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伏龙观灾后抢救保护工程正式竣工,并面向游人开放。在遭遇5·12地震劫难后,“躲”在脚手架组成的施工帷幕后面长达18个多月的伏龙观,终于“脱胎换骨”,恢复原貌,重新展现在游人面前。据悉,伏龙观是中央下拨资金进行恢复重建第一个竣工的文物修复工程。
总计耗资近千万元
伏龙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一侧。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便依此立祠祭祀。在5·12地震中,伏龙观大殿、中殿和后殿以及观澜亭等建筑的屋脊、瓦片全部损坏,部分木质结构断裂,整座建筑发生严重倾斜,倾斜幅度达10多厘米。为了避免古建筑群继续倾斜,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坏,国家决定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伏龙观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全面修复。
2009年12月28日,都江堰古建筑群伏龙观灾后抢救修复工程竣工
据介绍,伏龙观抢救保护工程总计耗资近千万元,包括替换梁柱、檩椽、门窗以及装饰构件等,工程共计消耗优质木材500余立方米。日前,国家文物局组织了古建筑保护专家组对伏龙观进行了验收评定,专家们认为,伏龙观抢救保护工程符合文物保护原则,达到了灾后保护文物的目的,工程质量良好,原则上通过验收。
“铁葫芦”拉正倾斜的大殿
伏龙观古建筑群修复工程开始时,国家文物部门邀请了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对伏龙观进行了全面勘察,文物保护专家对伏龙观出现的所有损坏都进行了登记造册,他们除了用文字进行描述外,还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录像资料。随后,专家们又根据文物部门之前绘制的伏龙观古建筑群构造图纸进行了详细设计,制定了周密的修复规划。
维修工程由广西文物保护中心承担。在修复伏龙观大殿时,由于大殿上的构件较多、重量过重,为“扶正”倾斜的大殿,修复专家们拆除了所有的多余构件,仅剩下大殿的主要木质梁柱。然后,专家们使用“铁葫芦”,一头固定在地面上,一头固定在梁柱上,拉动“铁葫芦”,使倾斜的大殿恢复原位。
修复专家对所有被拆除的构件都进行了编号、拍照存档,并妥善保存。“凡是没有损坏、状态良好的构件,我们都原样安装回去了。”广西文物保护中心项目经理周瑞文告诉记者,在修复过程中,除了被震损的构件外,他们还发现了大量被虫蛀、腐蚀的构件,对于这些,都按照原尺寸、样式,采用优质木料制作了新构件。修复专家在将原完好构件、新制构件进行防虫、防腐处理后,重新安装上大殿。大殿、中殿的木结构完成维修后,修复专家最后对后殿展开修复。
首次安装了铜条防雷带
相比周围建筑,伏龙观地势较高,为防止雷击灾害,北京的防雷专家首次给伏龙观安装了避雷装置。为保持原有风貌,避雷专家舍弃了传统避雷针,给伏龙观安装了铜条制成的防雷带。为保证防雷效果,防雷铜条有小指粗细,分布在殿宇的屋脊、屋檐上,间隔距离均不超过10米。
目前,伏龙观的陈列布展已基本完成,其原先陈列的文物包括东汉李冰圆雕石像、唐代飞龙铁鼎等珍稀文物,已经同时面向游客展出。由于天气原因,伏龙观部分古建筑群生漆刷制的最后一道工艺———清漆上光将择机完成。
“太完美了,跟以前相比,样式基本上一模一样,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给原来的伏龙观重新刷了一道油漆,换了一件‘新衣裳’。”昨天,曾多次到伏龙观游玩的都江堰市民张婆婆随着欣喜的人群,再次走进都江堰景区。看见伏龙观雄伟殿堂里屹立的李冰石像,陈列的飞龙铁鼎,精美的雕梁画栋时,张婆婆感叹不已,“修得真好,伏龙观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