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特斯TM朝觐古格寻梦 朝觐心灵的天堂[组图]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11-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如果说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么阿里就是世界屋脊的“屋脊”。这是一片人们向往的心灵净土、这是一个连空气都弥散着宗教气息的圣洁之地。它的神山圣湖、灵幻传说、远古文明,还有那神秘的王国--古格,对全世界喜爱户外运动的探险者都充满难以抗拒的魅力。为了实现共同的阿里探险梦想,2007年5月“体验无止境”--戈尔特斯™朝觐古格文明之旅正式启程。我们历时一个月,穿越万里高原,在艰辛与快乐中体验了别样的雪域风情。

4月30日,戈尔特斯™朝觐古格文明之旅车队正式从成都出发。在清晨的阳光中,车队进行了简短的出发仪式,著名环保活动家杨欣也特意赶来送行。仪式上,朝觐古格文明之旅全体队员共同义买了50本绿色江河志愿者写的《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一书,所有购书款将全部用于长江源区的环境保护,表达了朝觐古格文明之旅全体队员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对于这一义举,杨欣深表感谢。杨欣是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的发起人,长期致力于长江源区的环境保护,并在可可西里创建了索南达杰自然环境保护站。

经过一天的旅途,车队于傍晚到达四川省阿坝州卓克基镇,在卓克基土司官寨民居中住下。这里是队员多吉巴桑的老家,他从小就在土司官寨中学习画唐卡,在这里受到众多藏人的赞赏。多吉巴桑的作品在唐卡画界享有盛誉,他已经成为卓克基人的骄傲,这次将与画家曾维佳在对古格进行实地考察后继续古格题材绘画的创作。卓克基还是藏族著名作家阿来的故乡,阿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尘埃落定》便是以卓克基土司家族历史为背景创作的,随后的同名电视剧也在这里拍摄。

土司官寨的建筑布局紧凑,从唐代至今没有大的变化,极好地保持了当地嘉绒藏族的传统文化。多吉巴桑的家人对所有队员的热情款待,让大家感受了藏族人的热情淳朴。在这里,队员们第一次吃到了来自海拔4000米高山的各种野菜,并且了解了藏族不同支系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为进一步深入藏区作足准备。

我们沿317国道继续向西藏进发。途径甘孜州炉霍县朱倭区,曾维佳和巴桑专程带大家去考察了典古村小学的筹备情况。典古村附近约有80户人家,由于距离公立小学路途遥远,并且上学的路沿河且陡峭,之前发生过学生在上学途中掉进河里溺水的情况,于是学生大多数已经辍学在家。附近觉日寺管家向巴喇嘛了解到这一情况,便希望能在典古村就地建立一所小学,解决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

典古村是炉霍县最穷的村子,当地乡民没有能力修建一所学校,学校开学后的运转经费更是难以为继,向巴喇嘛的积蓄也非常有限,为此他四处奔走呼吁,希望能筹得一些善款,让学校能尽快盖起来。朝觐古格文明之旅的队员了解这一情况后,纷纷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向巴喇嘛,使孩子们尽早走入学校。曾维嘉与巴桑已经通过朋友帮忙筹得一些款项,目前建学校还差4万多元。向巴喇嘛的表妹无偿提供了自家的一块土地用于修建学校,他的妹夫也提出无偿做藏语老师。为了表示自己的心意,队员们也当场为学校捐了款。

再次上路,我们向康巴文化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乡德格县一路驶去。德格县是个林木葱郁、草肥水美的地方,尤其让人驻足和难以忘却的是德格的建筑,原木的外墙,涂饰以纯正的藏红颜色,门窗还有精美的彩绘。在金沙江潺潺的水声中置步于德格县城更庆镇,仿若徜徉在童话世界中。

德格最有名的就是德格巴宫,它是现存的中国藏区最古老的印经院,这里成为我们考察的一个重点。走进巴宫,可以看到经院是一座三层中有天井的藏式阁楼,一边楼梯直通印经阁,一边通达一佛堂。沿着又窄又陡的木楼梯走上二层,墨味伴着酥油茶的味道便扑面而来。昏暗的光线下,可以看到一排排靠墙且高的木柜,里面整齐地码放着一块块木制的经版。

