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宗威西藏传统建筑文化讲座现场实录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1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从吐蕃王朝算起,到最后一个王朝结束,西藏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比较大的王朝,五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第一个是吐蕃王朝,之后是萨迦、帕竹以及甘丹王朝。为什么说是四大王朝,五个历史发展时期呢?因为在吐蕃王朝之后和萨迦王朝之前,中间有一个很长的分裂时期,大概有四百年的时间。

藏汉人民都是一家人,有基本的历史线索。在吐蕃王朝时期,大唐的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70年后,唐朝的金城公主又嫁给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当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是和亲和盟:和亲是两个公主已经嫁到了西藏;和盟是双方签过很多和约、盟约,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被刻在了石碑上,石碑至今还矗立在拉萨大昭寺的门前。碑文上写得很清楚,"社稷如一,亲如一家"。到了萨迦王朝时期,西藏第一次正式地列入了祖国的版图,元朝中央政府在此设置了行政区,而且聘请了西藏的高僧、萨迦派精神领袖八思巴担任西藏行政区的首长,八思巴还成为忽必烈的老师。历史再往下发展,萨迦王朝之后是帕竹王朝,之后就是甘丹王朝,甘丹王朝是西藏最后一个王朝,是在五代喇嘛手里,在清朝政府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甘丹王朝在清朝中央政府支持下,在西藏实现了和平统一。清朝政府也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除了派军队以外,还多次派驻藏大臣。派驻西藏的驻藏大臣一共有84位,大家到西藏去旅游,一定不要忘了去八角街看看当年清朝驻藏大臣的衙门府。此外,清朝政府在西藏设立了噶夏政府制度等等,而且多次帮助甘丹政府平息了外族的入侵以及内部的叛乱。

到西藏去旅游看什么?主要有四个看点。第一个看点就是高原的自然风光,西藏的高原风光在国内以及世界其它的地方都是看不到的。青藏高原也有很多其它的称谓:青藏高原、雪域高原,世界屋脊,世界第三级等等。这些称谓说明了作为高原的自然景观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西藏在高海拔的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云贵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却是4200米。到了拉萨,海拔达到了3700米,而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的高度在4080米,非常高。第二,西藏又是一个苍茫的原始地区,这种苍茫的原始给了我很深的感觉,有时走到阿里,或者走到拉萨一些稍远的地方,都有一种置身外星球的感觉,很震撼。和我们所看到的月球照片、土星的照片一样,都有裸露的岩石,起伏的山脉,基本上没有人的痕迹。在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开半天车,甚至一整天,都看不到马路,看不到房子,也看不到电线干和任何人的痕迹。当然,西藏高原和外星球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奔腾的河流,静谧的草原,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还有湖泊湿地,以及神圣的雪山和冰川。

用什么词汇形容曾经走到过西藏?我觉得只有一个词汇,就是"震撼"。为什么说是"震撼"?因为当你来到西藏,置身于洁白色的群山之中时,这种情感就非常强烈,西藏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数都数不过来。当你站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可以感受到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绵绵1600米的雄壮;当你来到雅鲁藏布江,可以看到从南迦巴瓦峰山顶到江面,落差5000米的震撼,从山上走到江面,须走10天的时间。其中全部是原始森林,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动物,虎、狼、狮、豹等等,当年诺亚方舟载来的生命在那里都有,所以你置身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时候,那感觉一定是震撼。

我在拉萨的时候周末喜欢到拉萨河的上游去,远远地你会非常惊奇地发现,一条非常宽阔的河流,河水停滞了,不流了--但是当你走到河边以后,你蹲下来,仔细观察河水才恍然大悟:实际上河水的流速是非常快的,流量也非常大。你在远处看到它是停滞的,是因为这个水太清了,是纯粹的水,没有任何的参照物,能够让你识别到它在流,给你的感觉还是两个字"震撼"。

