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身为吉林省最大内陆湖泊和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但查干湖仍鲜为大部分游客所知,尤其是充满北方渔猎文化气息的冬捕,那神秘的祭湖仪式和凿冰撒网的捕鱼场面,都绝对让人大开眼界。如今,查干湖冬捕奇观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等待被潜入冰面下的巨网。清冷的查干湖里孕育着丰收的喜悦。
一网捕上十余万公斤的鲜鱼!活蹦乱跳的鱼在冰面上堆成了小山!这壮观得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冬捕场面恐怕也只有在查干湖可见了。这个很少为外人所知的湖泊静静地隐藏在松花江畔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一年当中只有这几天才算热闹,因为自辽金时期传承至今的冬捕就要开始了。
冬捕之前先要进行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传统祭湖、醒网仪式,场面非常壮观。按照历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查干湖冬季捕鱼必须由当地德高望重的“渔把头”(当地渔工的领头人)主持仪式,祭祀湖神,唤醒冬网,奉拜天父地母,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查干湖的冰面上摆放着糖块、炒米、水果、奶干等供品,人们布置好祭坛。祭坛两侧各设一根“苏鲁锭”(长矛),祭坛上摆放三个香炉、四大碗白酒、九炷高香和藏传佛教的各种法器。祭坛前设置九处用来燃放圣火的“火撑子”,又在“火撑子”前凿开一眼冰洞,用来向湖中抛洒贡品。
几位藏传佛教的喇嘛在法号和鼓乐声中先于“渔把头”出场了。查干湖一带属于蒙古族聚居区,周边民众大多信仰佛教。那些喇嘛手持法轮等法器,怀抱水果、奶干、奶皮、炒米、糖块等供品,口中念诵经文。他们身后有年轻人穿着“查玛服”,戴着牛头马面的面具,拿着刀剑,跳起“查玛舞”(跳神)。身着传统蒙古族服装的青年男女紧随其后,有的双手托着白色哈达、有的端着装有五六斤糖块的托盘、有的拎着牛奶桶;反穿皮袄皮裤的渔工们则在边上列队等候。
冬捕的祭祀仪式上,盛装的蒙古族姑娘为渔工们献上奶干
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 “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之后率众喇嘛按顺时针方向绕供桌、冰洞和冰雪敖包转三圈并诵经。之后“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端起酒碗,双手举过头,开始朗诵祭湖词:“啊!长生天,先祖之灵;啊!庇护众生,求昌盛,求繁荣。查干湖呵,天父的神镜;查干湖呵,地母的眼睛,万物生灵,永续繁衍;都聚在查干湖天源的怀中,都握在查干湖地宝的手中;献上九九礼吧,奉上万众心诚,湖上层层冰花,闪动八方精灵。敬上九炷檀香,插上九枝青松,献上九条哈达,摆上九种供品;啊!千里冰封望祭湖,万顷湖面竞纷呈⋯⋯"
之后,“渔把头”接过一名喇嘛从供桌上端来的酒,手托酒碗,跪冰洞前,高喊:“查干湖冬捕的大网醒好了,开始祭湖了!一祭万世不老的苍天!再祭赐予我们生命的大地!三祭养育我们的查干湖!”几名蒙古族姑娘闻声走到冰雪敖包前,将手中的哈达系绕在敖包上的松柏枝上;其他蒙古族青年则将糖块、牛奶撒向天空;喇嘛把酒和供品倒入冰洞中,随后所有人围着冰雪敖包转三圈。
祭完湖后,“渔把头”手里拿着“抄捞子”,在已经凿好的那眼冰洞里搅了几下,使劲往上一提,从湖里捞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胖头鱼来。这叫“开湖头鱼”,那鱼在空中不断地扭动,落在冰面上又上跳下蹦,上秤一称足有32斤。
捕完“开湖头鱼”,身穿蒙古族服装的姑娘每人手托一只装有奶干、炒米的托盘走到列队的渔工面前,“渔把头”递给渔工每人一碗,让他们在开捕前饱餐一顿。约五分钟后,“渔把头”又高喊:“拿酒来,喝壮行酒了!”蒙古族姑娘用托盘分别托着6个空碗,抱着四个酒坛,走到“渔把头”和渔工面前,为渔工们斟酒
“渔把头”高喊:“弟兄们,好酒助咱打好鱼了,干!”渔工们把酒一饮而尽。“渔把头”再喊;“进湖、收红网、鸣喜炮、出发了!”就这样,一年一度的冬捕在喇嘛的诵经声中、在“查玛舞”的跳动中开始了。
令人热血沸腾的冬捕丰收场面。
