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征》专题报道之9月25日水陆并进之日夜兼程[组图]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1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两分钟!”

老夏喊出准备出发的口令。尔后老夏又喊出补充命令:“延迟两分钟,没有拿头灯的赶紧拿头灯!”

这是9月23日下午4 :08 分,古蔺县石宝镇。

按原计划,这儿将是《我的长征》陆路队员的宿营地,到这儿,他们已经完成今日 35 公里的行军任务,如果照常的话,他们各自找到自己的床位或者课桌,快速洗漱完毕,有的去邮局盖戳,有的写博客,或者去去 IP 超市给家里打个电话,准备第二天的行程。

但这一次,10名队员,集体表示要赶到50多公里之外的二郎滩,没有异议,坚决而且果断!

于是,队伍在下午4 :10 再次列队,带队老夏说:“今天还有 50 公里的行程,希望大家发扬长征精神,顺利抵达目的地,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01第21号任务令:水陆并进,三渡赤水】

《第21号任务令》早在16号桐梓会议就已经下达,《我的长征》队伍将分成两路:水路和陆路,两路并进,从三渡渡口茅台渡口,赶至四渡渡口,完成三渡赤水。任务规定每路队员不得少于8名,水路队员顺着赤水河漂流而下,而陆路队员则要急行军翻山月岭,任务执行时间是9月22日。

队员分组情况在16日桐梓会议时就已经讨论完毕,根据自愿报名的原则,按常理,陆路队员应该少于水路队员,事实也是如此,水路15人,陆路10人,大部分队员想,走了近5个月了,应该选择一点新的行军方式,水路漂流,虽然秋高水冷、也虽然会胳膊酸疼手起泡,但毕竟有一些新的刺激。于是他们选择了水路。

但还有些队员并不这么想,比如说,童知微、布和和陆昶全,他们就觉得“因为规定每组队员不得少于8人,而选择水路的队员比较多,把更多的机会留给队友。”陆昶全选择陆路的时候还有一个“耍小聪明”的理由,那就是“陆路已经走了4个多月了,已经掌握了行军技巧,积累了长时间的步行经验,而水路的经验比较少,特别是漂流,那么陆路更能发挥优势。”

而同为选择陆路的董峰、夏桂林、陈宗富则是冲着“连续急行军”而去的,从茅台到二郎滩路书上的里程是98公里,这其中有两个弹性规定,一就是这个行程你可以选择1——3天完成;再就是中间可以抄小道,但是中间节点(水口镇、石宝镇、大村镇)必须经过,出发前队员们从老乡处打听到,如果不走这些节点,直接有一条路可以从茅台抵达二郎滩,只需要56公里左右。

陆路队员都表示出发时都想过要一次性走完,但都没有想到大伙儿会这么意见一致,要完成全部行程,老夏说,他想过一次走完,但是如果别的队友不同意,他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他一个人不会走。而孙君安则比较肯定,如果别的队友不选择一次走完的话,他会和董峰一块儿完成。

关于“水路并进,三渡赤水”我们可以想象成一个战事:二郎滩那儿驻扎“敌人”某主力部队,是个钉子,《我的长征》队伍决定兵分两路,水路纵队大张旗鼓进攻,让“敌人”以为“我军”从水路来进攻,集中兵力守住二郎滩渡口,哪知“我军”陆路纵队日夜兼程,从陆路赶至二郎滩,从背后包抄“敌人”,“敌人”二面受敌,溃不成军。

队员分组:

水路纵队:邵夏珍、韦燊、张巍峰、叶峰、刘榛子、查雪琴、西西、朱洪阳、张继业、胖洪、李长晏、张浩然、祖曼、查卫星、孙瑞。

陆路纵队:董峰、夏桂林、布和、陆昶全、童知微、陈宗富、林健、姜涛、樊朝曦、孙君安。

【02有预谋的长途跋涉】

要一次完成陆路行程看来早有预谋的!

