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西藏登山协会登山处提供,张明兴副处长给予了大力支持,我才得以贴出,同时各位山友如有什么问题可通过电子邮件与西藏登山队联系,妹儿发至tibet_mountaineer@163.net
征程漫漫
那急促的对讲机的呼叫声已经走远了,但是中国西藏探险队员们艰苦征战的情景,象电影的“蒙太奇”一样,时时“定格”在我有脑海里,成为超时空的、永恒的记忆。
1993年初,当征服南迦巴瓦峰的硝烟刚刚熄灭,当登山健儿们还未能洗去征战的疲惫,当他们还没能与妻子儿女诉说久别的思念之情的时候,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任务,又摆在了队员们的面前:十年之内征服世界14座8000米高峰。这是多么宏伟而艰巨的重任啊!
阳春三月,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可登山队员们却不能领略家乡春天到来的美丽景色,带着依依惜别之情,踏上了征程。3月18日,以桑珠为队长,旺加、次仁多吉、加布等诸多登山好手组成的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高峰探险队,带着洁白的哈达、带着家乡人民的希望和祝福,跨过友谊桥奔赴尼泊尔王国,向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和第十高峰安纳布尔纳峰发起挑战。在那异国之邦,在那近三个月的漫长征战中,藏民族的勇士们用汗水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拼搏的壮丽凯歌。
安纳布尔纳的诱惑
尼泊尔王国是我们的友好邻邦,勤劳、勇敢、热情的尼泊尔人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尼泊尔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拥有许多世界著名的高峰,连绵的群山,独特的自然环境是登山探险、徒步旅游的好地方。屹立于北部的世界高峰在群山的环抱之中,要想一睹圣山的风采,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具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味道。由于尼泊尔公路交通不发达,那散布于山间狭谷、绝壁山崖上的羊肠小道,不仅是当地居民社会生活的主要通道,也是登山探险、旅游的必经之路,因而,在交通日益现代化的当今社会,具有浓厚古朴探险色彩。这些对于首次出征的西藏探险队来说,同样是一次从未有过的新的经历。
根据中尼两方的协议,中国西藏探险队选择的首攻目标是世界第十高峰──海拨8091米的安纳布尔纳峰。它位于尼泊尔北部喜马拉雅山脉的中段,距加德满都有11天的路程,其中只有两天能乘车。3月22日,探险队员来不及观赏加德满都的奇丽风光,就风尘扑扑地向山区进发,经过第二天城市博克拉之后,23日到达公路的尽头──马隆宗卡,海拨832米。
这里是一个人员、物资的集散地,从加都等地运来的各种货物在这里由马匹骡子及人力运往山区。那里有一支中国河南省的施工队正在为这条公路铺设黑色路面,听着尼方向导对中国施工人员和道路质量的赞美,我们深深地感到做为一个大国公民的自豪感。同胞们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并给予方便,祝愿我们取得成功。在听完这最后的乡音后,3月24日,探险队便开始了长途行军,踏上了漫漫征程。
队员们背负30多斤重的背包,登山物资和装备由尼泊尔低山协作人员背负前进。队员们靠着双脚在闷热的气候下,一步一步地向山峰靠近,每天日出而行,日落而歇,离山峰越近道路越艰险,翻山越岭成了家常便饭。道路在崎岖的山路上延伸,有时直上,有时直下,相对海拨高度相差很大,多在近200米左右,有的地方达2000多米,充满危险的栈道在陡坡上时隐时现,令人望路生畏。背上的包越背越重,两条腿象灌了铅似的移动艰难特别是下山,关节痛得直发抖。