看几幅照片,从自然环境欣赏一下:这张照片远处的山脉就是南迦巴瓦峰,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就在这个照片下面,片子拍的时候是5月份,但是山上仍然很多雪;这是6月21号拍摄的照片,山上很多雪;这张照片是很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的草甸、草原,高原的公路,这个公路很宽,横着并排可以开十几辆汽车;这是高原的湿地,中间能够看到野生的动物;这是雅鲁藏布江,离拉萨贡嘎机场不远,很漂亮;这是羊湖,这个水面海拔4700米;这是去阿里的路上。它的聚落是一个什么规模的聚落呢?是一个村,一个镇,是一个城市?没错,是一个城市,是扎达县的县城。十几张照片大家看起来,有一个印象,西藏的植被是非常脆弱的,基本上可以讲没有树,好的地方长草,能长草就不错了。很多人旅游到西藏去,提倡到西藏的林芝地区,林芝地区树很多,是接近云南那部分。但是我总劝他们,你们如果到西藏旅游,要看真正的高原风光,不要到林芝去,你要看所谓的江南风光,何必跑到西藏去看呢,你到广西,到贵州,有的是江南风光。真正的高原风光就是这样的。

刚才讲到西藏看什么,一个是西藏的高原风光,第二个看西藏的藏传佛教,最早从唐朝的时候传入西藏,从印度、尼泊尔、大唐西安,几个方向传进西藏,佛教传入西藏之后,主要和当地的宗教本教相结合。以后经历了本国之争,经历了前宫期和后宫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发展到后期,逐步形成了五个大的教派,一个叫噶达,一个叫噶举,一个叫萨加、宁玛和格鲁,格鲁派在藏教里是最大的系。刚才讲西藏最后的王朝甘丹王朝,是格鲁派建立起来的。大家到西藏去旅游,看西传佛教,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寺院,最高峰有3400多座,到今天仍然有1700多处寺院。

看藏传佛教有什么东西?对藏传佛教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宗教在西藏的历史上,它的历史地位我的评价是"成也宗教,败也宗教。"宗教在西藏的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包括历代的封建王朝也提出兴黄教以安蒙藏的国策,所以宗教对于稳定西藏的形势,促进西藏的发展,有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宗教发展到一个极端的时候,宗教走到极端的时候,就成了当地经济社会进步的沉重的桎梏。这样讲的原因是宗教思想严重束缚着人们发展的愿望,藏传佛教提出六道轮回,不要求人们追求物质的生产和财富的积累,要求人们追求所谓的人的人格的升华和净化,当大家都不去追求物质生产的时候,这个社会怎么进步呢?一个地区的生产的源动力没有了,如果一个地区失去了发展生产的原动动力,这个地区怎么能够比较好地发展呢,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藏传佛教的基本教育严重束缚了生产的发展。当时有两不准,第一不准娶妻生子,第二不准参加劳动。在清朝康熙年间对西藏的人口曾经做过一次统计,当时西藏人口不足一百万,但是在寺院里里做喇嘛的僧人就有36万,36万意味着当地人口的40%都走到了寺院,这个地区社会人口当中除了老人、孩子还有多少人口?大家都进了寺院,不准娶妻生子,不准参加劳动,别说经济发展,就说人口的发展,都出现困难。在吐蕃时期,西藏的人口曾经达到过360万,但是到了解放初期的时候,西藏人口就是100万左右,所以有一个叫"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的说法。

第三,宗教成本过高,严重地束缚着经济的发展。这么多的寺院,这么多的僧人,需要大量的物质消耗,要吃,要穿,要用,要进行大量的法事活动,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又没有社会的生产和供给,另外一方面又需要大量的物质消耗。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最后只能把这个社会破坏。解放之前嘎迦政府的财政支出10%是用于行政支出,20%是用于西藏地区武装的支出,70%是用于佛教。我们在西藏浏览寺院的时候,接触当地信教群众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个对宗教地位的客观认识。

这张照片屋子里面屋子外面都是喇嘛,都是僧人,西藏还有一个称谓叫"雪域佛国",就像刚才讲到的,人口当中接近40%的人都进了寺院。当然是这种情况,到处都是僧人,全部都是僧人。

