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讲述南极探险的故事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1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超越极限”探险队/供图南极,一个被冰雪覆盖的童话般的世界。这里有着世界上最洁净的水、土和空气。在这里测得了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零下89度,再坚硬的金属在这个温度下也会一掰就断。自从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第一个登上南极点探险成功,人类就再也没有停止过探索这片神秘大陆的脚步。

北京时间2005年12月28日01时05分,华润“超越极限”探险队一行六人抵达南极点,五星红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徽标旗等十几面大旗在南极点上空随风飘扬。抵达南极点也意味着探险队员王石和钟建民完成了各自“7+2”的探险征程,目前全世界只有10个人完成此项探险,中国人达到5人,54岁的王石是所有10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在出征南极的20天里,他们有过什么样的经历?王石为我们细细讲述,而他的右手,冻伤的中指尖仍然是黑色的,一个月后才能恢复。

1、北京——12961公里之外的家

这是一块风向标,牌子上刻着距离北京12961公里,指向祖国的首都北京。

我们于12月10日抵达智利南部小城彭塔。大家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一家坐落在小山上的咖啡馆,门前竖了两根很高的木柱,上面密密麻麻钉着有各种箭头朝向的木牌风向标,木牌上边标示着到莫斯科多少公里,到日本多少公里等等。我们仔细寻找,在指向东北的一块木牌上,发现了台北13000公里的字样,却没有北京的。后来在咖啡馆里我们欣喜地发现了这块画着五星红旗的木牌,老板说,要把这块牌子挂在柱子上按惯例要收60美元,因为以前那些风向标都是各国来的游客出资挂上去的。我们付了60美金,亲眼看着风向标挂了上去。

我们原计划在小镇停留3天,前往南极大陆爱国者山营地,谁知因为营地下雪,我们在小镇滞留了7天,直到18日才启程。

2、可爱的企鹅

这是麦哲伦企鹅——温带企鹅的一种。我们以前在电视里常看到的身穿燕尾服、胖乎乎的是帝企鹅,要在新西兰那边才能看到。1519年麦哲伦第一次环南美洲大陆航行时发现了这种企鹅,所以叫麦哲伦企鹅。我们从南极回来飞乔治王岛,那边有一个企鹅岛,有成千上万只企鹅。正好现在是哺乳小企鹅的时期,所以也分不清是企鹅爸爸还是企鹅妈妈,带着一两只毛茸茸的小企鹅,非常可爱。这种企鹅对人挺亲近,一般保持两三米的距离没有问题。如果你再接近的话,比如一米或者半米,它就会引颈长鸣,表示对你警惕了,但是他不会进攻你,性情非常温顺。

3、手指保住了

就是为了戴这个面罩我的右手中指冻伤了。南极温度平均零下20多度,其实不算很低,在黑龙江能到零下40度,可是在南极人一直暴露在严寒的环境里。当时我只戴了一层薄手套在拍照片,手已经发僵了,没有什么感觉。这个时候如果再进一步的暴露,就很容易冻伤。当时忽然刮起一阵大风、飘起了小雪。我的脸被刮得难受,就伸手在包里找面罩,情急之下没有找着,疑心是手指不灵活,就脱下了手套。就在我掏面罩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中指已经冻得像根白色的萝卜。后来20多分钟过去了,手一直没有感觉。我心想坏了,手指已经冻伤了。这时候不怕疼,就怕不疼。到了晚上手指还是没有感觉,就是肿胀。我当时想,最坏的结果只能在探险结束后飞到阿拉斯加去切除这个中指尖了,因为阿拉斯加那边治冻伤是最好的,最快的方法就是切掉。好在到了晚上两点多钟,手指终于有感觉了,我就知道没问题了。

4、沉重的旅程

每天我们每个人拖着这样一条雪橇,大概35到40公斤重,帐篷、睡袋、食品等所有东西都在上面,拖着走非常吃力。差不多走十几分钟之后就全身出汗,穿鸭绒衣根本受不了。南极的风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非常刺骨,人很容易处于失温的状态。低温对人体是一种不知不觉的侵蚀,一旦你感觉到的时候,一般就再也走不动了。在我们走的南纬89度到90度这段区域里面没有冰缝,有探险公司的两个向导带着走。男向导是挪威人,女向导是加拿大人,他们都是非常成熟的探险家。在南极没有任何参照物,辨认方向就是看太阳的影子。一旦阴天没有影子的时候,只能靠GPS。那时大家就走得非常慢,不时地通过GPS看路线有没有错,所以从后面看,明显大家走的是一条S型的路线。

