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拉:6天上升高度1500,未登峰的极度体验[组图]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1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序言:

这已经是第六天了,我们沿着攀登的山脊出现一处凸起。一开始能够看到一些石缝,冰爪可以点上去,但两米后一个仰角或者说一个大的斜面台阶,曾山不得不连续设了三个锚点。站不稳,抓着锚点的快挂向上引体,快速抺去可能掩盖裂缝的浮雪,再放一个塞子……可踩的点太少了,手上又戴着手套,脚好像随时会脱离岩壁,还好,曾山个子高,手已经伸进了上面一个稍大一些的裂缝,站了起来……

正文:

雅拉雪山位于四川甘孜州康定、道孚和丹巴三县的交界处,海拔5820米。“雅拉神山”在登山界是一座很知名的雪山,对山友来说,并不陌生。

雅拉雪山是非常典型的金字塔形山峰,几条山谷环绕着她,山谷外侧是象城墙一样的较矮的山脊,再往外西边是塔公草原,东边是五千以下的群山,可以说是从4000米山谷拔地而起,一千八百米的高差,主峰底部周长只有20公里左右,也是非常适合转山的神山。

从雅拉目前的资料显示,四千六以下有植被,我们这次攀登所走的西山脊杜鹃一类的灌木较少,而正北方向走雅拉友措前人的路线则相对平缓,灌木较多。刃脊探险公司在2003年5月考察时转山一直走到雅拉友措一路上都有很多的灌木,导致行走困难。

雅拉友措路线坡度相对较缓,有冰川,相对容易地能够到达5600米左右的东顶(圆顶),但与主峰之间是刃状雪脊,有点像四姑娘山幺峰的珍珠项链。

从1999年开始,英国、韩国、法国等队伍及国内山友分别尝试从“雅拉友错路线”攀登,均未果。我们这次走的是“西山脊路线”,这是一条新路线。之所以回避了“雅拉友错路线”,是考虑到全新的路线和较强的难度对我们来说挑战更大,而且山脊更陡但没有雪崩的危险,比较安全。

这次攀登上升到5600米,由于路线艰难和天气恶劣、地震等特殊原因最终未能登顶,30号晚连夜下降到BC。

6天建5个营地只上升高度1500米

2005年10月21日,队伍进入温泉大本营(海拔5054米)。21日到23日连续三天下雪,我们除了可以在营地附近的温泉泡一泡以外,都只能躲在帐篷里。24日不再下雪,稍稍放晴,我们等着雪化一些。

25日我们上到C1,这是一片从山谷里看认为是平台的地方,但都是很大的石头组成的乱石堆。上到这里来也要钻山沟和翻小山脊,有一段很危险,雪很滑,却要横切几段一失足就要滚下几十米的悬崖。

26日,按前一天观察的情况,我们从一条沟直插上山脊,这样做是为了绕过这一部分山脊的几个小山尖,以免上上下下浪费体力。阿苏和我们一起上到C2,并运了一包物资。C2以后就会很困难了,计划五天的食品,所有的宿营装备和技术器材都要由我们三个人自己背着。

再往后我们就要简装了,所以饱饱地吃了一顿特意准备的蔬菜沙拉。

27日一早出发。原以为再上升两三百米才会开始使用器材攀登,结果从C2出发不到50米就开始了结组交替保护攀登。山脊越来越陡,也越来越窄。由于风大,上C1时还能戴单皮手套,这时候已经只能戴高山手套了。

山脊上行走,一会儿陡峭,一会儿平缓,但由于山脊窄,只能从山脊上骑过或者从稍下一点扶着山脊的岩石横切。

28日,这一天还是起起伏伏的在山脊上走着,为了防止攀岩时浮雪打滑,我们穿上了冰爪,冰爪在岩石上吱吱地响。

下午,山脊上一处较光滑的岩壁挡在了面前,上面有几个锯齿状的小山尖,起落很大,曾山决定横移到另一个有雪的相对平缓的山脊上。横切也是时上时下的,在陡峭的部分更加危险,因为如果滑脱将会沿最后一个锚点横向摆荡。

到了另一山脊上的保护站,天已经快黑了,继续向上,没有能够找到营地。只好在新的保护站下方大坡上的一个大石头突起上方摸黑千辛万苦地平整出一小块营地,帐篷还是只能两根杆,人仍然挂在保护绳上。

