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复旦、交大联合登山队2006年雀儿山攀登报告(下)[组图]
攀登概况
2006年7月15日到21日,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登山队一共7人攀登了四川与西藏交界处,四川德格县境内的雀儿山(顶峰海拔6168M),其中3名队员于7月20日中午12:00左右克服大雾的天气登顶。
本次登山采用阿尔卑斯式登山,以下是对于本次攀登活动的一些经验总结。
山峰介绍
雀儿山(藏语称卓拉山,Chola Mountain)横卧四川西部沙鲁里山系北部。主峰海拔6168米,地处东经99.1°,北纬31.8°,座落在雀儿山南段,德格县境内。雀儿山主峰有西北、东北两条山脊。在西北山脊上,距主峰3公里处是雀儿山II峰,海拔6119米。雀儿山主峰山体高大,地形复杂,冰川发育完整,冰裂密布,攀登技术难度大。山峰北坡和东南坡谷中躺卧着两条大型冰川,冰川第三舌部直伸到海拔4500米。山脚下的新路海(藏语玉隆拉错)具有得天独厚的动植物资源,所以在199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认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登山大本营一般在4000米的森林末端,相对主峰有近2100米的高差,这是攀登雀儿山的难点之一,也是雀儿山独到之处。从大本营到顶峰通常需要建两到三个营地。1988年9月24、25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和日本神户大学联合登山队的10人分两批沿北坡首次登顶。随后的15年中,曾有两支外国登山队登顶雀儿山,然而并没有中国登山队沿传统路线成功登顶,大多攀登至5500米位置。四川刃脊登山队在2003年再次沿传统路线登顶,给后来的队伍留下了丰富的路线资料,随后每年大约有数十支队伍攀登雀儿山。2006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清华大学登山队攀登雀儿山并成功登顶。
气候特点
雀儿山地处四川西北部,属青藏高原气候类型,气候寒冷,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空气干燥。年平均降水量611毫米,多集中于6、7、8三个月。年平均气温6。5摄氏度,年极端最低气温-20。7摄氏度,最高气温31。2摄氏度。年平均无霜期仅73天,日照时数2051小时。严冬冬4月份探路时,4300m干海子向上处仍为冰雪覆盖。
本次攀登正赶上好天气周期,攀登的7天无论山上山下均为晴天。但是之前2周清华大学攀登均为阴雨天气。
雀儿山全貌
路线相关海拔表:
![](/images/load.gif)
攀登路线等高线图:
![](/images/load.gif)
雀儿山攀登路线图(路线:复旦、交大联合登山队)
进山路线
成都采购物资,从成都坐车至康定,康定坐车至甘孜,甘孜再坐车到马尼干戈,马尼干戈有路牌到“玉隆拉错风景区”,进入公路后大约15分钟就能看到新路海保护区(玉隆拉错)的大门,在此处下车。
保护区--新路海--本营,4小时,3900m-4250m。
地形描述:灌木、沼泽、10-20度的小坡。
危险与难点:涉水时注意切莫太深,过河时小心冰冷的水流。
传统大本营在位于海拔4000m的新路海畔。由于我们采用了阿尔卑斯式登山,为了保证能有更好的状态将C1建立尽量高,我们将本营BC定在海拔4250m的干海子滩处。从保护区到干海子可以沿新路海东西两侧的路走,西侧的山路比较窄树比较密,我们选择了更为好走的新路海的东面。夏季因为冰川融化速度快的缘故,水位比较高,原本湖边的路已经被淹没,我们只有稍稍向上一些走山梁,不过更多的时候则是沿湖边淌水前进。走到新路海尽头时,要右转淌水经过一片很大的沼泽区,不过好在这里并不会陷人。向前走到一大片灌木与乱石区时,将要向新路海说再见了,马上就要进入海拔上升区。此时,左边是一条从干海子流下的冰川河,几乎沿着河一直向上走就行。在翻过一个较大的石头山后,你就会发现眼前的一个湖--对了,那就是干海子,不远处的瀑布从山上轰鸣而下。
![](/images/load.gif)
沿着湖边前进(摄影:陆宜)
![](/images/load.gif)
过新路海旁的沼泽地(摄影:陆宜)
![](/images/load.gif)
淌过冰川河(摄影:严冬冬)
干海子旁有一块宽约十多米米,长约百多米的比较平的林地,都可选作建立大本营。不过注意夜间河水会上涨,最好保持好与干海子的距离。干净的水源可以找从旁边灌木流出的小溪。干海子处没有手机信号,但是对岸4293m的小山头上,信号比较好的手机能够搜索到1-3格信号发短消息。涉干海子时小心冰冷的水流,并且在下午和晚上水位高时勿涉水。
