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的车队
夕阳西下库赛湖营地
结冰的卓乃湖
联通通讯车内的设施
白雪覆盖下的可可西里
早上的大米粥是出发以来吃得最舒服的一餐饭,因为前天晚上匆忙扎营,没有饭吃,昨天一天都在忙碌着救援车辆,来不及细细品味饭菜的味道,只有今天早上,由于已经安排好了计划,所以早饭大家都吃得比较从容,热乎乎的大米粥加上榨菜和腐乳,让所有的队员都觉得回味无穷。
昨天感觉不舒服的几位央视记者在大家的劝说下留在营地休息,丁林教授带着一个科考小分队去往北面30多公里的地方考察昆仑断裂带。李建国教授带着另一个科考小分队去往南面30多公里的地方考察动物。我和高老师、保护区森林干警以及几位志愿者组成另外一个小分队赶往100公里以外的卓乃湖探路。
几个小分队于九点同时出发了,我们的分队行进距离最远,任务也最艰巨,不但要探明前往下一个营地的道路,还要选择驻扎的地点。早晨的可可西里旷野地面还没有开化,我们探路小分队的三辆越野车一路行进都比较顺利,但中途有好几道沟坎令我们很担心,因为我们有8辆大车要随队前进,地面状况将直接影响这些大车的行进。
整个探路过程是在几位保护区森林干警的指引下进行的,他们每年都要巡山十余次,对可可西里地区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其中一位干警很自信地对我们说,他在可可西里开车从来不用GPS,因为GPS就在他脑子里。我们行进的路段都很颠簸,沿途时不时会看到几头野牦牛在远处的山岗上徘徊,偶尔也会有一两头野驴在远处奔跑。
车子从滩地开到雪地,我第一次看到可可西里的雪景,白云低低的压在山头,与山顶的雪连成一片,一直延伸到旷野里的雪地,地上一个个黑点是鼠兔的洞穴。我们一直行驶了5个小时,终于到达了下一个目标营地—卓乃湖,卓乃湖是藏羚羊的产羔地,每年7月份,成群的雌性藏羚羊都会来到这里生产。据动物专家苏建平教授介绍,藏羚羊之所以选择到这里生产,是由于基因的记忆效应,很久以前卓乃湖附近水草丰美,为藏羚羊的祖先提供了绝好的栖息繁衍条件,随着环境的变化,此地的水草已经退化很多了,但藏羚羊还会像祖先一样,保持着来此地产羔的习性,生生不息。
我们看到的卓乃湖已经被一层薄薄的冰覆盖,周围的草地也都满是积雪,我惊喜地发现,在我脚印的周围有很多细小的脚印,森林干警介绍这是一种栖息在湖边的高原鸟。我们在湖边匆匆吃了些路粮就往营地返了,由于地势凹凸不平,往返需要8个小时左右,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就已经意识到,那8辆大车(2辆通讯车、2辆油罐车、4辆大卡车)无法通过这样的路面,所以我们不得不启动预备方案--即8辆大车留在库赛湖营地,其余的小车和人员在明天赶往卓乃湖,进行为期6天左右的考察,然后再继续前往太阳湖,考察3天左右,最后退回到库赛湖,与8辆大车会合,一起沿着公路绕到格拉丹冬继续考察。
晚上6点左右,三个小分队陆续回到营地,丁林教授和苏建平教授分别表示他们今天的考察结果很可观,丁教授发现了一块可以证实地质年代的石头,据他说这块石头“价值连城”,苏教授观察到了很多动物,包括鸟、鼠兔、牦牛等。
晚饭是面条,连汤带面吃得大家头顶直冒热气,晚间的气温已经降到零下10度左右,能吃上热气腾腾的汤面自然很爽,吃完了饭大家又讨论了一下明天的计划和未来10天的安排。联通的通讯车还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通讯车的几位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大家在外出归来能及时上网、传节目,也都一直工作到深夜。能有这样一支精干的团队为大家服务,科考队员也都交口称赞。
外面下起了雪,可可西里的雪是颗粒状的,就像碎了的塑料泡沫,回想起白天探路时看到的雪地,不禁令我诗兴大发:天地一笼统,鼠洞黑窟窿,黄牛身上白,白牛身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