食计画,须配合行程,营地水源等条件来开列。
行进粮最好是能边走边吃又高热量的,例如巧克力、糖果、肉干等等。当然,若为了入口容易与否考量,饼干有时就太干了;八宝粥虽然重了些,却是休息时不错的食物。此外,每次的山旅都应该视行程状况,多估个一餐或一天的预备粮,以备不时之需。
由此,你应该稍可掌握登山粮食的重点了。即配合行程需要,考虑重量、营养、热量与口味,以及调理是否容易等等;同时,要带些行进粮及预备粮。至于要带些什么?带多少?因为每个人口味及食量差异大,很难一概而论,这里就不多加着墨。须知道,估算重量是相当不易的,带太多成了不必要的负重训练,厨余的善后也麻烦;带太少饿到了又会没体力。因此最好能检讨每次携带粮食的多寡,累积成经验,才能估算得准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