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6日下午,北京桑温特零售公司董事长程占群、艾高(中国)户外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达君、北京之巅户外连锁机构董事长朱承基、北京兄弟连户外用品公司总经理罗延明、北京三人行拓展公司总经理鳄鱼、户外时代网CEO高钦、北京艾斯酷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政良和《户外生活》杂志常务副社长秋林,以及CCTV.com旅游频道主编伍红,参加了《户外生活》编辑部召集的户外产业论坛会。
这次论坛的话题是:户外有多大?会议在之巅知春路店户外运动酒吧举行。与会者结合中国户外行业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切身的体会、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流。我们把一些看法梳理出来,与朋友们共同分享、共同讨论。
《户外生活》还将围绕户外行业的一系列热点话题,组织有关人士各抒己见。
户外圈为啥这么小?
秋林:去年,户外的一些人士根据自己身在户外江湖的切肤之痛,开始倡导走大户外,罗总和朱总在极度体验的一个会上提过、程总在《户外生活》的一个讲座上也讲过,去年《户外生活》我有一个卷首语就叫《走向大户外》。后来也听到一些人在谈论大户外、泛户外。为什么呢?因为都觉得户外圈太小了。中国的户外已经走了10年,表面上热闹得不得了,可是很多人入行以后大呼上当,究竟是为什么?
罗延明:我是带着困惑来的。像现在户外圈这样玩下去,谁是赢家?是品牌、是户外店还是消费者?我们讲大户外,认为户外是一种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很多人不这么看户外,津津乐道的都是极限运动,一见面就是你爬过几座雪山、到多远的地方去探过险,使用的装备是不是世界顶极的、够不够专业。兄弟连刚开张的时候,听得最多的是说我们卖的东西不够专业,“连个Tex都没有”。为什么一说户外就是登雪山?到底有几个人登过雪山?为什么我们的户外要做得那么“专业”,有多少人在户外玩得那么“专业”?更多的人玩的还不都很休闲的户外活动,所以我们讲大户外、休闲户外。我们的消费者来买装备很多是去郊外露营的,露营装备在我们兄弟连走得最好。为什么总要引导消费者买高端的产品、特专业的产品,很多人都是周末出去露营,需要那么高端、“专业”的产品吗?
高钦:户外有个坏现象,一些玩户外的人有一种自恋情结,觉得自己的都是好的,别人的都是不好的,别人玩的都得跟自己的一样,否则就是不专业,恨不得一脚把你踏死,对活动项目、装备的评判,都有这样的问题。
朱承基:收购之巅以后,实在有太多的东西看不清。为什么玩户外、做户外就要像某某那样才是玩户外做户外。户外号称是很高尚、很美好的一个领域,但碰到一些人、一些做法不是那么回事,喜欢对别人品头论足、心胸也不见得那么开阔。去年桑温特发生的那件事,怎么可以那样来处理呢?我想借这个机会告诉大家,之巅不想要那种户外,我们要调整,走休闲、生活的路子。
程占群:我们桑温特做了10年的零售,可以说饱尝了苦辣酸甜。许多户外店在做时市场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困惑,消费者少,有时一天也没多少人走进店里来,很难做出销售量来。单店难以增长,为了增加销售量,有些户外店就只好做团购。户外毕竟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家都在尝试着做市场,品牌在试、户外店在试,摸着石头过河。品牌也不丰富,产品稳定性也不够,比如有些品牌做市场时,醉翁之意不在酒,往往只想到把库存材料消耗掉,做出来的产品同一批货同一个款式,用的材料好几样,这些都是造成户外难做的因素。
刘达君:户外领域里有个现象,那些玩专业的人不多却说话很大声,于是我们往往被误导了,以为户外就是那些说话很大声的人那样玩的户外,以为那些说话很大声的人的需求就是户外的需求。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沉默的往往是大多数。AIGLE是个新品牌,与户外圈也还没有多少联系,我们也不会管它什么圈不圈的,关心的只是哪些人是我的消费者,他们都在哪里,需要或者认可AIGLE什么东西。大家忽悠了说话很大声的人往往不是你的顾客,更不是你的好顾客,而沉默的那些人很可能才是你的顾客。
我们要怎样的户外?
秋林:为什么现在大家提大户外,因为走的路太窄,结果走出个小小的户外圈,而且是让许多人苦水连连一见面就唉声叹气的小户外圈。如果户外真那么小,不做就完了。问题是户外不小了啊。户外你说小它很小,因为把它看成登雪山、探险的;户外你说不小它也不小,只要把它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很多看似“不户外”、“不专业”的都是我们的市场,对品牌也好,对零售商也好,对我们媒体也好。早期户外过分强调极限、挑战,各种品牌、媒体,都把户外往珠峰上面推,推到最后推出问题了:玩户外的人少得可怜,大叫我户外我专业;户外玩的人很多,却“伪户外”、“不专业”。这叫做作茧自缚!
