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闯马特洪峰[组图]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1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爸爸,你又辛苦,又花钱,上山找什么?”阿辉四岁的儿子在漫游电话中问他父亲。阿辉想了很久,也没回答儿子,只说下山再谈吧。当时我和阿辉正驶向欧洲著名的马特洪峰。

在此次攀登之前,我们已经收集了大量的该峰的相关资料。为此我们整日不是泡在当地的登山博物馆里,就是去登山信息中心索取气象图,或者到各处去购买山区地图,同时整理攀登装备和采购食物。

权衡了所有的攀登路线,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传统路线——从Hornli山脊的东北线攀登,虽说是传统路线,但同样十分具有挑战性。我们每人背负的装备有20公斤重(背包里是摄影器材、冰镐、冰锤、冰锥、冰爪、机械塞,铁锁和登山绳)。

为了赶在天黑之前赶到近海拔800米上的苏华利山屋,我们只用了3小时便到第一站。我们换上攀登装备,戴上头盔,来到脚下的纪念碑前。我此时已经筋疲力尽,只能让阿辉沿已有的固定绳领攀,我在下方保护。大约半小时后,阿辉用对讲机告诉我可以向上攀了。平时穿惯了攀岩鞋,徒手攀登,而对这种穿着笨重的高山靴的负重攀登,一点没有把握。沉甸甸的背包让我的身体往下沉,需要双手一起用力,才能提升,而大码的高山靴很难在岩石上找到支点,我几乎是靠足背蹬通过这段路线的。接着是另一重挑战,一段25米长的残冰区的横切,因为没穿冰爪,通过时提心掉胆,如果不是有固定绳和领攀绳,我想自己肯定会失去信心跌下去的。

强烈的斗志支撑了我领攀下一段的决定,但路段上因多年风化而变得尖锐、松动的石块,我一直在犹豫攀登时是否戴手套,戴着手套在这种地形,很难准确地判断出牢固的触点,但如果徒手,就算不冻伤也会被锋利如刀的石块致伤。幸好此峰的岩石多是垂直下斜方向,像是与机械塞量身定做的,设置起保护点要安全和省时许多。而且一路上都能看到前人留下的路标和快挂片,还有通往山脊方向的固定绳。我们顺着固定绳攀登,走到头时却发现此路不通,我们意识到可能是迷路了。此时已经是傍晚十分,天很快就要黑了,我们上到了3500米的高度,进退两难。看来只能就地找一块地方,像蝙蝠一样挂在岩壁上露营了。我在一块宽约1米,长3米的有一定倾斜角度的石板上铺好了防潮垫和睡袋,并穿好安全带,把自己固定在保护绳上,而阿辉则在一旁化雪做晚餐。在我眼里,阿辉不但是高山好手,也是烹饪高手。食物是我们攀登时重要的能量来源,但快熟饭的滋味让人感到乏味。饭后钻进睡袋,狭窄的空间,被我覇占了一大半,可怜的阿辉只能在我下方的位置找到一块勉强可以侧身睡的位置。睡觉时,我们也必须系好安全带,否则半夜里一转身可能就坠下山崖了。

我断定眼前可能成为我此生所见到的最难忘的夜色,裹在暖暖的睡袋里,遥望山谷下华灯初上的ZERMATT小镇,一轮圆月,从对面海拔4634米的杜富士雪山悄悄升起,普照着脚下几千尺的冰川,夜幕里闪烁的星空让人隐约能识别的岩石影子,反而让人觉得那些身材硕大的家伙比白天更加狰狞。

不知不觉进入梦境,半夜却被冻醒,双脚太冷了,才发现此时,自己的下半身已经悬空,赶紧拉与安全带相连的固定绳,返回原位再续前梦。清晨时分,被人声吵醒,一队六人的登山队在离我们几十米远的山脊上攀登,终于知道路线了。

我和阿辉匆匆喝了些快熟麦片,又准备了些朱古力条作为路餐,开始了新的攀登。依然是先由阿辉在前面领攀,我在后跟攀。在上到一个由岩石充当的保护点时,岩石塞突然崩脱,幸好不止一个保护点,这个安全措施此时发挥了作用,只有冲坠了一下,我马上被另一个防护点固定。随之而来的又是费时但却安全的自由攀登,当我在下方一边做保护,一欣赏风景时,突然感到上方有少量的沙石,习惯性的躲在岩石下。果然,从上方传来阿辉的叫声,“小心落石”,随之便有大石飞下来。待我攀到上面与阿辉再次相遇时,发现他的小腿被落石砸破,血已经浸透了他的岩石裤。好在后面的攀登中,这一幕没有重演。回到传统路线上,又有现成的固定绳,我们可以再次使用交替保护攀登,上升速度快了许多。沿着那条如刀背般的冰岩混合的山脊向上,要顶着强劲的高空风,稍有疏忽就可能出差错,而且还要全神贯注的追寻正确路线,以防迷路。

