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池(左)与队员陈泽刚在幺妹峰顶展示中国民间登山力量。 协助拍摄/本次登山队队员 康华
核心提示:今年10月29日,以陈骏池为攀登队长的6名中国民间登山界的精英从郑州出发,经过19天的艰苦拼搏,成功登上位于成都附近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幺妹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这座山峰,这一壮举,也突破了中国民间登山运动以往非技术性的模式,成为民间登山一次里程碑式的代表性攀登。
穿上米黄色的登山专用冲锋衣,已经38岁的陈骏池还象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谁能想到,这位外表清瘦儒雅的上海男人在32岁的“高龄”突然辞职学习登山,并在加入中国民间登山爱好者的行列之后,已在5年内将16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踩在脚下,其中包括珠穆朗玛峰。12月15日中午,陈骏池在中国 联 通河南分公司自己的办公室内接受了《郑州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登上幺妹峰比珠穆朗玛更高兴
(登山人与普通人眼中的山是不一样的,登山人看重的不是名气,而是山的高度与难度。在陈骏池所登过的16座山峰里,只有一座是常人所熟悉的,这就是珠穆朗玛峰。)
郑州晚报:作为一种运动,登山给你更多的是体魄上的锻炼还是精神上的享受?你更注重哪一面?
陈骏池:两者兼有。登山不仅锻炼人的体魄、意志力,还有团队精神、勇敢等等,攀登的过程中,抬头就是高山白云,万籁俱寂,那种感觉非常好。我从登山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无以伦比的快乐,精神上的享受更大一些吧!
郑州晚报:今年11月份这次的四姑娘山幺妹峰是你登上的第几座高山?
陈骏池:应该是第16座,不过其中有4、5座没有登顶。
郑州晚报:据说你第一次登山并没有成功?
陈骏池:对,第一次是1999年登四川的雪宝顶,失败的原因是少带了一袋压缩煤气。从那以后我吸取了教训,上山之前一遍有一遍地检查装备、推敲,人也变得细致起来。(笑)
郑州晚报:平均一年登3座,这个成绩很惊人。你在登山上比常人有什么优势吗?
陈骏池:体能上有一点的优势,另外经验积累的比较快一些。1999年4月、5月、7月我接连爬了三座6000米以上的山,我那时已经发现自己的体能比着其它业余选手强一些,我对高山适应比较好,高海拔区域活动能力比较强,有的人在平原比我跑的快,比我有耐力,但一到高山上能力失掉了80%,而我可能只损失了20%,优势就出来了。
郑州晚报:幺妹峰这次登顶被视为中国民间登山界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为什么?
陈骏池:主要是因为中国民间攀登起步比较晚,从1999年左右才开始兴起,虽然积累了不少水平很高的登山爱好者,但一直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攀登活动,而且以往登山往往一味追求海拔,而忽视了技术层面的难度追求。这次我们选的四姑娘山幺妹峰海拔6250米,山峰尖削陡峭,峰顶非常狭窄,而且终年积雪,特别险峻,至今有幸登上去的寥寥无几,特别是中国人之前还未登过顶。所以登顶之后,我们都非常兴奋,说它是民间登山界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并不为过。
郑州晚报:这种兴奋比你去年登上珠穆朗玛峰还要强烈一些?