大本营--ABC换鞋处,3个小时,4250m-4950m。
地形描述:前一小段为大石块、灌木丛,然后为30度左右的碎石坡与草坡混合地区,逐渐全部变为碎石坡。
危险与难点:灌木丛内容易迷路,海拔4600m有3处攀岩才能通过,碎石坡容易崴脚,整段路都容易落石。
从大本营到换鞋处大约要走3个小时。从干海子出发,钻进瀑布右下方的灌木丛,随后走到了碎石坡与草坡的混合地区。大块碎石逐渐变成了小块的碎石,路比较难走,保持瀑布总是在自己的左方。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可以到达4600m处,此时大瀑布已经在我们的左下方,左边是一条湍急的冰川河,右边是一条大约40度,一人宽的峡谷。在这里有3处大约5米高的石壁需要攀岩过,2006年清华大学登山队在这3处攀岩点都绑好了路绳。
过了攀岩点后继续草坡与碎石坡的混合路段,笔直向上走到全部为大石块时可以看到左手方的横切路线,此时海拔大约为4900m。向左横切山体,在又一次见到冰川河后,沿着冰川河向上看就能看到灰色的雀儿山北冰川舌的末端--这里就是我们的ABC换鞋处了。
继续走到4950m的ABC,冰川就在你的身边,远处山头上的雪也历历在目,换上你的冰抓,我们要开始真正的冰雪行走。
ABC处手机信号非常好,可以打电话与收发短信。
![](/images/load.gif)
需要攀岩的地方(摄影:于洋)
![](/images/load.gif)
红色为进山和部分攀登路线(摄影:陆宜)
ABC换鞋处--一号营地C1,1个半小时,4950m-5150m。
地形描述:夏季为大冰原,坡度大约为5到15度,布满裂缝。
危险与难点:整个C1大冰原布满冰裂缝。
在攀登上两段大约每段十几米,坡度为60度左右的冰坡后,我们就来到了传说中的C1大冰原,30个足球场的说法并不夸张,茫茫冰原缓缓延伸到远方,二峰多蒲俄扎(6119M)也停在天边。此时左前方为5290m的山头,主峰被这个山头所档并不能看见。沿冰川向上,逐渐向5290m山头靠近,尽量将C1建立在比较高的海拔以便于第二天的攀登。夏季雀儿山晚上的温度并不低,我们所在的这几天晚上最低温度大约在-5度左右,也可能是天气比较好的缘故。
C1处没有手机信号。
![](/images/load.gif)
攀上冰舌的末端(摄影:于洋)
![](/images/load.gif)
行走在C1大冰原上,布满冰裂缝。(摄影:陆宜)
![](/images/load.gif)
令人恐怖的大裂缝(摄影:于洋)
![](/images/load.gif)
跨越冰裂缝(摄影:于洋)
![](/images/load.gif)
红色为行走路线ABC-C1(摄影:陆宜)
![](/images/load.gif)
在C1平台上扎营(摄影:陆宜)
一号营地C1--二号营地C2,7个小时,5150m-5550m。
地形描述:冰川逐渐转变为雪地,其中有一大段为乱冰区。
危险与难点:乱冰区的冰裂缝、几段垂直冰壁的攀登。
从C1向左望,5290m的山头连着一个角度约为60-70度、垂直高度近百米的大冰壁,直接攀登对体力要求太高且不安全;而走88年中日联合登山队传统路线绕靠西边的大雪坡路线又太长,我们选择了从两者之间的亮冰区攀登。前半段仍旧为冰坡路线,坡度不断变大,最后走入了乱冰区,布满冰裂缝,有些垂直冰壁也必须靠攀冰过,行进速度比较缓慢。注意在夏季仍旧有许多暗裂缝的存在,务必做好结组与保护工作。修路后将会大大降低后续队员前进的难度。当翻过这些乱冰区后我们就来到了传统C2大雪原,5290m的山头已经在我们左下方了。
![](/images/load.gif)
海拔5200-5300m处的乱冰区(摄影:陆宜)
![](/images/load.gif)
严冬冬先锋攀,其他队员等候。(摄影:张宇明)
![](/images/load.gif)
打上保护跨越裂缝(摄影:张宇明)
传统C2雪原海拔在5350m,坡度在5-10度左右,此时我们前方为一个东西走向的山脊,向山脊方向前进,海拔不断提升,注意路上会不是出现冰裂缝走这段雪原路时仍旧不可小视。由于我们计划从C2直接冲顶,所以将C2尽量向高海拔推,最后来到了5550m的海拔。此时地形已经变成大约为30度的雪坡,不用费很大的劲就能整出一块合适扎帐的平地。多蒲俄扎在右方耸立,但是已经没有在C1时那么高大。
C2的手机信号大约为4格,能够比较顺利的发送短信和打电话。
![](/images/load.gif)
红色为行走路线C1-C2(摄影:陆宜)
![](/images/load.gif)
前行的队伍(摄影:张宇明)
![](/images/load.gif)
我们的C2营地(摄影:张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