而天气又似乎是要给这支特别的队伍以特别的考验似时,时而雪时而雨,道路泥泞,衣服湿透了,鞋袜湿透了,汗水雨水融为一体。脚在浸泡后肿胀,只觉得尽,而搭在悬崖上的帐逢时时经受着狂风的袭击,有些队员的脸也被雪灼伤。为了避免整个队伍发生危险,探险队领导经与尼方协商,决定撤回来地待机,大部分物资和装备留在山上。那已经是4月1日了,整个日程都被迫延误,队员们的心情都很沉重,因为这毕竟不是在国内登山。
一星期的时间要在平时是非常短暂的,然而受阻的中国西藏登山队员们在来地待机的日子里,度日如年,苦闷和焦虑只能用不停的抽烟来排遣,不知道那几天是怎么熬过来的。
4月8日,探险队经过简短的休整之后,重返占卡尔卡山,队员们与夏尔巴高山协作人员一起,用冰镐一段一段地打通了通向山口的路,拉了600米的主绳,保护着低山协作人员背着物资一个一个地通过了危险地带,安全地穿过了山口,探险队崐经历了在没有到大本营就穿高山鞋、雪套,使用登山绳等技术装备的考验,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
据当地人讲,前年也是在这个地方,有一名为外国登山队服务的低山协用人员,因雪厚路滑不慎滑附落崖而亡;还有些外国登山队由于大雪在此受阻,未能按计划到达大本营,就取消了攀登计划,而我们是幸运的,安全地翻过了此山,难怪他们说我们是一支神奇的队伍。也许是我们来自圣地始终带着圣地的灵光吧!以后几天的路程基本上是在4500米左右的山腰上,已经进入了无人区,没有了树木花草,气候特别异常易变,一会儿阳光灿烂,照得地上的雪反射的光烤得脸火辣辣的痛;一会儿乌云笼罩,浓雾密布,十米开外,什么也看不见;有时又突降大雪,使小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不过,唯一让人感到安慰的是路途上能够看见我们痴痴“朝拜”的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的安纳布尔纳峰了。
4月10日,当羊肠小道指引我们直下到山脚时,海拨高度表上显示的是2300米,通向安峰的路从这里转向东北方向。高山雪水汇集的河流,以不可阻挡这势,奔腾着在山间流过,发出巨大的轰呜声。路边有些原始的植物,空气有种清新的感觉。然而,随着海拨的增高,有了缺氧反应,行走在被冰川携带下来的岩石滩上,坚硬的石头硌的脚生痛,呼吸加重。
当我们这冰川的舌部,到达安纳布尔纳峰大本营时,安纳尔布纳以其独特的礼仪迎接来自远方的勇士,天上下着鹅毛大雪,没有风,安纳布尔纳羞羞答答地址起面纱,隐藏着她的神密。此时此刻,经过长途跋涉,艰苦行军的探险队员们,说不出有什么感觉。
多么的疲惫,多少艰辛,只觉得很累很累,两条疲劳的腿好象已经不属于自己,似乎没有那种历尽艰辛之后的喜悦,体力和精神上都承受着超常的负荷,而他们又没有时间和物质条件得以补偿。这晚,队员们吃上了我们自己从拉萨带来的面条和剩下的肉骨头砸碎后的面汤,那种感觉简直无法言表。
征服安纳布尔纳
敬慕已久的安纳布尔纳峰就在眼前,正如它那美国的法国少女名字一样,银装素裹,婷婷玉立,云雾象洁白的哈达,献给无畏的攀登者们。安纳布尔纳峰,海拨崐8091米,在14座8000米高峰中排列第十。但是,它以地形复杂、攀登难度大而闻名,征服它不亚于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浩大的山体,呈东南走向,象一条巨蟒头东尾西,横卧在群山之中。西边、北边都是高大的雪山与之遥遥相望,
巨大的豆腐渣似的冰川延伸到数里之外,冰崩雪崩不绝于耳,陡峭的顶峰象一把斜刺的尖刀,直刺兰天,飘浮的白云时而驻足歇息,仿佛给它戴上了一顶洁白的礼幅。然而,在它充满魅力的外表下,是充满野性的天性,攀登路线上,危险重重,明暗裂缝纵横交错冰崩雪崩是喜欢玩耍的游戏。世界上许多探险队都曾向它发起过挑战,虽有成功者,但也有许多不同国籍的勇士们长眠在它的脚下。因此,中国西藏探险队从实力的发挥和季节天气的变化考虑,把征服安纳布尔纳放在了首位,正是基于其难度。