主持人:刚才那张照片是在哪个寺院拍的?徐宗威:这是壁画上取下来的照片。主持人:这个壁画在什么寺院?徐宗威:这个是在大昭寺。信教群众非常虔诚,这是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人仍然很多,电视上看很多人磕长头,磕几百公里,磕上千公里磕到拉萨,磕谁去了?网友: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像。徐宗威:非常正确。为什么磕大昭寺里面的这尊释迦牟尼佛呢?传说大昭寺里供的这尊释迦牟尼佛,是在释迦牟尼活着的时候,是在生前亲自开光的三尊自己的等身佛之一,全世界只有三尊他自己的等身佛,经过他自己开光,但是到现在世界上仅存的只有这一尊,另外两尊找不到了。所以在佛教徒眼里,这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你看电视上磕长头,几十公里,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磕到拉萨就是磕大昭寺里这樽释迦牟尼佛。大家到大昭寺旅游的时候,大昭寺的宝贝非常多,第一就是这尊佛,大家一定要去敬个礼,对佛祖表示尊敬。第二,大昭寺里的壁画是非常漂亮的,也可以讲是价值连城。

西藏在松赞干布之前是没有文字的,松赞干布之后才有文字,即使有了文字,文字的使用和传播也没有像我们内地这样发展和使用这样普及。他靠什么来记录历史呢?记录人物,记录事件,就是靠壁画,所以每座寺院的墙壁上都会有内容非常丰富,色彩非常艳丽的壁画。大昭寺里的壁画如果大家仔细看,一天两天看不完的,如果你们到布达拉宫里看壁画,如果认真去看,我觉得一、两星期也是看不完的。太丰富了,太美妙了。

到西藏旅游看什么,第三个看点就是西藏的传统建筑。西藏的传统建筑和传统建筑文化是我们中华建筑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长期努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艰苦劳作的实践的结晶。到西藏旅游看西藏的传统建筑怎么看?怎么欣赏西藏的传统建筑?我们到西藏以后,在看西藏的传统建筑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谜团,很多神秘的地方,第一个神秘的地方就是西藏的历史上的宫殿都建在了西藏的高山之巅。

这里有一个问题,西藏的自然环境,自然的气侯环境,非常恶劣。在那么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为什么还要把宫殿建在高山之巅。有同学说是为了防御,不排除防御功能,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防御,那完全可以在两个山口之间做一些攻势,也可以解决防御问题。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把宫殿建在高山之巅。这个答案很简单,没错,就是为了升天,为了回到天界,怎么升天,怎么回到天界,就要靠彩虹,就要看天体、山体,山体就是天梯,站在天梯上面就便于抓住彩虹,来返回天界。所以在西藏很多历史书籍里都有这样的记载,西藏第一藏王叫聂赤赞普,后面七个藏王加在一起是天赤七王,天赤七王的坟墓在西藏没有,因为他们都顺利地返回了天界。即使在今天,我们到西藏旅游的时候,仍然可以在很多山顶上面看到过去建筑的废墟,可以在很多山上面仍然看到画上去的天梯的图腾。

这个建筑叫鲁布拉卡,是西藏第一个宫殿。山顶上面有过去很多过去宫殿的废墟。网友:在山顶上,水的问题是怎么解决,水从下面往上扛吗?徐宗威:扛上去的。这也是高山之巅。这个地方能看到这是天梯的图腾。这个照片是在神山的山口拍下来的,这个山口看到这里放着很多木棍,实际上不是木棍,是独木梯的缩影,为什么把独木梯放在这里?期盼乞求升天的道路。这是普兰王国过去宫殿的废墟,也是在山巅上,大家可以看到周围的山很高,但是仍然建在最高的地方。这是古国的故城也是在高山之巅。古代的吐蕃人人和藏王死了以后,要回到天界的,彩虹是登天的光神,山体是抓住彩虹的天梯,为了便于返回天界,人们把宫殿建筑在高山之巅。

大家到西藏旅游到拉萨都会参观大昭寺,大昭寺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佛堂,而不是第一个寺院,第一个佛堂建在了拉萨的一个湖的上面。第一个佛堂为什么要建在湖上面?网友:是女魔的心脏。徐宗威:非常正确。这个女魔是怎么回事呢?在吐蕃时期,文成公主嫁到了西藏,嫁给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把他的都城从山南地区的泽冈迁到拉萨,开始在拉萨的河谷大兴土木,这个时候文成公主已经嫁到吐蕃,松赞干布请文成公主对吐蕃的大地做了一次卜算,卜算的结果,文成公主提出来,吐蕃大地是仰卧的罗刹女魔,西藏为什么有那么多自然灾害,洪水、雪崩、瘟疫、战争等等,原因就是有罗刹女魔在作怪。文成公主提出来要在罗刹女魔的左右肢12个关节点建立寺院,来镇压魔力,保证吐蕃一方的平安。事实上女魔说提出来之后,这些寺院都建起来了。在女魔说的关节点上都建起了寺院,并且在以后的岁月当中,在女魔的身上一共建了108个寺院。大昭寺刚好就在女魔的心脏部位,心脏部位原来就是一个湖,叫沃堂错,这个壁画就说当时建寺的场面,这是非常客观真实的。