在早6:00吃早饭时,制片杨薇就给队员准备好了馒头,并说了一个模棱两可话:今天中午经过的地方可能没饭吃,大伙儿带好馒头!什么叫可能没饭吃?也就是说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吃饭。

大伙围在茅台镇一个小店里吃面条,选择水路的胖洪也起来了,按安排,水路队员在10点钟才出发,胖洪说他本来以为樊朝曦会起不来或者不想走了,他就会替她,但胖洪根本没有想到,这一次急行军在某种程度上说应该属于樊朝曦的,她作为陆路队员中唯一的女性,走得勤恳飞快,让她的男队友刮目相看。

6:45,9月22日早,茅台镇还没有完全醒过来,雾气和酒气同时弥漫。《我的长征》陆路纵队正式出发,穿过一条小街,上茅台赤水河桥,在一个叫长征路牌上小路,“长途跋涉”就这么在没有任何宣告的开始了。

【03行军迅速而且有效】

7:56,在队伍第一次休息时,陆路队伍开始跨出省界。

就在队员们休息的小商店旁,一条沟旁边的两个告示牌划出了省界,一边是贵州省仁怀市,一边是四川省古蔺县。有时候想想,沟那边四川老乡日复一日跑到贵州去买米油盐酱醋糖,很好玩。

道路正在扩建,满是砾石,队员们沿着路边的水泥围沿前进,10个人的队伍紧凑而有序,行军走路,这是他们近5个月每天做的功课,已经轻车熟路,挥开胳膊就走。

爬升,再爬升。据队长布和的统计,这一日,队伍累计爬升2100米。

队伍行动很快,没人说话,只听的见脚步声,不能停下来拍照,一拍照就得拉后很远,终于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关于行军速度,队员们都有体会,陈宗富说,今天走的很快,比平时快多了,他的队友孙君安则给出具体感官数字,今日的时速比平时快了半公里;而樊朝曦则说的更具体,每小时6公里,我和姜涛掐过,10分钟一公里。

【04水口镇】

11:20,队伍抵达水口镇,按原计划,队伍将在这儿午餐午休,队员们主动提出取消这个午餐点。

就在水口镇的一个小商店里,队员们取出馒头,就着榨菜,开始午餐。

简单的午餐,以及短暂停留(12:00就出发),有些队员已经开始意识到今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了,可能要走得比想象的要远。

【05石宝镇】

下午3:00,陆路纵队抵达石宝镇。

正如开头所说,队伍在这儿一致决议要走完全程,大伙儿都兴高采烈,而且信心十足。

队伍在这儿吃了一顿午后餐,或者叫晚前餐,吃得饱饱的。

头灯取出来了,水也补充完了,大伙已经做好了夜行军的准备。

石宝镇是古蔺县第三大镇,仅次于县城和双沙镇,石宝镇政府为队伍找来了向导,带领大伙行军,在下午4:10之前,向导见到的队员是一个个蔫不拉叽的,随处可坐随处可卧,向导有些“轻敌”,就这么一支队伍,没问题,给他们带路、陪他们走路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是,队伍一出发就把向导走得“措脚不及”!

下午4:10,陆路纵队再次上路。

对,就在下午4:10,还有50公里的行军,就感觉像在凌晨4:10开拔,开始一天新的行军一般。

太阳已经没有气力,威风习习,正是赶路的好时机。

向导从一出发就落到队伍的后面,大伙以为是向导客气,不好意思走在前面,于是三番五次邀请向导走到队伍第三位,方便带路,(第一位是陆昶全,他负责问路的工作,第二位是樊朝曦,她负责全队的行军速度。)可是没走500米,向导又落到队伍的后面,大家就停下来等他。然后就跟向导说,向导,我们是要走到二郎滩的!向导睁大了眼睛,啊!我还以为你们只走到大村呢!

哈哈,这个向导一定再想,这帮人太怪异了,怎么一走路就疯子似的。

6:00,行军7公里后,在离向导家不远的地方,向导停了下来,说,我就把你们送到这儿了,顺着这条土公路一直走就到大村了,没有岔路,再见!