走进印经大厅,只见虔诚的印刷工人们,在快速的往经版上刷墨、放纸、印刷。穿过三楼我们直上经院的平顶,上边晾晒着好多黑色的经版,场景很象一幅艺术作品,我忽然生出股冲动想要融入这些作品中,于是站在其间拍了很多照片。结束参观后我们就加入到转经的队伍里,当我们随着这只虔诚的队伍默默转完一圈后,心灵仿佛也经历了一次涤荡。

5月的阳光已经开始烧烤裸露的皮肤了,从成都出发经过7天的奔波,我们顺利的抵达了阳光之城--拉萨,队员们克服了初期的高原反应,开始期盼着早日踏上真正的“朝觐古格文明之旅”。 但是,不利的消息接连传来,先是有消息说,我们此次活动的必经之路,阿里的措勤地区普降大雪,可能断路,接着有确切消息说,那里发生了六级以上的地震。队员们的电话也开始密集了,大部分都是慰问和传递消息的,家人们都在挂念着队员,挂念着大家的行程和安全。经过全体队员多次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提前出发,尽量为路上留更多的时间,以应付可能的困难。

到达拉萨的当天下午,领队王晓刚就匆匆赶到武警边防总队,为所有的队员们办理“边境通行证”。没过半小时他又回来了,用他的话讲很久没有排队好象回到了大学时代在食堂打饭,前面黑压压的全是人排到天亮都轮不到,只有第二天起早去了。队员巴桑突然想起他的一个同学在旅行社或许可以帮忙,马上打电话还真管用那边满口答应说没问题,但是要等到明天,今天已经下班了。

第二天一大早,巴桑就把大家的身份证和照片收走了去找他的同学,下午4点多他兴高采烈地回来,可是他刚刚将“边境通行证”和身份证分给大家,领队王晓刚就看出了问题,“边境通行证”上只列了一个地点“阿里”漏掉了“珠峰大本营--定日”只能明天再去了。

巴桑又一次把大家的身份证收走,这次却不用照片。大家都一头雾水不知什么时候需要照片,什么时候又不用,以前办过“边境通行证”的队员都有印象是要照片的。这次巴桑将大家的身份证直接交给了他的朋友,他要和队员们一起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等到下午,他的朋友风尘仆仆地将办好的证件送来时,大家都傻眼了。地点是没问题,可笑的是将队员红杏和曾维佳的性别都改了,“她们”变成了“他们”。但是已经过了下午5点,想再改也来不及了。第二天就要出发,没办法听天由命吧碰到问题再说。

在拉萨我们也举办了一个出发仪式。下午6点,全部车辆和人员集中在布达拉宫的西侧,大家精神饱满,热血沸腾,都为能够参加这次意义非凡的活动而兴奋不已。当车队缓缓驶过布达拉宫广场时,阴霾的天际突然现出耀眼的阳光,将整个布达拉宫照亮,这似乎预示着这次活动将会圆满成功。

我们从拉萨出发后,行进了470公里后到达安多县城,那里海拔4600米,大部分队员都出现了高原反应,在头疼中度过了一夜。我们走的是拉萨到阿里的大北线,属于臧北羌塘草原。从安多出发后,原计划当天到达尼玛县,计划行程570公里。但是,由于行走在西北无人区,没有路标也没有地方问路,所以我们走的非常慢。

我们带了5张地图,可是5张地图5个版本,路线标示各不相同,根本不能用来指路。最后我们只能依靠GPS定位,摸索着前进。可是在这个地方,GPS也不好使,由于没有路,我们只能知道大概的位置,具体怎么走还是不清楚。

这一段路面情况非常复杂,行进中我们的一辆车陷入淤泥,好在另一部车用绞盘很快就把它拖了出来,在一片荒凉的风景中我们继续行走。不幸的是在走到一个叫那求的地方,我们又陷车了。当另一辆车返回救援时,也陷入表面干燥下边全是稀泥的湿地。当时已经是下午5点,海拔有4600米,如果天黑前走不出去,情况就非常危险。

大家齐心协力想办法,反复几次牵引拖拉,都没能成功。好在这时经验丰富的红杏灵机一动,提议把BLACK YAK的防潮垫铺在车轮下的稀泥中,利用它良好的防水性、弹性和韧性帮助我们的车轮驶出淤泥。这一招果然管用,晚上九点我们终于摆脱了险境。

