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7546米-2003慕士塔格图片报导(二)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11-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图九:全体队员在2003/7/28中午在大本营合影。拍完照后A组队员即出发上C1,开始最后的攻顶。

图10:此次活动的两名高山向导旺青索朗,普布顿珠。来自西藏奥索卡登山学校。他们头脑清醒,任劳任怨,在活动中功不可没。其中普布(红衣者)2003年5月作为深圳女队员梁群的协作登上珠穆朗玛,而且是中国目前唯一无氧登上珠峰的人,牛B。

我最要感谢普布。8月1日早上在海拔6950的C3,因为缺氧,我喘得厉害,费了半个小时也没穿好高山靴和踏雪板。是普步过来帮我穿好,得以顺利出发。

图11:雪崩后的山坡。雪崩是登山的大敌。穆士塔格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高海拔雪山,其坡度较缓,雪崩的可能性小。而且我们的线路都经过精选(有前人插好的路标旗),避开容易雪崩的路段。但在2003年7月22日, 在C2到C1的途中,我还是目击了一次较大雪崩。这次雪崩发生在约海拔5900米处。我正在C2到C1的路上埋头傻走,忽听得对面的山峰上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抬头一看,一面雪墙如排山倒海之势整个垮了下来。

图12:通讯的畅通对登山至关重要。我们可能是十几支队伍里通讯装备最齐全的之一。有6个对讲机,大本营有一台大功率车载电台和大蓄电池,海事卫星电话(最右边那个),短波发射台,GPS等。

有的队没有卫星电话也来我们这里打电话,这电话的成本是一分钟25元,我们收老外6美元。意大利队经常来打电话,他们后来把我们的领队杨春风叫做 Telephone boss.

图14:北京的今书在大本营晒太阳,象不象抢银行的?我们很多人都戴了这种帽子以抵挡雪线以上强烈的紫外线。

图15:从C1(5500米)到C2(6350)的艰苦跋涉。2003年7月25日,佳能G1数码。

图16:C2的落日。第二次从C2返回大本营的途中,我一路都在队伍的最后面拍照。转过一个山头,一看其他队员都不见了!天气越来越差, 能见度只有不到100米, 我转来转去找不到路标旗。顿时冷汗直下:要是找不到回去的路, 今天就麻烦大了!我打开背包清点装备和食品,还有几粒糖和一些干粮,半瓶水,羽绒衣也在。我想,如果天气再过半小时不转好我就开始挖雪洞,穿上羽绒衣呆在雪洞里,一个晚上也许能兑付过去。我运气不错, 过了一会儿,雾气散开, 我重新找到了路标,顺利返回C1。

图17:借助路绳奋力向上的陈芳芳。穆士塔格虽然有高度, 但是攀登的难度并不大,很多6000多米的雪山都需要攀冰和攀岩的专用装备, 7500米的穆士塔格基本上都用不到这些,坡度较缓。特别是C2以上,一路都是大缓坡。但是因为海拔高, 严重缺氧, 再加上我们每人都负重10公斤以上, 那些较长的坡都把人走得很绝望。队长杨春风在从C3出发冲顶之前告诉我们:现在开始一路傻走,走到天尽头就到顶了”

图18:贵州的吴小岚,是队里唯二的女队员。 这是在大本营照的, 不是顶峰.:)

并不是说我们代表中国。登山的老外比国人多,山上的10多支队伍大多数都是来自欧美的老外,他们都扛着自己的国旗。我们也弄了中国国旗以示区分。

杨飞供户外资料网稿件 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