5、民以食为天

我和钟建民住一顶帐篷,号称“百岁帐”,因为我54岁,他52岁,加起来106岁了。年龄大的人新陈代谢比较慢,吃的也不多。我们早晨8点起来先做早饭,分好几道。第一道是可可,能增加热量,先喝上一杯,水当然就是雪融后烧开的。第二道是牛奶加玉米片和麦片,再配很多香肠和奶酪。第三道喝红茶,再来点饼干,饼干上要抹黄油。因为我在路途中间不喜欢吃,所以早餐非常重要。你会发现我一直在喝东西,这样才不至于脱水。一般是没有午餐的,我们带一个大的保温瓶,直接把方面便放到暖瓶里面,中午就吃点热的方便面。在路途中间还基本一小时一吃,主要是每个人发一大袋果仁,有花生、腰果、杏仁、核桃仁、葡萄干。可不是一个一个吃,而是抓一大把往嘴里面一塞,就像熊猫吃竹子一样。有时候我们觉得一小时休息一次太频繁,因为登山时休息不会这么频繁,但是国际极地探险的人都习惯这样。实际上极地探险和登山探险完全不同,登山更多地需要攀登、结绳这些技术性的东西,而走极地更多的是拼体力以及在严寒当中的适应能力。

6、无夜的南极

每天到了营地大概晚上6点钟,如果风不是很大,一般20分钟就能把帐篷搭起来。现在是南极的夏天,外面有太阳,在帐篷里面可以形成聚温,外面零下25度,在帐篷里面如果测温的话,从帐篷上端到底端是零下7度到零上20度,所以睡觉感觉很热的。要睡觉的时候,太阳还挂在天际线上一竿子高的地方,就像深圳星期天的早晨似的。所以我就给自己心理暗示,进了帐篷就是黑天,出来就是白天,睡觉的时候把帽子往眼睛上一压,一闭眼不到五分钟就睡着了,一般睡7、8个小时。不过钟建民没带他常用的宝贝枕头,失眠了,白天明显状态不好。我就连安慰带哄,让他吃了催眠药物。结果他吃下去一会儿呼噜就打起来了,我睡不着了,心里很后悔,早知道等我睡着你再吃药啊。

7、方便

这是阿旺正在修厕所,其实就是挖这样一个坑,大家就地解决。一个是比较方便,也比较隐蔽一些。在探险队行程中只能随地掩埋。而在一些比较大的营地、比如爱国者山营地都有专门的大小便收集箱,收集之后运到智利等国去处理掉。

8、天地苍茫

在南极行走,感觉非常特别。天晴的时候看周围就是一个大圆圈,很明显感觉地球是圆的,然后是天穹。没有任何视野的遮挡,天地一片死静,企鹅、海豹都被挡在南纬60多度的圈外,就只有我们8个人。这时候你才感觉到,还是和人在一块相处好。人如果这样孤独,真没什么意思。你甚至联想到如果人类只有自己,其他的物种都不存在了,人类也将会很孤独的,生物多样性如果没有了,世界将非常乏味。上次在北极的时候,因为有冰堆、冰缝,你还不会感觉这么空,但是南极就是这么纯粹、干净。在这里看起云都很有意思,天边一条圆的线,然后这条线变成了丰富的一条,它越来越宽,过一会儿就把你头上的天空全都盖住了,那种经历真的很特别。

9、南极不是终点

这个不锈钢的球其实不是南极点,而是纪念1959年第一批南极公约12个签约国的雕塑。南极点像北极点一样,也是移动的,因为南极大陆上面2000多米厚的冰盖每年大概移动七八米或者十几米。我们在南极看到的是一个金属标,上面是南极的标志,注明了2005年南极坐标点,在离它七八米远的地方就是2004年的南极坐标点。

这次到了南极点我就完成了“7+2”,感觉与2004年完成七大洲的攀登后不一样,当时我确实觉得很失落,觉得自己没有了下一步的目标。而这次到南极我们的旗帜是“探险有极、公益无限”,将探险与公益活动结合在了一起。企业应当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关注世界儿童、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环境保护。广西的白头叶猴是世界濒危动物,我去年去了广西崇左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亲眼目睹了那里尖锐的生态矛盾。白头叶猴的研究保护、还有当地百姓的生活都亟须改善,为他们筹得经济支持是我们的目标。我觉得2005年我很开心,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7+2”的完成是我公益活动的新起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