郑州晚报:对。在普通人眼里,珠穆朗玛峰因为全世界最高而最有名气,但从登山专业角度讲,它的技术难度属于中等,还不如幺妹峰。而且去年登珠峰的时候,我们组的是一个300多人的大团,走的是中国队1960年的路线,后勤、路线、向导什么都有了,我只用跟着走路,其它不用考虑。幺妹峰这次小规模自主式攀登,曹峻是队长,我是攀登队长,要率领队员贯彻执行整个登山计划,处理攀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说攀登珠峰我是一名士兵的话,攀登幺妹峰我有点象一位指挥官,责任和难度是不一样的。
登得最高的上海男人
(陈骏池1988年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毕业,随后投入建设海南的大潮当中,表现出色。1998年,已经出任一家计算机公司老总的他却毅然辞职,离开家人到北京学登山了。接触过陈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率直的人。)
郑州晚报:32岁开始学登山,并且辞掉了工作专门去北京学,不少人对你当初的举动并不理解。
陈骏池:我这个人学登山有点先天不足,缺乏实践,学的又晚,按说30岁出头已经是要出成绩的时候了,我才刚刚开始学,所以学起来也格外的认真;辞职确实是觉得那段日子百无聊赖,不知道是自己毕业后工作生活太顺了还是日子太平淡了,突然有一天就想换一种生活方式。1998年我在杂志上看到中国登山协会组织攀登青海玉珠峰,就报名参加,结果后来没成,但就此激起了对登山的兴趣,10月份辞了职到北京找登山的伙伴。
郑州晚报:那是不是说,登山是想学就可以学的?
陈骏池:也不是。登山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二是要有时间。一次大的登山活动,连准备到登顶、下山至少得半年时间,一个队员一套最基本的装备都要3万,整个过程可能要耗费更多。中国业余登山的人大多都在30岁以上,这个年龄的人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时间也比较宽松,作出登山的决定也非一时冲动。另外,还要找一个好老师领你入门。1998年我在北京遇上了北大山鹰社的元老级队员曹峻,刚开始他对我比较冷淡,见过几次面后感觉到我是真心想学登山,就开始指导我看登山方面的书籍和录像,教我各种登山的技巧,后来带我一起爬过7、8座山。他比我年龄小4岁,却是我登山的好老师。
郑州晚报:你很像《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原型保罗·高更,为了学画离开亲人去了塔希提岛。你的家人没有反对吗?
陈骏池:登山的事我一般不给家里人说,家里人对我登山一直是既不支持又不反对,不支持是因为登山是高危险运动,不反对是因为知道我喜欢,也阻拦不了我。不过登山的之前,我会给爸妈打电话,下山之后会给他们报平安。现在家人在我登山这事上基本没什么意见。
郑州晚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为生活和琐事所累,无暇去想或者实现自己的一些比较“另类”的想法,你是怎样做到的?是因为你比较率直吗?
陈骏池: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梦想,但如果不去行动,就永远是梦想,只要你去做,你会发现没你想象的那么难,所以,重要的是你要去做,去尝试。登山让我变得率直,登山过程容不得虚伪,虚伪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郑州晚报:有人说你是英雄,有人称你为“雪山之子”,还有人说你是登得最高的上海男人,你更喜欢哪个叫法?
陈骏池:这只是很多次成功之后的外界对你的叫法,事实上我并不喜欢“英雄”或者“征服”之类的字眼。爬山是为了快乐,属于自己的快乐,我知道它其实是一种无人喝彩的运动,对爬山之外的东西我不怎么看重。
看见朋友倒下我很难过
(2000年“玉珠峰事件”3名登山队员遇难,2002年“北大山鹰事件”5名登山队员遇难。8位遭遇不幸的“山友”中,有3位曾是陈骏池的朋友。)
郑州晚报:听说你在登珠峰的路上曾遇到过不幸遇难的前辈的遗骨?
陈骏池:对,去年在珠峰海拔8500米处看到一位前辈的遗体,山上温度低,看起来他还好像是在雪地上躺着。当时心里感触挺多,在登顶后还给这些遇难的山友赠过一条哈达,埋了他们的遗物,希望他们在天国里活得快乐。
郑州晚报:有没有因此惧怕过?
陈骏池:没有,登山是一项高危险运动,任何学过登山的人都知道,有时危险也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这次幺妹峰,我们就感觉上山之前对难度低估了一些,已经到了每一个队员的极限,队里6位中国人,1位美国人,共有4人被冻伤,美国人曾山冻的最严重,下山的时候两只脚的大拇指已经发黑了,他现在不得不回国治疗。登山运动还是比较残酷的。
郑州晚报:北大山鹰事件发生后,有人提出民间登山运动要专业化、职业化,反对学生化,你怎么看?