吐蕃人为了消除魔患,择定在其四肢12个关节点修建寺院,以镇压地煞,保佑吐蕃一方平安。文成公主提出的女魔说对拉萨地区开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对西藏城镇的布局发挥历史的作用。

我们去西藏旅游,看传统建筑的时候,还会发现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就是在很多藏族群众的家里,大家都会看到藏族群众会给他的家里面的柱子系上一个洁白的哈达,为什么要系哈达,原因就是中心说。古代的佛教认为,世界由四大洲八小洲组成的,在四大洲八小洲的中间有一个世界的中心,佛教讲在西藏的冈仁波齐就是世界的中心。沿着这个中心,世界分成三界,向上就是神灵生活的天界,沿着这个中心向下,就是黑暗的地界,上界跟下界之间的中界就是人和牲畜生活的中界。

世界的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在西藏的很多建筑不管是寺院、宫殿、民居、庄园,这些建筑都可以看成世界的缩影,比如说一顶帐篷,中间要立一个柱子,柱子上面帐篷中间开一个洞,这根柱子就是世界的中心,这个帐篷就是世界的缩影,沿着帐篷当中的这根柱子向上就是光明的天界,向下就是黑暗的地界,人的身体也被理解为世界的缩影,顺着这根脊椎向上就是光明的天界,向下就是黑暗的地界。所以藏族群众为什么给柱子献哈达,因为在他眼里,这根柱子就象征着世界的中心。

到西藏去旅游,一定要看看西藏的第一个寺院,这个寺院在西藏的山南地区,叫桑叶寺,桑叶寺的建造就是按照中心说的思想建筑起来的。中间的大殿就象征着世界的中心,在桑叶寺里还建有象征四大洲和八小洲的建筑,还建有带有日月、星辰这样的建筑。

这是曼陀罗的壁画,大家到西藏去旅游,很多寺院都可以看到曼陀罗的壁画,曼陀罗是僧人修行的一种方法,曼陀罗反映了基本的思想就是佛教的中心说。曼陀罗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世界的中心四大洲和八小洲。

去西藏旅游,看西藏的城镇布局,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西藏的传统建筑很多平面布置都被布置成一个"回"字形,光拉萨古城八角街也被布置成一个"回"字形。为什么?就是因为金刚说。在印度佛教发展当中,最高的形式就是金刚说,之前有小镇佛教,大镇佛教,以后发展到金刚说。佛教的依归是非常复杂的,佛教的思想更是十分复杂的。可以说佛教有着极端复杂的宗教思想和千变万化的宗教仪轨。因为它是唯心主义的。我眼前的桌子在唯物方看来就是一个桌子,在唯心主义者看来可能不是桌子,可能是箱子,是个板子,是个棍子。有很多的说法。但是宗教,藏传佛教不管有多少复杂的宗教思想,有一个东西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宗教确立了很多神的形象,包括佛陀,在这里金刚可以理解为佛陀,众神的意思,对佛陀,对众神顶礼膜拜,这是基本的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宫殿的就变成回字,便于僧人抄送转经,发展起来就是转寺转山转湖转塔等等,转来转去,在八角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围绕着大昭寺来转寺,最后就转成了八角街。

这是在布达拉宫墙壁上的壁画,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僧人在转大昭寺的情景。转大昭寺的转经六献有三条转经路线,八角街也叫八廓,还有更小的一圈叫南廓,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转经,转成了八角街。这是刚才看到的西藏第一个寺院桑叶寺主殿的一层平面,在一层平面里,大家能看出有很多回字形的布置,吾子大殿有三层,每层都有回字形布置,就是便于僧人抄送转经。