再见,向导,谢谢你!

【06大村镇】

天空挂着一抹云彩,太阳不见了!

老夏开始唱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孙君安跟着夏老爷子唱,脚步并没有减慢。老夏跟小孙说,“红军不怕远征难”共有三个曲子,并分别分析每个曲子的特点,小孙也就迎合着。

晚7:20,在距离大村5公里左右的地方,天完全黑了下拉,看不见路,队员们戴上头灯!

一路纵队,头灯闪亮,夜行军开始了。

晚8:20,队伍抵达大村镇,小卖店还在进行最后的买卖,路灯昏黄,闻讯赶来看热闹的老乡们,正在窃窃私语,锣鼓队夹道欢迎,“这么晚,还有锣鼓队来欢迎我们,真挺让我感动的!”事后,樊朝曦回忆说。

列队,队长布和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行军54。4公里,让我们庆祝一下我们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再就是让我们对欢迎我们的秧歌队表示感谢。

哗哗掌声,给秧歌队,更多的也是给他们自己。

吃饭,晚饭。

这是他们今日的第四顿饭,如果算上那顿馒头餐的话,“今天,我们光吃饭就已经破了记录啦!”老夏喊道。

饭吃的很快,稍作休息后,晚9:15,队伍再次列队,老夏说,我们还有35公里要走,希望大家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取得最后的胜利。

【07谢谢你!杜守春师傅。】

星星满天,蛐蛐四处歌唱,在人们正准备进入梦乡的时候,一支队伍正在夜行军。

路过村庄,狗叫声像传染似的,此起彼伏。队员们顶着头灯前行,这时很兴奋,还能说说笑笑,“等我们到以后,然后坐车赶到他们(水路纵队)驻地吓他们一跳,然后在漂流下来,体验一把!”陈宗富计划着。而董峰听说张继业胖洪落水的消息后,很是得意,因为对于胖洪的落水,他说他早就预料到了!

9:30分,一辆东风卡车从队伍身边开过,谁也没有过多注意,就把它当成普通的卡车、和这四个月中碰到任何一辆卡车一样。但是没想到这一辆卡车在队员前方100米左右停了下来,而且,反复如此:从队员身边开过,然后在前方100米左右地方等着。

于是制片杨薇上去就问司机是干嘛的,司机说他知道是走长征的,碰到了,他很喜欢,就想在路上跟一段。杨薇说,你还是赶路吧,我们今天晚上要走一晚上呢。司机说,没事,他就喜欢这个,想在后面跟着。

而根据樊朝曦的转述,他们与卡车司机相遇是这样一个版本:老远就听到汽车的马达声,然后就听到后面大叫“董峰!董峰!”,于是队员回过头看,并提醒队友董峰说,“老董,那个司机在叫你呢!”董峰很纳闷,他没有认识的四川卡车司机啊,于是就说,“人家开的东风牌汽车,是喊的“东风,东风”。”

总之,《我的长征》队伍就与卡车司机杜守春相遇了,在这样一个急行军的夜晚,面对面的相遇,当然,他们以前也见过面,在《我的长征》7月进遵义时,杜师傅开车行驶在那条路上,他说那日队员们是唱着歌进遵义的;而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在屏幕上相见,杜守春师傅是《我的长征》节目的热心观众,几乎每期都看,如果错过了就去网上看,在这些长征队员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董峰,所以,樊朝曦所说的版本很可信,杜师傅叫的是“董峰”而不是“东风”。

这一晚的行军,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应该属于杜守春师傅,按董峰的话说“应该给杜师傅发一个特别贡献奖!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走得更好。”董峰的话一点不夸张,从9:30相遇,一直到凌晨5点队伍抵达二朗滩,杜师傅就开着他的大东风在后面为长征队员照亮,7个半小时,烟抽光了,差点撞到路边停放的卡车。不仅如此,中途,在队伍行军的前方因为电瓶没电而抛锚一辆卡车,挡住了拍摄工作车,杜师傅听说以后二话没说,就赶到前方用自己的电瓶帮那辆车打着了火,自己再次在路边等着队伍达到,然后在后面照着队员前行。