陈骏池:我认为北大山鹰事件是一个偶然,他们的装备和经验都是非常好的,准备也很充足,但是遇上了雪崩。天灾是没办法避免的,你只可能推测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雪崩,但不肯能肯定哪些地方不发生雪崩。山鹰事件,还有2000年的玉珠峰事件,遇难者里面都有我的朋友,看到他们倒下去我很难过,我只能提醒自己和后来者要谨慎再谨慎,吸取教训,但山还是要爬下去。
怕定位不好对民间登山有影响
(作为走在民间登山运动前列的人,陈骏池既觉得有必要让民间登山早日“出头”,又认为不能盲动。回顾民间登山历程,他感慨登山是一种无人喝彩的运动,登山者也必须学会安于无人喝彩。)
郑州晚报:你怎样看待自己在中国民间登山界的地位?
陈骏池:我觉得自己算是走的比较早的一些人吧,曹峻被称为中国民间登山第一人,我是他的学生,呵呵。
郑州晚报:中国目前民间登山人口有多少?情况怎样?
陈骏池: 中国民间登高山的(5000米以上)可能不到2000人,而亚洲周边的国家日本有2000万,韩国也有近1000万人,相比国外发展,中国至少落后20,30年。不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登山运动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郑州晚报:之前民间攀登多是“非技术性的攀登”,解释一下?
陈骏池:中国民间登山起步较晚,多以追求海拔为目标,判断登山能力的标准也是海拔,包括国家定义登山运动员等级的标准也是海拔,所以,导致许多人盲目追求高度,不注重自身技术、能力的提高,大家主要登的山峰基本只需要靠体能,所以多属于非技术性的攀登。
郑州晚报:你们这批“山友”是“技术”多一些还是“非技术”多一些?
陈骏池:以前也追求过海拔,但现在已经意识到,技术性的登山更有意义一些。中国与国外的差距也正在于技术和理念,所以我们更不能只追求海拔了。不可否认,爬的山海拔高,可能会更引人注意,拉赞助的时候也更有利一些,但对提高我们的登山水平未必有利。我们这批人也非常清楚,我们定位走“技术性”路线对我们的后辈影响会好一些。
郑州晚报:一次活动一般是怎么发起的?
陈骏池:一般先是登山圈里比较熟悉的朋友确定要登什么山,然后在圈子里提前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公布信息,召集“山友”。不同类型的山要召集不同技术类型的山友,而且要人员组成要比较均衡,队员能力要大家都信得过的。
郑州户外运动氛围挺浓
(2004年2月,陈骏池从海南调动工作到郑州,短短半年时间,已经跟郑州“登山圈”里的朋友打的火热,不时有“山友”邀请他去交流经验。陈骏池说,自己这个爱登山的人,在大平原里活得也很快乐。)
郑州晚报:你登山圈里朋友都分布在全国各地,郑州的多吗?
陈骏池:郑州爬过5000米以上高山的人不多,毕竟是平原里的城市,但低一些的山和搞其它户外运动的人挺多的,据我所知,登上过四川大姑娘上的郑州人也有10多个,搞户外运动的俱乐部也有几十个,氛围还是挺好的。
郑州晚报:那在郑州你怎么锻炼,保持身体状态?
陈骏池:我每周末去爬一趟嵩山,背一个20公斤重的包,从山脚一直爬到峻极峰,效果还不错,体力一直保持的很好。
郑州晚报:有没有考虑好下一个攀登的目标?
陈骏池:还没有,爬完四姑娘山的3个月“疲惫期”还没有过去,现在不提爬山。等到哪一天看电视或者听说别人爬山,心里也觉得痒痒了,我再跟朋友联系。不过下次基本上会选一个技术难度再稍微大一些的,更有一点挑战的山,毕竟爬山就是挑战,一次又一次的挑战。(郑州晚报记者 游晓鹏/文 协助拍摄/本次登山队队员 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