藏传佛教认为对佛徒的顶礼膜拜,是信徒修行的基本教律,转经朝圣是实现这一教律的基本依归,而为实现这一教律和依归的需要,形成了西藏特有的建筑平面和城市布局。

大家到西藏去旅游,会看到传统民居,传统民居会给我们基本的印象,就是传统民居形式和风格十分地古朴和粗犷,而且这种古朴和粗犷有的时候令现代人难以理解的。所有的现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来世说的影响。刚才讲了藏传佛教宣传的六道轮回、只求来世,不要求人们追求物质的生产和财富的积累,要求人们追求的是所谓的人格的净化和升华,大家知道释迦牟尼是确有其人的,是印度一个小城邦的王子,释迦牟尼长大成人之后,在小城邦里转了一圈,看到生是一种痛苦,死是一种痛苦,病是一种痛苦,老也是一种痛苦,所以释迦牟尼提出四谛,苦谛,疾谛,灭谛,道谛,苦都有什么苦?哪些是苦。疾谛,这些苦是从哪里来的,原因是什么。灭谛,消灭这些苦的方法是什么,道谛就是消灭这些苦的途径是什么,提出四谛。他看到在这个小城邦里只有修行的人才是最轻松的,最没有压力的,没有痛苦的。所以他倡导人们去修行,去信佛,在宗教来世说的影响下,西藏很多地区修行的方法念经是修行,吃苦也是修行,而且吃苦越多,就意味着你修行越深刻。在这样思想左右下来,很多信教群众的住房特别是传统建筑的住房修建得非常简陋,简陋到只要能够住人,只要能遮风避雨就可以了,不再去讲究它的耐久性,(看照片),这是典型的民居,看到它非常古朴和粗犷。这个小房子就更小了,能够住就可以了。这个房子如果没有一个轮胎放在这里,大家可能看不到是一个房子。很多传统民居非常古朴粗壮和来世说有着直接的关系。

藏族佛教认为人是有来世的,今世修行越深刻,来世越光明,而今世吃得苦越多,修行才能越深刻。房屋不过是今世栖息之地,能够遮风避雨就可以了。

刚才讲到欣赏旅游的传统建筑,我们可以从这些神奇的地方去看西藏传统建筑,去欣赏西藏的传统建筑,西藏的传统建筑当中的神奇,用天梯说、女魔说、中心说、金刚说、来世说做了一些解释。这五个说是西藏古代的重要的建筑思想,这些建筑思想可以讲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但是把这些古代的建筑思想仍然反映出古代先人对生活和世界的某些良好祝愿和愿望。所以到今天,仍然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值得我们去借鉴,去研究。

网友:刚才那几张照片不具有普遍性或者代表性,西藏的建筑和民居并不是都是这样的。大部分的建筑占50%以上的建筑都还是不错的建筑,特别是在城镇,村比较密集的地方。徐宗威:刚才只是从来世说角度选了一些照片,如果大家喜欢看民居,可以给大家看几张照片。网友:古朴粗犷可以,但是简陋甚至没有人去住,这个不太贴切。网友:住在宫殿里的人,如果有来世说的话,不怕下辈子下地狱吗?徐宗威:您提得非常好,因为宗教有相当的愚弄群众的色彩,宫殿为什么修得那么豪华,寺院为什么修得那么豪华,充分暴露了宗教愚弄群众。

主持人:您说还有其他西藏建筑照片,能够给我们看一下吗?

徐宗威:可以。从西藏传统建筑欣赏角度可以再介绍一下内容,西藏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是非常丰富的。从建筑形式欣赏,它给我们旅游者的美感,基本的美感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我的书籍叫《西藏传统建筑导则方法》这个建筑很有意思,西藏传统建筑有众多的形式,比如有依山建筑,临川建筑,从建筑高度讲,有一层的平民的房子,也有多层的楼房,有平面的房子,也有坡面房子,从平面形式,也有方形的,圆形的,不规则多边形等等。但是西藏传统建筑立基本建筑单元就是小方格,小的建筑就是几个小的方格放在一起,大的建筑就是多个小方格组合在一起。这个照片你仔细去看,都是由矩形建筑方格组成的。这是历史上西藏可以建九层的楼房。这是从平面看,形式非常丰富。