但走出不久,车队又在黑暗中迷了路,险些走进河床中。四周漆黑一片,连天上的星星都看不到。我们作了最坏的打算,好在车上的食品应该还够支持三天。这时我们忽然发现几百米外隐隐约约有亮光,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里居然有户人家。队员巴桑会说藏语,虽然藏区语音的差异很大,但连比带划的那户人家最终还是接纳了我们。休息后,我们两个人挤在一张单人床上,还有几个人睡在地上,总算不用在车里受罪。抢险时大家体力消耗都很大,头一挨枕头人就像散了架,没过多久就鼾声一片了。

从那求的那个人家出来,我们继续行进在羌塘草原上。我们的目标是尼玛,本来应该是前一天的行程,结果整整耽误了一天。出来后不知觉间又走偏了地图上的路,我们看见双湖特别行政区多玛乡的指示牌时,发现离地图上标示的大北线偏北了约两三公里。几份地图上的线路标志都不一样,还是向当地人询问可靠些。

沿途路过不少美丽的湖泊,像著名的色林措、达则措等等,每个湖泊各自变幻着颜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感叹青藏高原才是中国真正的水乡。过措折乡时已经是下午7点(之所以称为下午,是因为这里和内地有2小时左右的时差,晚上9点半天才黑),这时下起了大雪。因为想帮助一辆坏掉的本地农用车,我们落在了刚认识的“海南越野E族”的3辆越野车后面。我们用车载电台跟他们联系,大家互相提醒着前方的路况。沿着新压的车辙印最终我们还是开到了尼玛县城。

我们在尼玛没有多呆,第二天一早就上路了。从尼玛出来依然四处都是“路”,所谓的路也只是前面车辆的车辙而已。进入羌塘自然保护区后不久,头车和后面的队伍走到了不同的山头上,有时车载电台的信号几乎弱到没有,大家不断地对坐标,互相寻找了两个小时,终于又会合在一起。

下午雪更大了,车辙印时隐时现,几乎消失,我们不断问路,却感觉在不断迷路。牧民几乎隔十几公里才有一家,从GPS上看,我们偏离了地图约2公里,在往西北方向去。好在没过多久天空出现了短暂的晴朗。可还没等我们开心多久,就突然遇到了泥石流爆发。这里的泥是那种砖红色,它像蛇一样,贴着地皮从高处迅速的向我们涌动过来。我们的车队加大马力“逃跑”,从后车窗我看到这股巨大的泥石流,仿佛要追上来吞噬我们一般,这一刻真的非常惊险。我们赶紧往高处前进,希望能从山上翻过去找到改则的路。

在阿索乡境内,上了一个陡坡后,路完全消失了,牧民依然说这里有路,雪已经很大了,雪深超过1米,山顶风力已经达到7-8级。我们的车竟然摸索着开到了山顶,在山脊上几乎被风刮得侧翻。山顶海拔高度已经过了5000米,气候十分寒冷,好在身上穿着羽绒服,外罩戈尔特斯™冲锋衣,才使队员不致失温。

天色渐暗,风雪越来越大,只能折返。住进一户牧民家。这户人家也算是当地的大户,有19万亩草场,2000多只羊,200多只牦牛,因为今年的雪太大,羊死了很多只。饿了一天的队员,在这户牧民家煮了米饭,就着自带的干粮草草吃了饭,准备第二天再作打算,如果风雪依然这么大,大北线的路线恐怕就要放弃。

好在第二天早上,有牧民肯骑摩托带我们去阿索乡政府,听说那里可以加油。到了阿索乡以后,尽管不能加油,但我们还可以跟牧民的摩托去洞措乡,从洞措到改则相对岔路少,也比较顺畅,这天没有风雪,虽然又陷了两次车,但总算完成了大北线的路程,到达改则县。

从改则县到狮泉河是一条灰尘滚滚的“搓板”路,但对于在风雪中折腾了几天的队员来说,这已经是一条“高速公路”。一队人马浑身是土,戈尔特斯™鞋子也在多次推车时的淤泥中沾满了藏北高原的泥巴,但是鞋内依然干爽,没有一个人的袜子湿了。

到了狮泉河,队员老杨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被直接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为轻度肺水肿,在加大用药剂量,情况基本稳定后需要及时转移到低海拔地区,就是说,余下的路程,他可能不能和我们一起走了。而我们的一辆车也颠断了钢板,需要修理,所以我们决定在狮泉河休整一天。