杜守春师傅是古蔺石屏人,《我的长征》队伍曾两次经过他的家乡,这一天,他从二朗滩拉着水泥去大村镇,卸完货后,就开始返家,最后就碰上长征队员们。

队员们都劝杜师傅赶紧回家,这样既辛苦又废油,杜师傅坚持要在后面跟行,“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参与”杜师傅说,“条件不允许,要不我就跟着走了,既然碰到了,那就在后面跟着,一生也就这么一次机会!”

23日,凌晨五点,陆路纵队到达目的地二朗滩,杜师傅跟大伙告别回家!

再见,杜师傅,谢谢你!也谢谢你的卡车:川E09543。

【08加油,朝曦!】

眼皮开始打架,没有人说话,远处黑漆漆的,偶尔才有一处灯光,就连狗都进入了梦乡,叫声越来越少。

“谁也不准打哈欠,要不会传染的!”董峰开玩笑说。

这一路行军,出了一小段水泥路之外,几乎全是沙砾公路,坏脚而且费体力,及到后来行军,队员们动作已经开始变形,轻手轻脚的,仿佛踩在热火石上一样。

12:55,路边休息。

头灯照射下的一只蚂蚁引起了孙军安的兴趣:咦,这么晚了还不睡觉啊!

童知微:夏老师,你的脚怎么样?

老夏:脚没事,就是腿有些酸!

腿有些酸算情况比较好的,有些队员脚已经开始起泡,董峰布和脚就已经起泡。

2:40,;离目的地还有6公里,估计今天全部走完84公里左右。董峰原想的是凑齐100公里的,于是他跟孙君安商量道,“安子,咱们到二朗后,围着驻地转,凑齐100公里后再睡觉!”于是大伙儿开始起哄,“那好啊,顺便跟我们把早餐买回来。”

有些队员开始恍惚,童知微就说他走着走着在一刹那就失去了记忆,睁开眼时特别地虚幻。而有些队员则特别地清醒,原来想的会走的特别地困,但没想到一点都不困。

樊朝曦有些体力不支了,夹在队伍中间,有时候会落到队伍后面,这个姑娘已经非常不容易,从昨日早6:45出发,一直走在队伍最前面,迈开大步,面对9个男队友,毫不示弱!赢得队友的尊重,董峰说,“朝曦今天真的很伟大,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而童知微则说,他本来想会陪着樊朝曦花三天时间走完全程的,但没想到“她今天跑得比谁都快!”

大伙儿提议,让樊朝曦走在第一位,以她的速度为准,在行军中,董峰有意无意的就会往后撤,以保证樊朝曦第一行军位置。老夏则在为队内的两个志愿者鼓劲,小揩和小军,一个17岁,一个16岁,加油!顶住!

老夏、董峰,这两个队中的老大哥,这两个“毫无睡意、走得很兴奋”的老大哥确实是老大哥,一直在鼓励着自己的队友们。

【09早上好,二朗滩】

3:31,听到第一声鸡叫!

3:49,已能看到山下的二朗滩镇,盘着山路向下,左一个弯右一个弯,大伙儿知道,一定有小道可以直接抵达二朗滩镇,但漆漆黑夜,不知道在哪儿。

5:00,队伍抵达二朗滩,列队,队长布和说,我们总共走了86。7公里,当布和还想说点什么时,姜涛打断他的话,说,我们还是鼓掌吧!

胜利!大伙儿已经期待很久!

【10尾声】

22小时15分钟,不间断行走86。7公里,10个队员

日夜兼程,

从一个省走到另外一个省,

从一个县城走到另外一个县城,

没有掉队,

没有争吵,

甚至连怨言也没有。

只有帮助和鼓励,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

也许,《我的长征》才刚开始,

或者,《我的长征》随时在准备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