这里有几张宫殿的照片,这是松赞干布殿,当时这个建筑也是九侧,松赞干布曾经修政两年在这里,在这里学习。文成公主在这里住过。这是楚布寺。这是班禅的行宫。琉璃桥,原来下面是有水的,现在已经没有水了,成了一个旱桥。

下面是一组民居的照片,反映了西藏七个地区不同的风格,每个地区只了一张。这是拉萨地区的,旁边是牦牛;山南地区的照片;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昌都地区;檐口做得很漂亮;阿里地区,窗洞开得很小,阿里地区,黑色的是冬季帐篷,白色的是夏季帐篷。这是为了说明夏季帐篷、冬季帐篷,选了一个镜头,他们会游动,这边草场吃完以后,就搬走了,帐篷也会搬走的。

主持人:这个帐篷黑色帐篷和白色帐篷他们都用,为什么还会区分冬季帐篷和非冬季帐篷呢?

夏季主要是用白色帐篷,冬季用这个。

现在是夏季为什么放冬季帐篷?

这是偶然放在一起。

主持人:刚才您列举了很多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跟当地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会建成那样,我能理解林芝可能比较湿润有那样的屋顶,其他地区的建筑为什么是那样的?

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差异,和当地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都有关系。比如像刚才我们看到的阿里地区的房子,窗洞开得非常小,因为太干燥了。刚才看到林芝的建筑,因为这个地区的木材比较丰富,建筑用材基本上用木头。

到了昌都地区,木料比较多,因为这个地区解决木材比阿里地区要容易得,主要根据当地的建材情况,文化习俗和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变化差异非常大,细部的变化就更多。

建筑也是我们旅游的时候很抢眼的西藏内容,西藏的传统墙面很丰富,有边角墙的做法,门窗的做法,廊厅的做法,这里重点讲一下西藏的窗,第一看西藏的窗是一个黑色的T型窗套,在西藏它是一个什么东西的符号或者说它代表了什么东西?有人知道吗?网友:是牦牛吗?徐宗威:对了,就是西藏高原黑牦牛的牦牛脸,你看大的就像大牦牛,小窗户像小牦牛,这是西藏高原黑牦牛的脸。窗套涂成黑色,主要是驱邪避害的作用,有语意在里面。西藏传统建筑的窗第二个特点窗洞的做法,窗洞开得非常随意,有大有小,我们在城市里会看到窗洞都是一样大,你看两个窗虽然挨得很近,但是一个很大一个很小。在一段墙面上,大家可能看出来这个窗洞有大有小,开得非常随意。这个随意后面有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做储藏的地方,做通道的地方窗洞一般比较小,窗洞越大的地方一定是住人的地方。最大的窗洞地方一定是家里面最重要的主人住的地方。

网友:像这样的建筑是传统建筑,大概有多少年的历史?徐宗威:像这个建筑至少有一千年了。网友:新的再建出来的同样地区还延续着这种感觉走还是完全不一样的?徐宗威:我们希望它能沿着这个感觉走。主持人:这个建筑有一千年了,随着朝代的变迁,建筑形式也应该有一些变化,至少在内地是这样的,在西藏是这样吗?五百年之后的房子和这个风格是一样吗?还是有历史阶段可以看出来在这里?徐宗威:应该说基本保留原来的风格,没有太大的变化。从窗的欣赏角度第三个看点就是窗的排列非常不规则,有一种不规则美,不像我们的窗一排排一列列,它的窗户开法非常随意,不规则。这是一段墙的窗,有大有小,排列也不规则,非常随意。

从建筑结构分享,西藏传统建筑当中建筑结构有两个东西值得我们欣赏,特别到西藏去旅游,一个就是主网结构,还有墙的做法,西藏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木材从外面运进去非常困难,基本上都是把木材锯得很短,两米左右,最短有1.4米、1.6米的长度,这么短的木材运到拉萨,运到西藏以后,怎么才能够做起一个比较大的建筑,有需要在两个梁头之间下面做一个斗拱,斗拱下面是一个柱子,然后连续做起来,形成柱网结构,形成比较大的建筑空间。