正式开捕是在仪式之后的第二天。当晚我就住在查干湖边上的渔民家里,在和房东吃饭聊天中意外得知,“渔把头”石宝柱就住在隔壁,我求房东把他请来聊一聊,房东满口答应。不一会儿,“渔把头” 石宝柱来了。只见他中等个头,头戴狗皮帽子,反穿着皮袄,手里拿着一个大烟袋,黑里透红的脸庞上流露出一种“风吹雨打都不怕”的刚毅性格。
谈起冬捕,他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他说他从16岁就开始当渔民,从拉套、走勾、打镩、跟网、二把头干起,到1960年当上了“渔把头”。他又说,冬季的查干湖湖水结冰厚达1~2米,在冰下捕鱼的拉网有几百米长,怎样下到冰层以下需要一套熟练的技巧。下网前选择地点十分重要,有经验的渔工只要审视一下冰面的颜色,就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下网。选定地点后,在冰面打好两排冰眼,让网在冰下穿过,然后逐渐围拢,最后在出网口把冰下的渔网拉到冰面上。冬季冰下鱼群聚集,用大拉网一次可以捕到成千上万斤鱼。
通过和石宝柱聊天我还了解到,查干湖渔场冬捕队共有5组,每组队员有60多人,负责捕鱼全程指挥的“渔把头”可得有“两把刷子”。每个“渔把头”无不是从“小股子”(初学捕鱼的小渔工)一步步学起的。冰上捕鱼看上去只是简单的体力劳作,其实镩冰、走勾、扭矛、走线、跟网等一系列步骤都需要高度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渔民兴奋地展示冬捕成果
次日天刚蒙蒙亮,我就来到查干湖边。借着微弱的晨光,我看到冰面上出现了三套马车,马车上坐着一群身穿棉大衣、头戴狗皮棉帽的渔工,“渔把头”石宝柱正站在那里等着我。上车后,老石高喊一声“出发”,车夫随即扬鞭催马,黑暗中响起悦耳的马铃声。我们顶着刺骨的寒风,在薄雾笼罩中乘坐马车前往湖中心。
大约1个多小时后,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我们也赶到湖心处的冬捕点。马车停了下来,众渔工跳下马车开始忙碌起来。只见老石站在选好的入网口,确定位置后,颇有将帅风度地用旗钎子在冰面上戳出一个长方形印记,两个渔工随即凿出一个冰口子来。开凿的第一个冰眼为下网眼,再由下网眼向两侧各数百步,方向是与正前方成70~80度,插上大旗,渔民们称其为“翅旗”。“渔把头”由翅旗位置向正前方再走数百步后,插上旗,渔民们称之为“圆滩旗”。再由两个“圆滩旗”位置向前方数百步处会合,确定出网眼,插上出网旗。这几杆大旗所规划的冰面,就是“网窝子”。
渔工们手脚麻利地沿下网眼向翅旗处每隔约15米凿一冰眼,巨大的渔网自入网口进入冰面以下后,便沿着这些冰眼在冰下“行走”,直到约2公里外的出网口,其间需要渔工在厚厚的冰面上打上百个冰眼。
大约过去了五六个小时,整张网终于前进到了出网眼。随着“渔把头”有力的号子声,身上挂满了冰珠的马匹拉动着出网轮,由96块小渔网组成的一张巨网被缓缓拉出冰面,鲤鱼、鲫鱼、胖头鱼、鲶鱼都争先恐后地翻出了冰眼,转眼之间就在湖面上堆起了一个个“鱼垛子”,跌落在冰面上的鱼像在乱舞。
看着这样壮观的出鱼场面,在寒风中等待了大半天的人们激动起来了,大家欢跳着奔向出鱼口,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空气好像也随之沸腾起来。
冬捕现场有很多捕鱼的冰窟窿,游客要小心别掉进去
查干湖旅游贴士
胖头鱼:去东北都必定要品尝一道充满黑土地特色的名菜——鱼头泡饼,那大得惊人的鱼头便取自俗称“胖头鱼”的鳙鱼,而东北最好的胖头鱼便产自查干湖。
查玛舞:这种古老而神秘的跳神仪式于16世纪后半叶随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一起传入内蒙古地区,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查玛舞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马拉爬犁:乘坐马拉爬犁在查干湖开阔的冰面上飞驰,任由凛冽的北风裹挟着雪花吹打自己的脸庞,这样的体验恐怕是最有东北特色的了。
资讯补给:
住宿: 前郭尔罗斯县城和查干湖景区内均有宾馆或家庭旅馆为游客提供食宿。
美食: 查干湖最有特色的饮食包括:全鱼宴、烤全羊、农家铁锅炖鱼等。胖头鱼在纯天然环境下长成,其间不投喂人工饲料。
景区: 查干湖景区门票10元。
气候: 冬捕从12月中旬开网,至次年的1月中旬收网,冬捕节期间每天会在湖面上安排2处捕鱼点,供游人参观。
注意事项: 当地冬季温度零下30多摄氏度,冰面风大,一定注意保暖,小心冻伤。冬捕现场有很多捕鱼的冰窟窿,游客要小心别掉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