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龙台山庄观赏台湾鲁冰花。(杨婀娜/摄)
“让游客在乡村游中吃好、住好、玩好……”200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海西乡村游”将培育50个旅游乡镇和100个旅游村,并将完善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
如今,3年时间即将过去,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福州,乡村游发展现状如何?近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五大类的乡村旅游特色。业内人士认为,福州发展海峡两岸一体化的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体系潜力巨大,将迎来全面起飞的战略机遇。
现状:乡村游是个“聚宝盆”
乡村游是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为对象,集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目前,乡村游已成为福州旅游的“聚宝盆”。
近日,记者在永泰千江月休闲农场、闽清丰达生态农业大观园以及闽侯白沙湾、龙台山生态园、棋盘寨等乡村游代表景点看到,不少市民纷纷趁着周末时间,携家带口前来体验农家生活,或垂钓,或采摘,或嬉戏。“双休日高峰期时,一天游客可达近千人。”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周末到乡村放松心情,感受田园生活,榕城乡村游十分红火。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仅闽侯9家乡村游景点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10月4日~6日每天都接待游客逾万人次。
福建省乡村休闲发展协会是全国最早以乡村休闲为主题成立的乡村游协会。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国华研究员指出,近年来,福州乡村游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类型模式多样、覆盖领域广、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明显等特点,“在开展乡村游的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其他地区2~3倍”。
据介绍,目前我市已成立了80多个农家乐景区示范点,还建成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首批省级“森林人家”试点6个、省级“水乡渔村”2个,初步形成了田园风光型、观赏采摘型、景区依托型、休闲娱乐型、风情村寨型等五大类特色乡村旅游。
问题:百村一面 千户同形
尽管我市乡村游成绩显著,但在发展规划、规模和质量、品牌建设、特色产品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记者在走访中也注意到,我市乡村游景点雷同现象较严重,产品结构大都是观光型和采摘型。“景点大都‘百村一面、千户同形’,造成游客误以为乡村游就是看山水、采果品、吃农家菜等简单的形式。”全国优秀导游郑宪如是说。
在林国华看来,目前福州乡村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总体发展规划;二是企业经营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餐饮排污以及交通、住宿、娱乐、餐饮卫生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四是产品单一,与第二、三产业结合不紧,缺乏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福州乡村游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初始阶段。”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卫认为,乡村游景点经营规模小、分散,缺乏综合性的乡村游品牌;经营管理不规范,标准化水平低,整合包装的力度和市场培育力度不够。
前景:乡村游有望大发展
随着福州内外交通动脉的陆续贯通,尤其是今年9月温福高铁客运的开通,福州乡村游有望迎来大发展。
长期在一线从事导游工作的郑宪向记者表示,随着交通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永泰、闽侯、福清等地的乡村游越来越受市民的青睐,“动车开通后,来自温州、厦门等地的游客与日俱增”。
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陈秋华教授实地走访过我市众多乡镇。他告诉记者,福州乡村旅游资源的种类丰富,几乎所有的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分布有乡村旅游资源,从以畲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海洋为依托的“渔文化”旅游资源,到现代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各种瓜果蔬菜的种植基地,再到多种特色的地方饮食,这些依托于乡村而衍生出的多种旅游资源有机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综合性的极具优势的旅游吸引物。
林国华认为,福州发展休闲游的市场非常广阔,不但拥有丰富的山、海、水、岛、温泉等农业及旅游资源,而且是闻名海内外的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特别是福州还具有直接衔接台湾休闲农业产业转移的条件和特殊政策等优势,应当在构建海峡生态经济旅游圈中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福州乡村游大有可为,尤其是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支持海西建设,明确要求我省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海峡旅游”主题,省会中心城市福州的乡村游将迎来全面起飞的战略机遇。
对策:定位、品牌、规划升级
福清天生林艺园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目前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天生林艺园许家芳主任认为,乡村游要形成丰富多彩的发展格局,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未来几年内,天生林艺园将转型为海峡旅游中转接待园,争创海峡旅游第一站。”
今年5月,陈秋华教授考察过乡村游发展较好的成都模式。他认为,发展乡村游,要重点打造“两区一带”,形成永泰大樟溪、闽侯南屿镇五都村以及长乐古槐镇青山村等三大乡村游的品牌示范点,从中带动整个乡村游产业的发展。他还强调,乡村游要长久发展,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增加文化内涵,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保护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征。“乡土文化才最具生命力。”黄卫认为,乡村游是不能作为观光游来发展的,应围绕“创意和体验”打造新型乡村游业态,真正体现乡土气息,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发展乡村游,规划走前头。”省旅游学会副会长袁书琪认为,政府职能部门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乡村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开发重点,并设计长期模式,有步骤地推进,着力培育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林国华建议,要把福州乡村游的规划,提升到“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战略高度,来加快引导发展,为新时期农业发展提供参考蓝本。他还建议,根据福州周边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及主导产业优势和特色,重点在挖掘和提升企业休闲文化内涵、塑造企业行销形象及完善休闲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做文章,以达到整体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的目的。林国华认为,可以考虑在全市有条件地区建立3~5个“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区”,积极引导发展都市农业型、生态体验型、教育体验型、农庄经济型、科技园区型和特色产业型的休闲旅游农业,打造全新的新兴产业。(记者 温海龙 实习生 林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