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西域3 [组图]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1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1月17日

出使西域 (3)

工作又进入了一个高潮,几乎每天都从九点起床一直要忙到晚九点,还得赔上自己的冥思苦想,看来这个星期是回不了家了。很多朋友都来问我在新疆过得怎么样,其实我这个人很随意的,到哪里都能适应。吃猪肉可以,吃羊肉当然更喜欢,无所谓啦,我才不会因为什么羊肉串的味道感到什么难受。以前在原料公司上班的时候,我总是早早到公司,中途还溜出去河坊街上那很有名气的“西乐园”,来上一客“烧卖”外加一碗美味的“杂碎汤”。后来我还带动了一大群人,当然不会是象我那么油条,上班的时候去干那事情,不过那时候我的老总很关照我的哦,没过一年他就成了我的直接领导了,到现在我都还很惦记他的。

同事好像对这里的饮食已经厌倦了,这两天晚上我总和他一起去 KFC 吃上一顿晚餐。尽管是跨国企业,这里的口味跟我们那里还是有些不同的,孜然味道的汉堡,老听到新疆的广播中放的肯德基“孜然烤翅”的广告。可能是羊肉吃的太多了,我也渐渐开始没了胃口,中午先出去逛一圈再带些什么回来吃吧。今天不会再象以前那么啥了,转个圈就不知道南北东西,今天老老实实看仔细了周围的商店,勇敢地往前走吧。

期间有个插曲,路过“玛丽艳”大堂,发现角落的旅行社门开着,便进去询问旅行路线的事情。“亚克西旅行社”,呵呵,好久没听到这个词了,尽管小的时候了解新疆就是从这个词开始的,但是现在在这里怎么没听人说过?可能“法语”是水里吐泡泡,而“维语”算得上卖羊肉串大比拼了,谁能分辨出他们在说啥。旅行社的人很热情,帮我打电话给喀什问了情况,石头城现在的路矿不行,是去不成了。之前,从姜玲那里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喀什的事情。

干了一件很傻的事情,走到总台旁边的民航订票点,居然把“喀什”说成了“伊犁”。晕,查的所有机票都是全价,唯一几张从伊犁返回的是八折,票价六百四。当听到八折六百四的价格报出来时,我意识到自己肯定是地点报错了。反正也不急着决定,现在更正好像太没面子乐,便离开了总台出去转悠了。

走过熟悉的路,还是看不到一家旅行社,总算能看到一家宾馆了,规模还比较大的。我想里面一定是有订机票的,询问之后,有特价票, 2.9 折!就这样,再去确定一下旅行路线就决定该如何办。反正现在民航售票是联网的,没事,等决定了回宾馆订吧,之前我需要把行程全部确定一下。

路过一家叫“工具书店”的便走了进去,里面的工作人员全是维族,和内地的书店不同的是多了一个维语的书架,但数量不多,有一小半还腾出空间来给新疆旅行来。前些天同事的一本关于新疆的小册子不错,但这里没有卖的。我找了一本比较像样的买了下来,收银台的那位维族老伯总是看着我,可能对我这个外乡人比较感兴趣吧。既然老伯这样热情地看咱,多少也得招呼他几句吧,我也就脱口而出:我一个人去喀什有问题吗?

老伯笑着答道:喀什那里的人讲的都是维语,他们不懂得汉语的,说明了那里还保持着一种淳朴,比起这里生活在二道桥的那些被同化的维族人,要真诚得多了,放心去好了。想想也蛮有道理的,但愿这次去是这个样子的。呵呵,于是信心大增,回去订机票了。

工作比较顺利,让我能确定周末是可以去喀什的。也不管有没有旅行社了,反正先订票是没有错的。总共九百块,应该算是很便宜的,来回三千公里,都可以从杭州飞海南了,可见新疆真是大,这才是新疆的中东部到它的边缘城市而已。