4月10日中国西藏探险队在距旧营地约200米的西北边建立了自己的营地,海4340改变主,由于是首次使用,所以尼方人员称为“中国营地”。4月12日,探险队举行了升旗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尼泊尔王国国旗和中国西藏登山协会会旗,在队员们口奏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
4月13日,探险队的首脑们:队长桑珠、付队长旺加、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队部会议,会上做出了具有决定性的攀登指导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提出了稳扎稳打,不能操之过急,路线选择上要选择难度大,危险小点的,根据天气情况要随机应变,果断决策等攀登原则;战术方面,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快速向顶峰挺进,但必须注意安全。
登山,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物资的准备等各方面都作出精确计划,精确地作出时间安排和行动方案,任何多余的物资对高山上的运输都是非常艰难的,。队员的分组、工作的协调配合等都必须紧密衔接,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错,关系到登山的成败。
4月14日,中国西藏探险队征服安纳布尔纳峰战斗打响了,大本营的同志们开始了但心忧虑的日子……这天天气晴朗。安纳布尔纳峰英姿尽现眼前。早上8点,以攀登队长次仁多吉为首,边巴扎西、仁那、阿克布为队员的A队,从大本营出发,打能到一号营地的道路。
下午次仁多吉从对讲机里报告,上午地们没有发现传统路线,行军盲目,基本上行走在豆腐渣似的冰川里,行走非常困难,中午以后,才找到原来的道路,部分地段在约80度的陡峭的岩石上,而且上面还有一层薄水,比较危险,拉起了600米的主绳,不过他们还是成功地到达了一号营地。道路打通了真是个好兆头。下午7时,A组安全返回大本营。
4月15日,道路打通之后,接下来是艰苦繁忙的物资运输工作。B组旺加这位付队长和达琼、大齐米、加布、洛则等队员一起,于早晨6点半出发,运送第一批登山装备和物资到一号营地,11时左右,一号营地方向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冰崩声音震耳,气浪象一座小山一样滚滚而下。我们为B组队员担心,但旺加报告,他们已经撤到发生冰崩的以下地带
4月16日,A组四人要到一号营地宿营并建立营地。虽然同在一座山上,但队员们却要分组行动了,相互之间很难见面,只有通过那小小的对讲机互相报告各自的情况,那“喳喳”的对讲机的电流声,牵动着我们的心。A组队员顺利到达一号营地,他们一边建营,一边派出两名队员,察看通往二号营地的路线,为明天的计划作准备。B组完成了第二次物资运输任务,回到大本营。
4月17日,A组修筑从一号营地到2号营地的路,7号次仁多吉报告大本营,路上裂缝很多,正结组行动,队长叮嘱,队员们要提高警觉,注意安全,一小时后,他们到达5150米处,雪很深,达到膝盖,但没有其他危险。9点45分到在5300米处积雪约有50~60公分,拉了绳子。11点30分,次仁多吉报告已接近二号营地,因此处不能搭帐逢,准备明天挖雪洞。这天晚上,天气变坏,浓雾升腾,象一层帷幕,徐徐隆下,顿时乌云密布,开始下雪,时有冰雹,安峰南边还有雷呜闪电,不知道这是不是人们所说的天气坏周期的到来。我们的登山计划经受着严骏的考验,山上山下的队员们都沉入了忧虑之中。
4月18日,一夜的雪使温度下降,但天气不错,无云,能见度比较好。凌晨5时,桑珠队长于一号营地通了话,据次仁多吉讲,昨夜的雪,使一号营地积雪达约4公分厚,昨天的脚印都看不见了。安峰二号营地,是比较危险的地段,它处在一个巨大的冰墙的凹部,冰墙上是多年的积雪,非常危险。随时都有滑坠、崩塌下来的危险。只能挖雪洞建营。过去有许多外国队,宁愿长途行军,跨过或撤回一号营地,也不在此过夜有许多通士就是在这里,成了安纳布尔纳峰永远的伴侣。