这是一个外廊的柱网结构,这是内部的柱网结构,这是哲蚌寺的大殿,有148根柱子。这里有一个比例尺大家可以看出来,都和短,也就是两米左右。

再有就是墙的做法,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墙长做收分,双分角度特别大,上面宽下面窄,一直收上去。第二个做法就是墙体加厚,在西藏历史上不可能有钢筋水泥,要把房子造得很高怎么办呢?只好把房子造得很厚。这段墙有三米厚,我在西藏看到最厚的墙有五米厚。第三个看点就是做边玛墙,用当地的草晒干,扎成捆,做到墙上。边玛墙有很多好处,第一个可以减轻墙体的重量,第二个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上面也是一吨边玛墙,草做的墙。从装饰角度做一欣赏。传统建筑的装饰给我们的美感就是溜光异彩,采用的基本装饰手法用木刻、铜塑、泥塑、石刻,还有大量的绘画。

从装饰来讲有三个集中的看点,一个是屋面上,屋面上有很多宗教的装饰物,像宝瓶、祥林很多宗教的装饰物。再一点西藏传统建筑当中柱梁,主要是柱头,西藏传统艺术有很多是柱的艺术,柱头在装饰方面做得很精细,主要是木刻,刻上花卉,刻上花鸟,刻上宗教的文字,用彩绘画上去。从装饰角度去看看壁画,任何一个寺院都有非常丰富的精美的壁画。这个大门的木刻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石刻,他们也叫玛尼石,这是经纶图象,也是用做装饰。这是石板刻的。这是一个浮狮,这是大门上的扶手。从色彩角度对传统建筑的欣赏,西藏传统建筑的色彩应用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到西藏看了以后,都会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西藏那么一个荒凉,自然景观比较单调的地区,但是它的建筑色彩非常地丰富。绿色简洁明快,语意非常深刻,西藏传统建筑使用的色彩主要是黑色、白色、黄色、红色,白色主要的语意就是吉祥安定,黄色主要是脱俗、繁荣,红色主要是杀戮、权力,黑色主要是驱邪避害。

宫殿、民居、庄园的外墙,一般都是白色,寺院的外墙一般是黄色,一进寺院就意味着已经脱俗了。寺院的外墙涂成黄色还有语意着希望宗教事业能够兴旺发达,所以用黄色。红色主要用在寺院里的护法神殿。这是民居的色彩应用。根据我们对颜色的理解,布达拉宫从颜色上来看应该分成两部分,一个部分叫白宫,一个部分叫红宫,白宫属于行政部分,宫殿部分,红色的部分就是宗教部分,寺院部分。

简要小结一下,西藏传统建筑风格我们去看的时候,概括成24个字,叫草做墙,墙收分;松格门,梯形窗;柱网架,画壁画,佛装饰,大色块。24个字不一定概括很全面,但是主要特点,形式风格应该说已经讲出来了。从欣赏角度,刚才从形式的角度,给我们的美感是形式多样,富于变化,从建筑立面欣赏个性鲜明,不拘一格,从结构来讲,给我们感觉坚固稳定,厚重如山,从装饰角度去欣赏,给我们的美感应该是溜光异彩非常好。从色彩角度,刚才我们也做了欣赏,给我们的美感是语意深刻,简洁明快。从工艺角度欣赏,刚才没有讲,给我们的美感应该是传统手工,古朴粗犷。从宗教氛围角度欣赏,给我们的美感应该是宗教灵魂,神秘气份。从文化交流角度,给我们的美感是文化交融,豁达开放。

西藏传统建筑讲了半天,它的基本的内容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归纳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思想部分,就是我们说的建筑思想、设计理念等等,第二个部分是制度部分,比如劳动制度。第三个部分是物态部分,现在的传统遗存非常丰富,宫殿也好,寺院也好,传统民居也好,还有大量的遗存存在。

网友:塔尔寺觉得寺院没有什么规则,建筑结构,基本上是一个殿一个殿,没有什么规律排列着,为什么不像汉族的佛教四四方方的。

徐宗威:你说的正好是它的规律,它的规律是随意性。网友:刚才讲的回字形还有八角形。徐宗威:那是建筑平面图,在一个寺院里不像我们那么讲究对称,它是非常随意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