程占群:在我的理想里,户外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活动在户外的环境里进行,借助一定的运动形式,玩的目的是感受体验生命、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获得身心的健康和知识,其实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一百个人眼里可能有一百个人的户外,但我不赞成把户外玩成另类、发泄的那种。我们要倡导的是一种健康的户外而不是病态的户外。另外,中国还有自己的国情,一个是生活水平还不是太高,一个是人均占有环境资源有限。有人讲,哪个国家50%的人玩户外,我们要50%的人玩户外环境早完了。前些年一些人爬长城,造成对长城的破坏很严重,北京市很快就禁止爬野长城。我有一个看法,户外运动市场不可能发展得太大,户外用品的市场却可以做得很大。根据资料,发达国家户外市场里的用品比例是:登山、探险器材占5%左右,露营用品占20-25%左右,服装、鞋、包占到70%以上。这是市场成熟的水准,说明我们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也看得出我们的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服装、鞋、包的空间非常大,如果户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把它搞成只是登雪山、搞探险,很多人到郊外甚至城市里都可以使用它们户外用品。
大户外,你够得着吗?
高钦:户外有一个模式,就是利用网络、通过活动来培育消费人群。户外行业的网站在各行各业里是最发达的,几乎没有一家品牌、俱乐部、零售店没有自己的网站,那怕再小,都会搞个网站。但围着转的就那么些人,就像蜗牛一样爬得很慢很艰难,表面上炒得还热热闹闹。常听到的说法是培育人群培育市场,把不户外的搞成户外的、把不太专业培育成专业的,还是在往雪山上带!户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你的周围就不一样了,当然你面对的已经不是原来的人群,你的渠道方式、产品也不会过去那一套。
程占群:生活方式是个很好的提法。真正极限的东西有多大市场、能卖多少?很多极专业的牌子在国内的销售做的并不理想,一些过去领军品牌,如northface、派格,这两年纷纷被收购,而像jasport、Merrell、探路者这样的牌子活得却有滋有味。今后,走得好的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休闲性品牌。
秋林:户外店这个卖场很多人容易看到。一些人思路上老是转不出去,在圈子里转转。现在户外用品卖场已经多元化,尤其是做服装和鞋、包,体育用品店,中高档得商场,今后酒店里的商场也未尝不可啊。那里有你的消费者,你管它户外不户外、专业不专业。就像我们《户外生活》,我们给一些大企业做它们的ViP赠品,我并不在乎这些ViP是不是户外、多少天到户外玩、专业不专业。
刘达君:做AIGLE以后,一些朋友给我建议做这块做那块,我都婉言谢绝了。没有想好的事情我们决不会去做,还有一个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别人怎么样与我关系不大,那个品牌出什么款式、有什么动作我要了解、参考,但不会人云亦云。我们要做的事情是给我的消费者,需要的东西、消费我产品的地方,所以很多时间在找卖场上,哪个城市、哪个卖场有可以销售AIGLE产品的人经常去,这些地方、这些人是不是写着户外二字其实不重要。往往是大家很容易被一些乱象迷惑,在红海里互相拼杀得半死,有时候换个角度,就可能出现一片蓝海。不瞒各位,我们的首都机场店头个月几十万元轻轻松松,也没做什么宣传,也没号称自己多户外、多专业。我觉得既然生活方式是很好的方向,我们可以想想怎么共同努力,怎么一起来推动,媒体像《户外生活》可以做什么,俱乐部、户外店可以做什么,品牌可以做什么。
鳄鱼:在不少行业,发展过程都会出现三个阶段:量小利大利不大、量大利小利不少、量小利小没法做。就户外来讲,量小利大的时代已经过去,量大利小阶段还没有到,恐怕处在量小利小的艰难时候。我是做拓展的,拓展也做、交友也做,拓展的获利当然比交友的要多得多,但有一条,我绝不做玩家的生意。带新人多爽啊!你说怎样就怎样,推荐什么产品好就什么产品好,很有成就感。我认为大家多想想怎样把户外这块蛋糕做大,别老两只眼睛盯在玩户外的那些玩家身上,玩家的身上挖不出金子来。所以我希望大家给我们支持,因为我们是做户外蛋糕的,《户外生活》也是做户外蛋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