当中国西藏探险队到达此地,同样开始了艰苦的挖洞工作,由于我们的工具太差,对坚硬的冰雪奈何不得,所以只能搭帐逢,也许是地形在大自己的变延中发生了变化,队员们在此处找到了刚好能搭两顶帐逢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是对宿营在这里提心吊胆,前人血的教训,怎么能高枕无忧呢!大自然的变化真是难以捉摸,中国西藏探险队首次出国登山,没有天气预报报条件,得不到任何天气信息,气象资料不足,全凭人力观察,在经验的判断中做出决定和运行。
达天次仁多吉和队友位还是行军到了5600米处,用了1000米登山主绳,为明天的攀登打下了良好基础。14点返回一号营地。此时,雷声阵阵,雪越下越大,可太阳光还是那么强烈。一号营地,队员们根本无法呆在温度极高的帐篷里。我在量了我的帐篷内的气温后,发现竟达到45℃,更何况在更高的地方。大自然真奇妙!面对变幻莫测的天气,大本营与山上的队员们保持互相联系。桑珠队长根据山上的实际情况,做每一个决定。
4月19日,B组的队员旺加、加布、大齐米、达琼,今天到一号营地宿营。大家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都说不出话来……A组今天在一号营地休息,准备执行明天的任务。大本营变得寂静了,只有国旗在风中飘扬,还有那五颜六色的帐篷透着生气。队员们全部上山了,只剩下桑珠队长,医生洛桑云登和我。
4月20日,天气还是那样愁眉苦脸,多去,小雪。次仁多吉等四名队员建立二号营地,因雪洞挖不了,只能搭帐篷,他们可是住在了危险的边缘,大本营只能告诚队员多长一只眼,多生一只耳,注意安全。旺加等五名队员,从一号营地,送物资到达二号营地,并安全返回一号营地。
4月21日,因电池质量太差,大本营未能准时与山上的1号(次仁多吉)和2号(旺加)二位通话,在后来才知道,两个组都按原计划进行行动。A组行走在通往3号营地的路上,路线很长、雪深、坡度较大,有冰崩的危险。经过艰苦努力,路修到了6200米处,未能到达三号营地。
4月22日,攀登计划在紧张的进行之中,边巴扎西的嘴唇因上火,腐烂已经好几天了,吃饭,喝水都很困难。队员们的体力消耗很大,行军很艰难。大本营派了一名尼方临时协作人员,给山上送去电池、药和几本杂志,还送去大本或为山上队员们做的炒米饭,因为队员们在山上一直吃着糌粑、方便面,喝着雪水。由于二号营地到三号营地的路线太长,而且路陡,危险大,探险队决定在6200米处,建过度营地,A组今天到此建营。
中午开始下雪,达到中级以上,这无疑给正在进行中的攀登计划增加了危险和难度。晚上,从收音机里听到姬嘉主任在北京发表关于中国西藏探险队支持北京电办奥运的谈话,以及海峡两岸珠峰登山队攀登情况的消息。第二天报给了山上,队员们受到很大的鼓舞。
4月23日,昨夜的那场大雪,使营地一片洁白。大本营在与山上联系后,由于积雪太深,行动困难,而且很危险,决定全体队员在各自的营地待机。12点时,旺加报告,次仁多吉、边巴扎西、仁那三名队员,出发往三号营地继续修路去了,而且,这时天气还可以。由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目前的进展情况和队员的体力,桑珠队长重新拟定了下一步的攀登计划,基本确定月底突击顶峰,并通过对讲机,向在一号营地崐和二号营地的次仁多吉和旺加等队员进行了通报。
4月24日,以次仁多吉为首的A组,从开始攀登以来,一直行军在前,冒着各种危险,圆满地完成修路任务,一段一段地打通通向顶峰的路,为登顶成功,付出了艰苦的劳动。A组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打通了通向一号营地的道路,并安全返回过度营地。
4月25日,从安峰北边的山腰上,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上队员们的行动。物资运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A组到达三号营地,并建营。下午5时,旺加报告大本营,他们5人在返回二号营地途中,在那个冰崩区遇到了一次大的冰崩,差点被埋了。之后,对讲机里又传来了次仁多吉的声音:从观察来看,3号营地以上的路线还不错,明天准备带雪锥、三套绳子以及保暖装备等,凌晨3点出发,四人结组前进。大本营为这一消息兴奋起来,桑珠队长同意他们的计划,并强调认真仔细地做好各种准备,同时准备好国旗、火炬等,做好在顶峰上资料收集工作。次仁多吉充满信心的回答都准备好了。
