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西域4 [组图]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1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1月18日

出使西域 (4)

工作基本上完成得差不多了,第一天能在晚七点半收工。同事感觉有点头痛,准备在宾馆用完餐后就睡觉去。我呢,打算外出去看看,逛逛集市,体会一下乌鲁木齐维族人的生活。反正逛到哪里算哪里,最后打个的回来就是了。

路过人民广场,上回新疆的朋友说那里傍晚总有很多人在滑轮滑的,可能是现在是冬天,基本上没啥人了。身后的 101 商厦倒是灯火通明,沿路商店的橱窗装饰得很摩登,跟江浙的商业街也没太大的区别,只是人似乎少了些。路边的行道树听人说那是叫“冲天杨”,于是我叫住一位放学的学生问他叫啥,很可惜,那学生竟不晓得这是什么,我看乌鲁木齐蛮大街都是。

走着走着,也不晓得该往哪了,大致能知道方向,但不是太有把握,便问了一个烤番薯的人。那人又给我介绍了隔壁的烤番薯摊主,估计是他的汉语听不懂吧。

路过一家卖户外用品的,想也没想便钻了进去。这次最遗憾的是没有带上我的登山包,来的时候嫌太大了,到了这里才感觉不方便。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第一次去珠海出差时那样,大包小包的很不方便。这家店楼上楼下到处都是装备,看中了一只包,开价 128 ,“一百我拿走”,好了,给老板一个打烊生意。不错,把我的摄影包先填了进去,然后是 D70 ,又整整装了一个包。再问有没有指南针卖,我想现在没带 GPS ,带个指南针也行的,老板回答只有带指南针的刀子。晕!只好放弃了。

今天走的是平时去大巴扎后面的那条道,都是一家接一家的清真、回民的小饭馆,路旁是各式小摊,好是热闹。走进一家小杂货铺,想买一把小螺丝刀,这边看样子似乎不叫“螺丝刀”吧,看那女孩不晓得我想要什么,又是个维族女孩,长的样子尽管跟汉人没啥区别,但是还是沟通还是有点问题。好在货架上有实物,但是都是蛮大的,要表达小号的螺丝刀还是费了很大的劲。后来试着问她“指南针”那就彻底不晓得了,她只听懂了一个“针”字,得,指着针线盒我无语了。

转到了“大巴扎”前面的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总是在不同的摊档前流过。我很想再找昨天的那小孩,想有机会再给他拍一张,可惜没找到。路边卖艺的三口使劲地演唱着,水平一般,比起那天在火焰山遇到的那老人差距太远了,只是狂弹若瓦普,拼命地喊唱着。我在拍这些人的时候,一个擦皮鞋的挡住了我的镜头,示意不要拍他们,我正想离开,他倒紧跟着我了,不晓得他想干什么,用手指指我的相机,看来他晓得这个东西值钱,够他擦上大半年的皮鞋了。还是跟着我,没办法我只得穿过马路去绕个大圈了。看来遇到混混,在哪里都一样的。

又回到昨天“大巴扎”的夜景,今夜没有月光,但是清真寺上的塔楼比昨晚更清晰了。没有研究过穆斯林的这些建筑是啥意思,不过能在这里感到的只是一种静,是一种寂静,而寂静的背后也就说不上什么了。

出来还是到那水果摊上要了一杯“石榴汁”,毕竟是最自然的饮料,和摊主聊了几句。摊主和旁边的小个子嘀咕了些,随即那小个子便转到了我的后面,面相不善,我还是早早走吧。于是拿着“石榴汁”离开了这种类似于火车站的地方,比较复杂。

往回走,今天不想那样了,反正就重复着那个景没别的了,到不如再往前面走,离维族聚居的更近了些。有很多烤肉、烤羊肉串的摊档,稀少地有几个人坐在椅子上吃着大串的羊肉串。有一个大叔守着一摊烤全羊,香气四溢。我是走过了之后,又回转身来看这个摊档。那大叔感觉非常厚道,自然有种亲切感。询问这全羊怎么卖的,他说是三十块钱一公斤,这边用的计量单位全是公斤,看样子是通商的标志吧。我说我吃不了一公斤,“那就来十块钱”,“十块钱也吃不掉啊”,“那就来六块钱, 200 克”,“行!”就这样来了两百克品尝一下。

那大叔砍肉、称肉非常认真,看来和他的性格是非常相符。切好羊肉,特地给我在中间的炉膛上温热。坐在冷风中有点寒意,雪中送炭,热腾腾的烤全羊端上来了。太 Q 了!肉嫩皮脆,味道绝佳!特别是在街头的小摊前这样悠然自得地品尝着美味,还有啥比这更好的呢?大叔的徒弟送上了一杯热腾腾的浓茶,香茶配美食,意犹未尽啊。

大叔的徒弟叫“古力尔”,一个机灵的维族小伙子,他俩汉语都说得不错。那小伙也经常上网,我说我给你一个论坛地址,会看到你的照片在网上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呵呵。那烤全羊的味道太诱人了,少吃多滋味,还是让我一直把这美味带回杭州吧。

有个维族大妈在摆一个面摊,手切面功夫非常好,而且长得也很“维吾尔”,这里的人崇尚肥胖,要是哪位确实减不下来的话,这里才是你们的天堂,似乎回到了唐朝。看到一个烤羊肉串的摊档,我远远地给他们拍上一张,对面的老伯看到了我在拍他,便招呼我。刚才的全羊已经填感觉得蛮饱了,否则也点上几串羊肉串过把瘾。要晓得我们每次在“玛丽艳”餐厅用餐的时候,总是每人来上两串的。当然,这个数字拿到外面是要被笑掉大牙的,太秀气了。

我打算把那些照片给他们寄过去,给了我一个地址,还解释维族名字的组成,好长的一串,“帕提古丽 . 阿布里米提”,回杭州兑现我的承诺。感觉这里的人非常友善,跟马路对面完全是两个样子,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维族人,希望能代表大多数。

昨天向姜玲讨教了去喀什的要领,看来现在还不是季节,她那时候去应该是最佳的时节,那大叔也跟我这么说,但愿能在十月前来这里。

文章作者:我住19楼 授权 户外资料网 文章来源于 户外资料网论坛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户外资料网”,本文网址:/1469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