29日,我们继续向上攀登,由于这几天都面临艰难的刃脊,每天只上升了不到两百米高度,我们也不敢奢望会有奇迹出现。我们沿着雪坡翻上这个新的山脊,才发现这个新的山脊也只是我们攀登的主山脊的一个支山脊,与我们看到的主峰下的那个山脊被一条几百米的深沟分割开,我们又沿着这条支山脊攀回主山脊线,并且沿着刃脊线直接上攀,这一次绕到支山脊上还是有好处,绕过了三个小山一样需要先上再下降的大石块。

C5建在主山脊上一个相对较大的石台上,这次我们十点钟(平整营地还是用掉了两个多小时),十点钟就钻进了帐篷,是这四天来最平也是最早的一次宿营。

不幸的是,曾山的摄影包从这里飞出去了,损失大约有一套含28-300镜头的尼康相机、一个卫星电话电池、一张卫星电话带号卡、两个数码相机电池等。

30日,一早起来,我们收拾好继续攀登,越往上刃脊似乎越来越窄,或者说刃脊顶与山体基础距离越来越高,我们时常要下一点再上,有时只能从边上切。

这一天实在太冷了,我不时往鞋里放一片发热帖。风奇大,应该已经超过了十级,有时有太阳但没有温暖的感觉,脚已经冻得没有了知觉。乌鸦或者什么鸟一群群的在山上飞,不知道它们能够在这种地方找到什么食物。

主峰距离我们很近,但在山脊上攀登困难极了。有一处横切是荡过去的,虽然不远,但惊心动魄。

没有找到营地,我和曾山商量只好接着下撤,打算什么时候找到营地什么时候停。风雪打在脸上,眉毛和睫毛都结了冰,有时睫毛被冻上都睁不开。后来也干脆不找营地了,半夜四点,下到大约C1的高度,到BC时,已经是31日上午10点。

大本营的三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昨晚发生了地震,最强的一次在十点多。30日的大风雪就是地震造成的,幸好山上岩石被冻土凝固的很结实,如果是石块被震落,夜间我们在沟里下降看不见也无处躲藏,那真是必死无疑了。

难点一二三四五

本次雅拉雪山的攀登,是我们经历的最艰难的一次攀登。进山出山历时十天,除进山前三天因大雪滞留大本营外,连续六天在山上攀登,平均每天只能上升一百多米。建了五个营地,其中C3、C4两个营地只能坐着过夜。雪后的岩石山脊攀岩不得不穿上冰爪,一路上要先抺去岩石表面的浮雪,找到可抓可踩之处,除个别地方可以绕行,多数只能见石脊翻石脊,见岩壁攀岩壁。山脊越来越窄,后两天所走的山脊两侧已几乎是垂直的悬崖,有一处小屋檐不得不采用拉包的方式。

难点一:从主山脊横切到另一山脊

位置:C3-C4之间,海拔5300米左右

主要难度:对这一难点进行综合的描述,丰富一些这是一段约四、五十米比较长的横切,主要是沿着岩壁面上的小断层形成的小平台横切,说是平台还是有一定的坡度,时宽时窄,时上时下,有浮雪,十米左右才设有一处锚点,尤其是下的时候心理压力很大,个别地方没有落脚的小平台,只能象攀岩的横移一样横切。

攀登细节:

28日下午四点左右,我们从主山脊向另外一山脊横切。横切中,有一处约四米的巨石光滑无手点,我们一一把包拉上去后,又是一处相对陡峭的岩壁横移,曾山过去时锚点设的有些高,而人需要从下面走,看着并不难的地方,由于戴着大手套和一些浮雪而变得困难和危险,我在拆机械塞时,正在收绳的曾山拉了一下绳子,我死死抓住放塞子的裂缝差点掉下去,而这时我无法从这个锚点移到下一个锚点,只能先下一点再向上攀登。我用牙脱去两手已经冻硬的手套,这时感到岩壁上的点抓着是那么的舒服,但是在攀到下一个锚点时,手已经不知道属于谁,同样已经冻得僵硬了。

难点二:主山脊上的光滑的石脊和屋檐

位置:C4-C5之间,海拔5500米左右

主要难度:对这一难点进行综合的描述,丰富一些由于海拔高和低温的原故,我们的手已经很难离开手套去攀登,而多处岩石表面出现斜面的台阶状岩壁,且岩石表面有浮雪,我们不可能再用裸露的手指去尝试磨擦点上攀,只好采用AID器械攀登的方式。脚上穿着冰爪,踩点和抓点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最难的两处已经达到攀岩5.10的难度。

攀登细节:

29日下午3点左右,我们从主山脊上攀,时宽时窄,现在的海拔已经接近5500米,石块越来越大,小一些的石块多数是松动的,这给在前面开路的曾山带来了危险,大石块要绕道走,松动的小石块、浮雪,每一步都要异常的小心,一个光滑的石脊栏住去路,只好向下方横切,我们把包放下,只能从一个小沟翻上去,说是翻,因为起步的地方是一个小屋檐,而且没有很好的手点可抓,都是斜向下的磨擦点,在这个高度戴着手套的情况下,曾山也只能用先放机械塞,然后抓着快挂再向上放塞子的方式AID上去,我们估计这一个MOVE有5.10的难度。这个MOVE紧接着有一个竖立着的大石屏风形成的大裂缝,可以用攀登烟窗的方式蹭上去。曾山上去后,陈晨接着用上升器上去,我在下面把我们三人的包分成五次由他们拉上去(因为背包的外挂太多不易随包一起拖拽翻屋檐)。

难点三:主山脊上的一处凸起

位置:C5以上,海拔5500米左右

主要难度:对这一难点进行综合的描述,丰富一些由于海拔高和低温的原故,我们的手已经很难离开手套去攀登,而多处岩石表面出现斜面的台阶状岩壁,且岩石表面有浮雪,我们不可能再用裸露的手指去尝试磨擦点上攀,只好采用AID器械攀登的方式。脚上穿着冰爪,踩点和抓点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最难的两处已经达到攀岩5.10的难度。

攀登细节:

30日,中午一点多,我们所沿着攀登的山脊出现一处凸起,曾山做好准备先上,我给他确保,一开始能够看到一些石缝,冰爪可以点上去,但两米后一个仰角或者说一个大的斜面台阶使他不得不连续设了三个锚点,站不稳,抓着锚点的快挂向上引体,快速抺去有可能有裂缝的区域表面的雪,再放一个塞子;这一段是斜面,可踩的点太少,手上戴着手套,找不到合适的点,磨擦,不行,重心已经严重倾斜,脚好象随时会脱离岩壁,还好,曾山个子高,手已经伸进了上面一个稍大一些的裂缝,站了起来。陈晨和我一一上去,曾山再下来把包背上用上升器上来,这样比拉包要快一些和省力一些。(这部分的难度也应该有5.10了)

难点四:主山脊上需要荡过去的巨石

位置:C5以上,海拔5550米

主要难度:对这一难点进行综合的描述,丰富一些

攀登细节:

30日下午四点多,我们从5550米的一个保护站向上攀登。这一段是横向的,我被一块大石头挡住看不见,曾山用了很长的时间,然后在对讲机里告诉我保护站已OK,但说这一段很难。陈晨先过去了,我拆了这边的保护站接着过,走了一半后,已不再是骑着或爬着的问题了,我到了一个拐角处,面前是一个石片,石片里有一只NUS做的锚点,这里需要向下一米多但没有可抓的点,而下面是悬崖,除一米多处可踩脚外,也没有可分级的踩脚处,我不想受伤,也想不出办法来既保证安全,又能取出那个NUS,我只好放弃不取这个锚点。接下来两个锚点都可以用手抓,且在过去后反过来取出锚点,因为它只是挂在石笋上的扁带。最后的难点也是要先下一米多,这一次跨度太大,而两侧都没有很好的手脚点,我问曾山是怎么过去的,他说是荡过去的,我把锚点取出来,自己用胳臂在一大石缝里夹住喘粗气,这时脱落是被荡向下一个锚点,我抓住石缝身体尽量向下、向前伸,然后借保护绳的力向前荡去,虽然不远,但一样惊心动魄。(这一段六米有四个锚点)。

难点五:下降

位置:5600米到BC

主要难度:对这一难点进行综合的描述,丰富一些十级以上的大风,下的雪加扬起的雪,坡度达到5、60度,黑暗中能见度太低,找不到营地,4600米以下乱石坡上浮雪暗藏小石洞太多,容易扭伤脚。垂直下降时担心在黑暗中绳长不够导致的危险。

攀登细节:

30日下午6点,我们到达接近5600米的位置,由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营地,而且天气突变,所以我们只能不断下撤。

我们一边下降一边找可能宿营的地方,后来也干脆不找了,因为这么陡的坡上,仅仅靠我们头灯所及的能见度已经不用想找到那一两个平方米的栖身之所了。

岩锥只剩两个的时候,沟里也有了硬一些的雪,我们开始用交替冰镐保护结组式下降,因为我们知道在最下面还会有较陡的岩壁要下降才能够下到我们BC的山谷里,必须留岩锥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我们连夜不停的下降了锚点式13段(30米方式),交替保护结组式十多段(六十米方式),接近C1平台时,这时的风雪好了许多,我们可以停下来,分掉了我水瓶里仅有的两杯温水,因为太冷,仍然没有心情吃东西,但照了几张已经缓解多了的狼狈模样。我们商量是去C1扎营还是直接回BC,这时候已经是半夜四点,转去C1也要走两小时,加上平整营地和烧水吃饭,一时也一样睡不了,不如直接回BC,让BC的工作人员帮着做点吃的,也不用扎营,还有温泉可以迅速恢复已经被冻僵的身体。