4月26日,天气晴转多云,时有小雪。这是最令人激动的,又是十分难熬的一天。
次仁多吉的计划使我们整夜未眠,桑珠队长始终开着对讲机保持与山上的联系。尼浙尔时间凌晨3时,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带着边巴扎西、&127仁那和阿克布天未亮就从3号营地(6700)出发向顶峰出击。天亮后,我们顾不得吃早餐,就爬上安峰北边的山腰上,用望远镜观察队员们的行动。
由于雪太深,行走困难,队员们速度很慢,而且很吃力。已经是上午11点多了,桑珠队长在焦急中呼叫次仁多吉。桑珠:1号,1号,大本营呼叫听到没有?次仁多吉:听到了、听到了、请讲。桑珠:你们辛苦了,我们看见你们了,上面的路线怎么样?情况怎么样?次仁多吉:积雪挺深。桑珠:坡度陡不陡?次仁多吉:不算太陡,我们的高度是7400米。
桑珠:清楚了,现在身体状况怎么样?次仁多吉:还可以(沉重的呼吸声),只有两瓶氧气用上一点,要用上。次仁多吉,没法用,没法用,开关头不行,气流不出来。桑珠:(焦急地)这就糟糕了,那不如不要带,放在那里吧!次仁多吉:前面开路的两个人用氧气,很辛苦。
雪挺深的,后面两人慢慢走(剧烈的咳嗽声)没关系。次仁多吉告诉我们,边巴扎西和仁那一直在前面开路,还要行走大概半小时就可以看到顶峰了,山上天气不错。这段通话结事后,天气变了,云雾密布,我们看不见A组行动了,次仁多吉他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开机(后来得知是为了节省电池,关键时刻用),我们只有通过在三号营地的一名尼泊尔夏尔巴高山协作人员安次仁的报告了解他们行军的情况,他告诉我们山上无风也无云,能见度很好,真怪,云雾好象在我们之间担上了一道屏幕。
后来,次仁多吉又断断续续地有几次报告,雪太深行走很慢,14点左右到达7930米处,又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之后,那盼望已久的声音终于响起。
次仁多吉:我们于北京时间1845分到达顶峰!桑珠:(大地)听到了,我们下面的所有人员向你们表示祝贺。祝贺你们。次仁多吉:(高喊)谢谢、谢谢!问候大本营的同志们,向B组的同志们问好。桑珠:听清楚了(急促地)次仁多吉,现在时间不多了,折抓紧时间完成了上面的资料工作,速回。
次仁多吉:我们正准备点火,然后拍资料。准备马上下撤(他们在顶峰上停留了26分钟)。奇迹在勇敢的中国西藏探险队员们的努力下出现了。安纳布尔纳顶峰上留下了中国西藏队员的足迹,她低下了高傲的头.......
次仁多吉、边巴扎西、仁那、阿克布四各队员,经过长达13个小时的艰苦行军,跨过了两个营地,1291米的海拔高差,成功地登上了顶峰,创造了从3号崐营地(6700米)直接突击顶峰的奇迹,体现了现代登山运动快速、惊险的特点,这是登山史上的壮举,创造了仅用13天就征服一座8000米高峰的登山纪录。然而,当A组队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的时候,天气突然变坏,连降大雪,巨大的雪崩毁坏了攀登路线,B组不得不取消突击顶峰的计划,遗憾地撤回了大本营,登山运动异常艰难,具有“成事在人,败事在天”的特点。
转战道拉吉里峰
当尼泊尔登山界和亚洲徒步旅行社,为中国西藏探险队在安纳布尔纳峰的成功感到惊讶的时候,我们的勇士们却未能细细地去品味首战成功的那份喜悦,甚至在没有时间好好喘口气的情况下,便快速地从安峰大本营撤到了来地,在紧张的准备工作之后,又匆匆地踏上了通向道拉吉里峰的征途,向又一座世界高峰挺进。
5月12日,探险队最终决定从东北路线前往道拉吉里峰。
这天店主人依依不舍地向队员们敬献了哈达和美好的祝福,在频频地挥手“再见”声中,探险队又开始了艰苦的长途跋涉。沿着河谷北行,在路经一个检查站时,我们的尼方联络宫用尼语不知道向警察叨咕了几句什么,竟然没有检杳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