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户外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和发展,且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色户外用品店,还有名目众多的户外俱乐部如火如荼进行着各类户外拓展活动,便可窥其一二。不过,虽说户外产品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中国户外产业仍有两大致命难题有待攻克:一是行业整体的市场发育程度与规模有待提升,散、小、弱的状况亟待改变,很少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二是多数厂家仍停留在制造加工的阶段,靠贴上国际知名品牌才能卖出好价钱,缺乏自有品牌的支撑。就此现状,记者走访了中国户外产业中的佼佼者———上海源天公司的董事长徐雁。文姚兰兰反思行业整体出路
目前,虽然表面上中国户外产业是中国企业在唱主角,但这主要是因为整体行业发育程度不够,市场规模不够,使那些知名的国际巨头觉得还没到大举进军的时候。徐雁认为:“一旦他们认为我们已将这一市场做熟了,他们就会挟巨大的资金与品牌优势杀将进来,一个个地收编我们,来洗牌,摘果子。我只是想提醒所有业界人士,我们整个的中国户外行业需要居‘危’思危,以国际化的和面向未来的眼光,好好地反思我们行业整体的出路。”只有中国户外行业这个整体形象上去了,整体品牌建立起来,才会充满自信。因此,她呼吁应当尽快建立中国户外行业的联盟机制,通过联盟机制来共同应对国际竞争,加强行业整体营销。户外经营打文化牌
就户外产品开发来说,发达国家经营了100多年,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徐雁认为,中国的户外产品与国外的相比不存在差距,只有差别,而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文化。中国企业了解中国市场需求,完全可以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设计出既具有西方现代气息,又具有东方传统文化内涵的有特色的户外产品。诸如源天今年推出新的“驴友”品牌,从命名上便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从美国人的角度可能觉得这个名字是笨拙的代名词,而对中国的户外运动爱好者而言,却有着特定的内涵在里面,让人感到很亲切,其中融入的是一种中国的户外人文精神。从制造到创造之路
从现在起到2008年奥运会,将是中国户外产业快速成长的黄金期,通过产业文化的梳理,中国的户外产业要立足于表达一种中西合璧的户外精神,并由此展示一个充满创意、创新与创造活力的新中国形象。
面对如此商机,许多国内的厂商仍只是处在将外销剩余的产品转为内销阶段。其实,国内厂商在作为OEM进行贴牌生产过程中,原本就融入了自身的许多理念与创意,在设计方面也有很多独特之处,到最后却成了别人的品牌。基于这些认识,户外产品经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进行转变,努力开拓中国户外产业显得十分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