终于可以望见远处建在崖壁上木屋的一角,这仿佛为我注射了一针强心针,充了电般的向前快速攀登。但拼博意识终归是意识,行动上却总是力不从心,冲了几步,马上变就得趴在岩石上猛烈的喘气,甚至连鼻涕和口水都跟着流了出来。

终于在天刚黑下来时,赶到了山屋。我迅速的收绳子,想让阿辉也能尽快到达“安乐窝”。走进山屋,大吃一惊,没想到在如此的高海拔和险恶地形下,能那出如此精致的木屋,房间里设施齐备,除了有桌椅,还有铺着软垫的高低床,另让人吃惊的是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太阳能求救发射讯号机。此外,我们还找到了一些前面队伍留下的急救品和干粮。这里简直就是沙漠上的绿洲。

我们开始分工,阿辉煮通粉加芝士肉肠汤,我负责取冰雪供溶水食用。整整攀登了一天,只渴了半公升水,不脱水才怪呢。在高山上,我们已经学会了把难以下咽的混合物想象成馄饨面享用。烹饪的食物我们留出一半,作为次日的早餐。

终于可以享受一下平整舒适的高低床了,我跳上床钻进睡袋,一边隔窗欣赏华灯下的小镇,一边用漫游手机给家人报平安,心情比前一日要轻松很多。

本以为第二日的攀登因为可以少背很多装备(比如睡袋和炉具),可以增快行进速度,但路段十分艰险,依然得一点点小心攀登。真佩服阿辉的领攀,我跟攀都差点失手,他的技术要比我好很多。再返回刃脊,路线上已是冰雪多于岩石,高空风更加强烈,好在天朗,能见度很高,我们可以清晰地望到接近顶峰的100米内突兀的岩石,就像眼镜蛇头般恐怖,据我所知有很人在此丧命。下午开始,频频有载着游客的观光直升机从我们头顶绕过,就好像是专为看我们痛苦的表演。

在一横切路段前,我迟疑了一下,我看见在我前面的阿辉通过时都显得有些吃力,自己就更觉得心里没底。正在这时,身后来了一支英国登山队,我心想怎么也不能在他们面前丢脸,于是一咬牙,开始向这路段挺进,总算是安全通过。

转眼面前是50度冰雪坡,我们开始换上冰爪,英国登山队趁势快速超过了我们,突击顶峰去了,我和阿辉攀登之前就达成一致,要来享受攀登而不去做超越理智的事,所以我们仍不紧不慢的控制好先进的节奏。离顶峰大约还有200米的高度,我们看见了那近百米高的像眼镜蛇头般的岩壁,远处是著名的有着百年历史的钢制十字架,那是为纪念攀登的遇难者,看上去多少让人都些哀伤。

我们在一步步接近顶峰,最后只剩下一段近70度的冰雪坡,对于有多年攀冰经历的我们来说,通过这段这并不十分困难。终于,我们如愿以偿的站在了海拔4478米的马特洪峰峰顶。激动的心情抑于言表,泪水不知不觉夺眶而出。我们深知,虽然马特洪峰远不及珠峰和K2,但这次攀登,我们不依靠协作和向导,仅凭自己的微小力量和无穷斗志实现登顶,是对自我潜能的一次成功挑战,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绝非物质可以取代。

当然成功登顶只完成了一半的攀登,更具挑战的是下撤。下撤时更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必须一丝不苟的完成每一个技术环节,任何一次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不可预料的恶果。下撤心续了5个多小时,直到天黑,我们顶着头灯就着摆动的灯光前行,时时会闪现冰爪与岩石高速摩擦产生的火花。这让我想起一位登山家说过的话,“在山面前无所谓公平或不公平的,有的只是危险。”

也许是因为登顶带来的喜悦,步伐也变得轻快了许多,在回到山屋住了一晚之后,第二天的下撤更加顺利,我们几乎是一路小跑着来到了山下可爱的车站。当我们再次回首马特洪峰时,她已经羞涩地躲进了云雾中。我突然想到了,阿辉儿子的那个问题。如果让我回答,我想说,攀登成就了我的梦想,开阔了我的眼界和胸怀,为此我将一直驻守着这份对山的挚爱之情。

登山者网授权户外资料网发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