经过一天的休整,我们向此次朝觐之旅的目的地古格王朝故城扎达县进发,开始本次活动的核心考察。到达古格遗址时正是傍晚,夕阳余辉照在古格遗址上,象泉河上的风穿行于土林中,气势恢弘的场景令队员们对近在咫尺的古格文明生出更多的敬畏和向往。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在当地的管理员普布的带领下去参观古格王朝遗址。从扎达到古格只要一个多小时,神秘巍峨的古格遗址就在眼前了,刚到古格,太阳就微微升起,阳光普照古城、远处的土林,绿树映衬的河谷,构成了一副绝美的图画,美得让人心醉,美得让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

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筑在一座数百米高、地势险峻的黄土坡上。窑洞、佛塔、碉楼、庙宇、王宫有序布局,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直逼长空,气势恢弘壮观。据普布介绍,古格王朝等级分明,这从建筑的规划上就体现无疑,山脚是平民居所,山腰是寺庙,山顶则是王宫。王宫总是高高在上,这一方面是为了防御,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站在山顶往下俯瞰,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感觉油然而生。

古格壁画是古格艺术的精品,虽然他们已经沉睡了几个世纪,如今却依然光彩照人。这些壁画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当时古格人的生产、生活场面,内容十分丰富。透过这些绚丽斑斓的图画,人们不难窥视到昔日古格王朝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文化风情,从中去追寻古格兴盛与消亡的历史。

尽管巴桑和曾维佳之前已经深入接触过古格壁画资料,并一直在从事古格风格的绘画,但当他们亲眼见到壁画实物时,仍然不禁发出惊叹之声,为之深深感动。巴桑在古格宫、寺一体的建筑群各个大殿的壁画里,看到了一部辉煌的古格王朝的历史。巴桑和曾维佳认真研习了这些绝美壁画的绘画技法、颜料、工艺及历史。曾维佳在这些壁画中看到了一种她一直在寻找的青兰色,这种矿物颜色来自于印度,绘在古格壁画的墙上,至今仍明媚鲜艳,而这种颜料现今在印度也难以找到。看见这种青兰色的实物效果,曾维佳决定再艰难也要想办法找到这种颜料,将古格神韵再现于当世。

在整个古格壁画中,巴桑对城中最高处的坛城殿评价最高,壁画中明王明妃浓烈的色彩、严谨的人体比例,怒像神武咆哮的神情、如火焰般腾起的头发、放射状的多条手臂……比一般的壁画、唐卡中的造像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感染着巴桑,令他升起旺盛的创作欲望。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又考察了与古格壁画同属一个文化体系的托林寺壁画、东嘎与皮央洞窟壁画。托林寺红殿门廊十六金刚舞女壁画,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西藏绘画中品位最高、画技最绝的作品。而曾维佳的大量作品也是以十六金刚舞女的原型创作,她和巴桑在这里花了最多时间来感受,她认为这组原作妩媚含于恬淡,美丽含于素雅,线描的松活、圆润、流畅已达妙造自然之化境。

围绕在札达县城四周的土林,也异常壮美,堪称一绝。那水平岩层地貌,经洪水冲刷,形成了奇异的沟壑,陡峭挺拔,雄伟多姿。其中又以毛刺沟的土林最为壮观,严整的山体,酷似一座座土城古堡,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浩大壮阔,屹立在狮泉河岸上的托林寺与土林溶为一体,在日落余晖的照耀下,分外妖娆妩媚,土林变成了一座座金山,猩红如碳。

用心体会了古格艺术的精妙之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扎达县小学,向学生和老师赠送爱心墨镜和环保书籍。还沉浸在古格艺术感动中的巴桑即兴为五年级学生上了一堂美术课,将自己对古格艺术的理解融入在课堂中,告诉学生们不仅要学会一些基本绘画技法,更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珍惜发扬。

完成此次朝觐之旅,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片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土地。但是此次活动实现自我梦想、探索藏域文明的精神理念却没有停息。通过此次古格考察,朝觐之旅的队员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巴桑和曾维佳表示会在年内举办一场大型的古格文明采风绘画展,以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西藏艺术,关注西藏文明。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