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谁能看见凤凰的寂寞,十一湘行散记(一)[组图]

一桌子的调料

凤凰饮料

用一张美女照来做第2篇的结尾
三 十月初四
亲爱的:
原来记忆真的是有限的,其实敲下十月初四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知道十月初四已经离我远去了。我只知道十月初四是我们在湘西的最后一天,快要离开的时候,抬头望着天空,竟然是灰蒙蒙的一片,太多的不舍。
寂寞着,又繁华着,爱着,又失望着,微笑着,又哭泣着。这就是我记忆碎片里的凤凰,幸亏我手里还有一个相机,可以让我慢慢的回忆起某个人,某方景,某个哭泣或者微笑的理由,隐约的忆起山上的一片红,还有那些风中飘散着的漂泊者的魂……
但是我还是要最后和你讲一个故事,关于一个苗寨的小女孩,一个会唱山歌的女孩。
环山而建的老洞苗寨,很少有平直的路,均是石阶,还可以看到猪悠闲的逛大街,硕大的身子把路完全的堵死。我们看了猪全都吓得躲在一边,那猪便发出“哄哄”的身影大摇大摆的走过,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我看到这个小姑娘,就是在偶遇一头猪逛大街开始的。
猪撤退的时候,她毫不张扬地印入我的眼帘,我看到她静静的斜倚在墙上,长得十分可爱,但是眼神竟然有几分颓废的意味,我们给她零食吃,她就开始唱山歌,一嗓子的嘹亮。我们就继续塞给她东西吃,她继续唱。不知道听谁说,她的母亲忍受不了苗寨的清苦,留下自己的女儿就这样跑了,父亲也在外谋生,她只有一个相伴的年迈的祖母。她祖母说,这孩子都是自己学的,没有人教她,听了几遍就会了。
再听她唱响山歌的时候,不知怎的,就心酸起来。这种心酸的感觉是后来去希望小学慰问的时候都不曾有的;是走进被资助的孩子的家,看到残破的四壁和古旧的灶台都不曾有的。
苗寨里有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年轻人在外谋生,去了就不回来了,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翘首以盼,这一盼就是永远。
我们带给他们铅笔、橡皮、文具,却带不走他们眼神中就此定格的忧郁。
这唱着山歌的小姑娘,成为我心底疼痛的伤疤,让我回来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不想再回忆湘西。
你还会再来吗?我反复的问自己,这让我想起了《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都不回来。山山水水,生生世世。


老洞苗寨的老人,他们脸上的纹路映衬着背后青石板的纹路,浑然一体

老洞的娱兴节目选三个帅哥上去,穿苗服,灌米酒,学跳舞

这米酒把他们都喝晕了

被献花了,春风得意

老洞苗寨入口处拍的老人

苗族妇女喜欢背个小背篓,顺便把孩子放进去
我们去的那天,恰逢恰逢五天一次的苗民赶场的日子,当地人叫赶边边场。
(插播名词解释:边边场——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
一路上,我们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苗民们,有的牵着牛、羊、猪,有的挑着沉沉的担子,人潮一般地涌向集市。他们将各自的物品展现在简陋的市场里,尤其是苗族妇女的服饰占尽风光,她们多半穿的是自己织机织成的深蓝色的土布衣衫,在袖口裤脚上点缀着多彩美丽的花边刺绣。但是你已经看不到年轻的姑娘做这样的打扮了,除非在特定隆重的节日里。
不过,当地年轻人找对象的传统还在使用。在这一天里,小伙子看中了哪个姑娘就跟在她后面踩脚跟,姑娘也同意就扯扯衣角,不同意大可一脚飞过去。
不知道我们队伍里的姑娘有没有人在幻想着被人踩住脚跟。

四月八,苗歌台

热闹的集市银器



干货

民族服饰
德夯 :追赶的美丽
到了德夯苗寨,我们被告知,流沙瀑布限时放水,四点-五点,所以我们追赶瀑布小分队,一路狂奔,用跑山的速度,只为了欣赏流沙瀑布的美景。幸好,被我们赶上了,行进的山路,很美;瀑布,也很美。

瀑布下的水潭

流水似白沙,因而得名:流沙

水帘洞

枯水期,限时放水
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心旷神怡,虽然苗寨门口是要收费的,但是里面依旧保存着原生态的感觉,一路上可以遇到猪啊,牛啊,溪涧里还有人在赶鸭子,我不由得回头和一个gg交流,来这里背包扎营太妙了,他马上回道:我也刚想这么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