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徒步十三陵读明史9:裕陵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12-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从茂陵出来,继续沿着昌赤路向东南方向走,不久就可以看到裕陵的明楼了,裕陵因为近二百年都没有修葺过而显得特别“出众”。注意看后面的山,上面有一道道像是梯田一样的棱,不知道是山体自然的褶皱,还是人工种植林木开挖出来的。

明朝灭亡后,为了安抚对满清政府不满的汉族士大夫阶层,清乾隆年间曾对明十三陵进行过全面修葺。不过,大多数陵寝建筑在修葺后规模都有所减小,于是以修葺作掩护,实则拆大改小、偷梁换柱,即拆下珍贵的金丝楠木和其他上好的材料为己用的说法不胫而走。上世纪90年代,维修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的陵寝的时候,发现了非常明显的殿堂木件改制和拼接痕迹,部分材料后面还标注有明朝宫殿及构件部位名称,证明了清朝曾拆除明朝宫殿建造陵寝的事实。金丝楠木生长非常缓慢,而明朝的宫殿、陵寝的大量使用已经几乎消耗殆尽;加上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采伐运输都非常困难,而清顺治帝去世得很突然,因此盗用明朝宫殿的木材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清乾隆帝盗用明十三陵的材料建自己的陵寝的传闻,在时间上却不成立,因为清乾隆帝的陵寝早在修葺明十三陵之前数十年就已经建好了,因此明十三陵修葺后“多余”出来的材料用在何处,目前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记载。

从乾隆年间的那次全面修缮至今,裕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没有再修葺过的一座,估计等在它西面的茂陵修完,也就该轮到它了。所以这次算是赶了末班车,看到了这座最具历史沧桑感的陵寝,连周围的环境仿佛都特别萧瑟。

螭首龟趺碑虽然围着铁栅栏,但是并不没有像其他陵那样安装防盗装置。

神道石桥周围有厚厚的一层荒草,现在秋天这些野草还枯萎了,要在夏天茂盛的时候,可能把桥都要淹没了,那时估计落脚都难。

裕陵位于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帝朱祁镇(庙号英宗,年号正统1436~1449年、天顺1457~1464年)和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英宗是宣德帝长子,即位时年仅9岁,此时太皇太后(即洪熙帝皇后、英宗的祖母)张氏仍健在,张氏是明朝诸后妃中最为精明能干的一位,她倚重仁、宣两朝忠实正派的旧臣,对宦官的约束也非常严格,因此朝廷政局大体稳重。但是,随着太皇太后和老臣们的相继老去,英宗宠信的太监王振渐渐控制了朝政大权,对内党同伐异,大耍淫威;对外与瓦剌贵族进行走私交易。

这个时期,瓦剌统一蒙古,虽然名义上还是臣服于明朝,实际已经成为明朝北方的严重边患。王振不但不布置加强北方边防,反而接受瓦剌贿赂,对瓦剌每年来朝贡的回赐不加以限制地增加,以致于瓦剌的胃口逐年增大,后来连王振自己都无法忍受了。于是在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大举出兵攻明。王振为了能在青史留下美名,怂恿英宗亲征,年轻气盛的英宗也认为亲征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于是不顾大臣的极力劝阻,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军队仓促出征。途中,大臣们一再劝英宗返驾回京,王振就是不听。等知道了前方战败的惨状,才仓皇班师回京。紧要关头,王振还在一忽儿考虑衣锦还乡,一忽儿又担心大军踏坏庄稼留下骂名,致使明军多次徒劳往返,贻误了宝贵的撤退时间,最终被瓦剌大军追上,在土木堡被团团围住。数十万明军和50名文武大臣全部被歼,英宗被瓦剌军俘虏,王振也被愤怒的英宗护卫锤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一片恐慌,甚至有大臣主张效仿宋朝南迁。紧急关头,被后世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的一代忠臣于谦挺身而出,大声疾呼:“社稷为重,君为轻”,力主英宗之弟朱祁钰(庙号代宗,年号景泰,1450~1457年)登基。于谦还主持布置北京的城防,调兵遣将,抢运粮草,军民同仇敌忾击退了瓦剌对北京城的数次进攻,史称“北京保卫战”。其中诱敌进入德胜门外关厢,炮轰消灭一万多名瓦剌骑兵,为北京保卫战中的决定性胜利。然而正是此役也成了于谦最终在天顺朝丧命的最主要原因——彼时英宗就被挟持在瓦剌大军里,无情的炮火同样可能要了英宗的命。

瓦剌想靠英宗要挟明朝的阴谋破灭了,于是只得释放没有了利用价值的英宗。但是已经坐稳了帝位的景泰帝,名义上尊英宗为太上皇,实际是将其幽禁在南宫,并且派锦衣卫严加看管,有时甚至连食物都有克扣,以至于要靠英宗的皇后做女红,请人带到宫外变卖来贴补家用。另外景泰帝还废掉了英宗的太子,改立自己的亲生子为太子,后来即使这位太子去世,景泰帝已无子嗣,还是不肯复立原来的太子。

英宗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时机终于来了——趁着景泰帝重病之机,在一群妄图日后能飞黄腾达的佞臣和太监地里应外合下,英宗复辟,改年号天顺,这就是著名的“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英宗复辟后,不承认景泰帝的帝位,捣毁他建在十三陵陵区内的陵寝地面建筑。不久,景泰帝忧愤而终,也有一说是被英宗派人害死,死后以亲王的规制葬在远离十三陵的西山,并被赐恶谥为“戾”。同时忠贞的于谦被以谋逆罪诛杀,而王振却得以用香木刻像招魂入葬。现在祿米仓胡同的王振家庙“智化寺”,以有“中国古音乐活化石”美誉的“智化寺京音乐”著称。好在英宗之子成化帝虽然曾被景泰帝废了太子的地位,但还是为他的叔叔和于谦平了反,算是对他们临危受命、击退外敌,最终得以迎回英宗的功绩的部分肯定。另外英宗还在现在的西四北五条东口,建了一座座南朝北的小庙供奉也先,感谢在北方的也先的活命之恩,因此那里以前还有个奇特的地名叫“当街庙”。

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英宗,虽然有太监专政、土木堡之变、诛杀于谦等人生污点,但是在天顺朝能勤于理政,任用贤能、清除奸佞,政治尚算清明,尤其是遗诏废除了明代自太祖以来的宫妃殉葬制度,这是连号称“仁宣之治”的洪熙、宣德两朝都没能做到的事情,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从裕陵出来,再回到昌赤路,路对面是裕陵村。从地图上看,穿过村子沿裕陵路往南大约2公里就能折回我们第一个看的定陵,也就是说我们在定陵前如果不是往南走,而是往北走2公里就能到裕陵了,所以现在我们已经沿着十三陵景区的西路绕了一圈了。裕陵村里有一棵大槐树,是当年拍摄《闪闪的红星》的外景地,不过我们后面还有赶路到十三陵书库看日落,不能重蹈上一周“蚂蚁兵团”夸父逐日的覆辙,来不及进村到树下去效仿东子妈的英勇就义之状了。

受携程5张图片所限,完整版请看我的博http://blog.sina.com.cn/shenyuxiaozhizuo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