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卓奥友峰登山活动应属于商业登山的一种模式。其实探讨商业登山应从1998年开始。1998年以前曹俊和谢忠等一批北大山鹰社的老队员就开始试探商业登山模式,带队进山,口碑很好,但由于付出和收益极不成比例,后来他们就不做了。再有就是刘雪鹏和马尧也做商业登山,由于他们不太懂登山和山间危险,再加上以商业利益为重,酿成2000年玉珠峰山难。
1998年底,队长和马哥及山野杂志社开始酝酿推广中国的一种商业登山模式。1999年春天玉珠峰为首次。参加队员8人(以深圳和大连为主),教练队长和马哥,整个队伍14人,每个队员收费10500元,利润好像10000元。2001年玉珠峰第二次登山节,付费人数达103人,每人约4000元,最后利润只是6000元人民币,这还不算奥索卡的免费装备赞助。2001年夏季慕士塔格峰活动,11名队员9位教练,登顶人数10名队员9位教练,获得巨大成功。但是商业操作不成功。每人收费1.6万元,共计17.6万元,实际支出23万元,最后整的队长直向领导做检讨。海外登山乞力马扎罗峰和麦金利也没赚到什么钱。马哥带队的活动,也基本上是平手。
由于商业登山推广的不是很成功,在中国登山协会内部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商业登山费力不讨好,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目前不是时候,等时机成熟再说。另一种意见认为国家登山队商业登山模式对社会起一个表率作用。如安全理念、规范操作等等。想想也是:如果组织一个攀岩培训班,只需派2教练员提前一星期准备,就可有2-3万元的收入。一年的冬训可有4-5万元的收入,现在开展的拓展培训那更不用说。集中精力做一次大的比赛有数十万收入。拉一个外国队来中国登山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而组织高山探险必须有部分教练要集中100%精力提前半年对所攀山峰进行资料收集、队伍组成、后勤保障、路线确定、装备构成、队员训练、登山战术、应急及救援措施等等进行考虑,利润做成平手就算成功。
队长、马哥、罗教练等一大批登高山出生的教练也为这事犯难。可中国登山协会如真的没有了高山探险,还能叫中国登山协会吗?
2003年的卓奥友峰登山计划书还是一个初稿。希望山友们能开诚布公的对这种模式的商业登山提供一些宝贵意见。如组织设置(人员结构是否合理),登山预算(那方面可以省,那方面合理,那方面不合理,应该交多少钱)。登山技战术等等。这样不仅会使我们的卓奥友峰计划更加合理,也为我们今后组织类似活动更加成熟。
队长个人对登8000米的独立山峰观点:
1、8000米的独立山峰(中国)不管个人去、自己组队去、还是加入其他队伍。费用应在4—5万元人民币。
2、洋人组织的8000米独立山峰商业登山费用在1万—2万美元。
3、8000米的独立山峰不是大多数人参与的。
4、登7000米山峰应有6000米雪山经验,登8000米的山峰应有7000米雪山经验。也就是说至少在高山上能自己照顾自己。
5、登8000米的独立山峰应逐步走,不能太急。自己认为时机成熟后,再做决定。
6、登一座8000米的独立山峰对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在从55年成立的国家登山队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一个人在一生中能有一座8000米的记录,那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7、自己能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
8、要有应付和承受意外事故的心理准备。
9、对自己所去的山峰应有充分的资料准备、体能准备、技术准备、装备准备。
10、,在活动中还要赶上天时、地利、人和。
11、还要有一种能忍受委曲和不公正待遇心理准备。那就是所有的条件都具备,还是达不到预期目的。因为登山探险是一项有生命成份在里面的运动。
出处:山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