好多天都想在晚上去躺“大巴扎”,而每天能去的时候都已经是快接近十点了,今天总算在八点半就结束了我的工作,打的直奔“二道桥”。其实这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在收拾摊档了,毕竟现在是冬季的晚上。走到那天经过的水果摊档面前,买了两杯现榨石榴汁,味道有点酸,同事说这个得慢慢地喝。摊上有很多吃的东西,不过来自南方的我们能灌下这杯石榴汁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大巴扎的清真寺晚上非常漂亮,特别当那皎洁的月亮半悬空中,和那些明亮的塔顶遥相呼应。我说不出面对那清真寺是何种感觉,不过能给人一种喧闹中的安宁、速度上的滞留,别有一番心境。

商铺都开始打烊了,大巴扎边有一家“家乐福”,我走进去想看看是否旁边还有些民俗的小摊。有一家地毯铺子,图案感觉还是蛮波斯的,可就是手感薄了点,不晓得上次那块是不是正宗的。我其他没啥要求,只要是手工的、纯羊毛的便可以 OK 了。这边看铺子的特别热情,尽管我们很克制地让他不要再展示他的商品了,可他却象松开的发条一样,给我们一块块地介绍。这时从门口走进来两高个,想想这下完了,我们赶紧找了个脱辞离开了这个地毯铺子。

还好是在“家乐福”旁边,心还没那么紧张,现在我也说不出到底对维族人了解多少,或许根本没象我们把他们想象得跟个黑社会一样的恐怖,要不那些在中东生活的人不是每天要遇到那样的事情了吗?没那么恐怖吧,我可还要一个人跑去喀什呢。

为啥大巴扎的时间不享受西部的时差,十点都已经打烊了,而这时候才相当于内地的七八点钟。打道回府,上次买地毯的时候走过那段路,路边的集市在白天便很热闹,散步回宾馆,看看周围也挺不错的,至少没白跑一趟。

有卖画的人拉住了同事,看不出那些是什么,估计也值不了多少钱,有点象以前杭州的菜场边卖地图的那些,只是画上都是一些清真寺。“这副十块”,“再加一个十五”,卖画的人用简单的汉语在成全着他的生意。我们还是走了,对这些没啥兴趣。

一个胡子拉茬的维族人拿出一块玉,我们没任何反应就大步向前了。但是感觉他的神情很古怪,直盯着我的 D70 看,赶紧走!我们快步往前,他也紧随其后。唉,到了一个热闹的摊档,我还是停下了脚步,请这位老兄先行吧。

摊档很热闹,大多是卖水果、石榴汁和馕的板车。看着那些小贩的表情很丰富,交谈起来的动作也很富有立体感,而我就记着只要不跟他们击掌,什么事情都会没有的。这边的馕做得很不错,当然我是看表面而已。

不小心用手指了下板车上的馕,好家伙,这下可不得了,一个维族小孩手提一只馕向我冲了过来,那速度真是飞快,一个健步就到我的跟前了。一手提馕,一手拉着我的背包,嘴里叽哩哇啦嚷着。我的天那,是不是非要我把他的馕给买了?不晓得,我还是执意往前走,小孩放开了手,我也回头看了下他,好漂亮的孩子,象“杰克逊”的 MTV 里的小男孩,他笑着指指他的馕,又指指我的相机。噢,我明白了,我走回去给他和他的馕拍了张照片。不过很慌乱,没好好地拍,但是我还是告诉他我会把他的照片放到网上,他能不能听得懂我的标准普通话,天晓得了。

其实我真的很喜欢能和这些人有些交流,到了边疆能和他们沟通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不过希望不要有啥意外,他们的禁忌太多,太不了解了。回来的路上我在想,是不是我们民族之间的交流甚至还不如跟国外的交流,我们可能会很晓得美国、澳大利亚,却不了解我们边疆人们的生活。

文章作者:我住19楼 授权 户外资料网 文章来源于 户外资料网论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