快到山谷了,最后一段较陡的岩石下降开始之前,我们联系BC让他们烧点水来接应我们。这一部分有四个台阶,最高的台阶20米,其中三个台阶下面是洞,好在不高,需要垂降三米左右,那个二十米的台阶有80度,已经是薄薄的冰瀑。而沟里浮雪覆盖的乱石行走困难,不小心脚部就会受伤。我们非常小心,此时体力也几乎耗尽,天未亮之前对这种悬崖的观察也困难一些,所以时间耽误的也多一些。

下完这一部分,大本营的三位工作人员已经在下方等着我们。

营地在哪里

这6天里,我们每天面对陌生的路线,完成白天艰难的攀登后,总要以找到合适的营地为终结。漫长而陡峭的山脊路线,哪里才是我们的宿营地?不过也不奇怪,阿尔卑斯式攀登本来就是这样。

一号营地C1:

N3022.749北纬

E10141.047东经

4591M米

YC1一号营地

25OCT05日期

建营细节:

25日下午四点,我们上到4600米C1的位置,这是一片从山谷里看认为是平台的地方,但都是很大的石头组成的乱石堆。24日的时候,曾山一个人出去转,上到了4760米。观察到4600米以上没有明显的营地,所以当晚我们只能把营地扎在这片乱石坡上。好在刚下完雪,相对容易填平。当时风很大,还有一点阳光,我们是搭好帐篷后赶紧进去一个人压着,以免帐篷被风吹走。

二号营地C2:

N3022.727北纬

E10141.415东经

5014M米

YC2二号营地

26OCT05日期

建营细节:

26日下午三点半,我们到达5050米的山脊上,发现这里和上方都没有合适的营地,就从山脊上下撤了几十米,在海拔5014米靠着山脊上的一块巨大的石头(或者叫小尖)的下方建了C2。弄平营地费了些劲,但比起后面的营地来,简直是太“理想”了。五根帐杆用了四根,第五根门杆可以支上但不能拉紧。门朝着岩壁。从门到岩壁只有大约50公分,人要从这个小缝进出。我们把帐篷的几个角用主绳固定,还算比较稳固,而不需要睡觉时也穿安全带固定自己了。

由于C2在岩壁边上,可能岩壁挡住了卫星的方向,这一天我们无法与外界联系。

三号营地C3:

N3022.779北纬

E10141.562东经

5248M米

YC3三号营地

27OCT05日期

建营细节:

27日下午6点多,走到5250米的位置时,已经感觉到不会有更大的营地,只好就在脚下发掘。这是一块只有一米宽,两米多长的通道,一边是山脊,另一侧是一块七八十公分高的长条形岩石,并不水平。不足的是通道上有三块巨石,大家就齐力把上方的一百七八十公斤的一块翻下山,但下方的还有两块石头无法撼动。就这样把帐篷搭在了通道的上方,帐篷只能穿进两根杆。帐篷搭好时已经9点钟。

我们钻进去,只能靠着岩壁坐着。两根杆的帐篷还勉强能挂住吊锅,吃完饭,把所有不用的东西都挂在外面事先设置好的锚点上。我坐在下方,这边本来就更窄,而且下面没有搬动的石块顶着,腿放不平,他们俩人稍好一些。我把腿放在他们的腿上横着躺下来,把所有的靴子都填在那没有搬动的石头和长条岩石之间的缝隙里,脸帖着长条岩石勉强睡了几小时。这一晚是六天攀登中条件最差的一次,人已经叠着睡了。但这一夜相对安全,毕竟有一块大石头挡着,不用担心被风吹下去。

四号营地C4:

N3022.779北纬

E10141.716东经

5395M米

YC4四号营地

28OCT05日期

建营细节:

