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震后大熊猫栖息地2010年完成设施重建,10余只大熊猫年底进驻马家沟开始野化训练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卧龙的重建工作已进入实质阶段,比地震中受损的旧址扩容了10倍,而且设计了5平方公里的大熊猫野放实验区。昨日,记者从2009年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上获悉,四川省震后大熊猫栖息地的修复工作目前进展顺利,预计到2010年大熊猫栖息地的工程设施将全面完成,但投入使用还需一定时间。
而大熊猫野放计划即将进入实施阶段,10余只大熊猫有望年底进入马家沟适应当地环境,开始漫长的野化学习课程。
栖息地重建后恢复10.70万公顷
“重建完成时,四川省将至少恢复大熊猫栖息地10.70万公顷。”据四川省林业厅高级工程师杨旭煜介绍,届时,全省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将较震前增加2.3%,野生大熊猫数量将稳定在震前水平。但由于植被的生长还需要一定时间,所以还不能立即投入使用。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前,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已达177万公顷,成为1206只野生大熊猫的乐园。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57391公顷大熊猫栖息地、1914公顷大熊猫潜在栖息地遭到了损毁。四川省震区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机构共申请了16.82亿元人民币的修复项目资金,现已批复15.57亿元。
大熊猫种群集中生活存在风险
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主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说,现在全球圈
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294只,但必须开展野化培训。在本次年会上,大熊猫专家们指出,种群安全已成为影响大熊猫种群生存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例,目前该基地大熊猫种群数已达87只,如此庞大的大熊猫种群生活在一起并不是件好事,“因为目前还不能完全预防和控制大熊猫的传染疾病。”张志和表示,正在规划的大熊猫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和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等机构,就是有意识地实现风险分散。
“新卧龙”设计5平方公里野放区
“如果不是因为地震,我们去年就要启动6只大熊猫的放归培训,现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卧龙的重建工作已进入实质阶段,比地震中受损的旧址扩容了10倍,选址时就着重考虑到了野放的需要,而且设计了5平方公里的野放实验区,让它们在最接近野外的环境中学会生存。”张志和说。
什么样的大熊猫有可能放归野外?张和民介绍,目前主要选择5岁左右的大熊猫,经过两年的野放培训,恰好进入繁殖年龄,再将它们放归大自然,壮大野生种群。将来培训的年龄还将提前到两岁半。
野放中心马家沟建设正式启动
目前,“新卧龙”中心还在重建过程中,但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设的位于都江堰的大熊猫野放中心建设已正式启动。昨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费立松透露,大熊猫繁殖野放研究中心总体目标是在三年内建成,选址在都江堰玉堂镇马家沟。
据了解,马家沟位于都江堰市城区以西2公里,海拔700至1100米。选址在此是因为它紧邻虹口,野放中心的建立能同时构建起大熊猫回归自然保护区的过渡缓冲带,“也就是圈养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做邻居。”建成后,野放中心还能成为大熊猫救护中心和灾后大熊猫安置基地。
野化训练10余只大熊猫年底启动
野放中心究竟将怎样“野放”圈养大熊猫?据费立松解释,对圈养大熊猫的野放,专家们设计为3步骤,分别为适应期、半野化期和全野化期,也就是说,圈养大熊猫有3个年级的“课”要上。
每一次升级,大熊猫都得花上5年的时间。费立松说,这3步骤必须一步步走,期间不容“跳级”,因为每适应一个阶段大熊猫需要5-10年的时间。据悉,“1年级”的适应区规划地为130亩,半野化区规划为500-600亩,全野化后,每只大熊猫得有5-10平方公里的领地,因此全野化区将达1000亩。目前专家们初步计划10余只大熊猫年底先期入驻马家沟适应当地环境,大熊猫们则要开始漫长的野化学习课程啦!
□大熊猫野放之路
2006年4月28日,经过近3年的野化训练,全球首个野外放归的圈养大熊猫“祥祥”戴着全球卫星定位项圈,从野化圈里被放到它的自然栖息地“五一棚”臭水沟区域的山林,但它不幸死亡。
2009年4月29日,一只因生病而下山求助的大熊猫“泸欣”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生活了一个多月后,前往雅安石棉县栗子坪保护区,成为继“祥祥”后第二只放归的大熊猫。但它并非圈养大熊猫,因此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计划暂时没有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