28日下午6点多,我到达5370米的保护站时,天已经快黑了,继续向上是一个雪坡,我照例保护曾山上去找营地,这时已经需要戴着头灯了。这一个绳段还是没有能够找到营地,先上的曾山也没有看到上方有较平的地方。只好在保护站下方大坡的一个大石头突起上方平整营地,下面的大石头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但石头上方挖了挖,是岩石被冻土粘接成坡体,挖深了,里面的整块岩石露了出来,冻土如混凝土一般坚硬,我们连敲带撬,把撬下的大一点的岩石垫在下一点,小的塞在缝里,最后再弄一些雪垫上使得地面更平一些以免太难受或扎坏帐篷,地面平整好已经晚上十点,做好防范措施人钻进帐篷也已经十一点了,帐篷还是只能两根杆,人仍然挂在保护绳上,我们挖低冻土部分可以很放心地坐在上面,但垫起来的部分,还是不敢放心的压过去。

当天晚上我在取出睡袋时发现外面已经结了一层冰壳,穿着冲锋裤进睡袋一晚上也没有感觉一点暖和,第二天一早只好等太阳出来稍稍晒了一下才出发。

第二天早上拆帐篷时才发现昨晚平整的营地是多么小,这个C4和C3差不多,由于下方没有稳定的大石头挡着,完全靠三个人晚上一动不动,帐篷上面用三个保护点连接才得以安全,但这种危险还算是在控制之中。

五号营地C5:

N3022.809北纬

E10141.766东经

5513M米

YC5刃脊, 五号营地

29OCT05日期

建营细节:

29日下午5点多,我们幸运地找到一个不错的宿营点,这是一个山脊上相对较大的石台,上和下都是细窄的刃脊通道,我们把石台上方的石头往下方垫,一样要敲、撬冻土层,这次我们十点钟已经钻进了帐篷,是这四天来最平也是最早的一次宿营,但是危险同样存在,因为帐篷的三面都是悬崖,风大而固定帐篷的保护绳也拉的比较远。

一个失误使我们对危险考虑的更多,这次整理营地进帐篷时,曾山从另一个小石台取包回帐篷,原本用挂锁挂在大包上的摄影包从包上飞了出去,可能是到营地后他拍完照而没有加锁,损失大约有一套含28-300镜头的尼康相机、一个卫星电话电池、一张卫星电话带号卡、两个数码相机电池等。

计划中的六号营地C6或折返点:

位置:在5600米位置寻找营地未果。

建营细节:

30日,到了晚上5点多,我们到达接近5600米的位置。从前两个绳段开始,我们就开始注意有没有相对平整的地方可以建营,但一直没有找到。

眼下的这个保护站比昨天的营地要小的多,两侧都是陡崖,我们考虑宿营的问题,曾山要上到我们面前的大石脊的上方去看一看能不能扎营,正面无法攀登,他从右侧切一段再向上,我还是看不见。过了很长时间,才看到他出现在向上的一个夹角里,他上去后,四周看了看,拍了几张照片就下来了,告诉我说脊上没有可扎营的地方,而且这一段比刚才要荡的地段还要难,他十米横移大约放了六个锚点。曾山建议先下降一点找营地,然后明天先绕过我们下面能够看到的两个小沟再上主山脊。

我看此时的保护站是不可能扎营的,因为当时我给曾山确保也只能跪着,腿脚已经麻木了,风从各个方向向我们扑打,如果我们不搭帐篷在这地方坐一晚上,我们不冻死也好不到哪儿去,我们决定下一段再说。

于是我们就接连不断地下降到BC,原因是一直找不到宿营地,而且天气变得很糟糕。

阿尔卑斯攀登的魅力

本次雅拉的攀登,可以说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阿尔卑斯方式的尝试,除大本营外,连续六天六夜(通常都在三天以下)的单程无往返阿尔卑斯方式攀登,难度也由通常的雪坡行走加平缓山脊攀登,一下子上升到连续四天的刃状山脊攀登,虽然这次的攀登每天只上升了一百多米,为寻找和建设营地每天要花掉两至三个小时,但这次攀登更加体现了阿尔卑斯攀登中独立自主的精神。

难度上我和曾山这样评定:Ⅶ,TD,5.10(A0)岩石,登山过程五天以上,山脊上山,沟谷下山。

这个难度标准为法国标准对中国的中高海拔山峰不是非常的准确,其它标准更不适合中国的山峰。一般难度的评定要参考的数据项目有:海拔高度或完成路线需要的天数、纯技术难度包括岩石或是冰雪或混合路线、天气环境的变化等。

海拔高度会影响人的体能发挥,也影响着攀登时间的长短,但较低海拔路线困难也一样会导致攀登周期过长。这次雅拉的攀登,C2以上几乎离不开各种锚点的保护,可以说C2以上全程交替保护方式,两处5.10攀岩,由于寒冷和浮雪,已经不得不使用AID的方式即拉快挂向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