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正好是个周末,老板带队出去玩耍。老板去玩耍有一个特点,就是绝不去做到此一游这样的傻事。他要看的是cultural difference。 所以他才会选第一站是旧日的帆船码头Sunda Kelapa。 码头在北部的老城区,据说有500年的历史,曾是海外贸易的地方。时至今日,依然有一艘艘白色的机制帆船在这里停泊,装卸货物的方式依然是肩扛手提。看烈日下带着头巾的劳工们沿着从甲板搭到岸边的一条细长木板扛着麻包缓缓而行的时候,真会有时光错乱之感。
距离帆船码头不远处,就是一个鱼市,在马来半岛会被叫做湿巴沙的地方。这里泥泞小路的两边一座连着一座的小房子里是一家家的店铺,售卖各种土产。早已经死掉的小鱼躺在肮脏的塑料布上向人们展示它们的尸体,另一边就是尸体被晒干做成了腥臭的鱼干以同样一种方式出售。有的店铺卖些竹筐、胶管、脸盆等生活用品,也有的推了小车当街出售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也有在玻璃盒子里卖水果和小食品的,敢不敢吃那就因人而异了。这里的人显然不会讲英文,肢体语言在这里比较有效。也不需要怎么讨价还价,因为这里面根本就没有贵的东西。
之后去了坐落在Ancol公园里的露天艺术品市场。这座公园里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气息,艺术家们就当街表演,即使没有观众。坐在一家小店喝啤酒的时候,面前的马路对面就是一个印尼的四人乐队在忘情地表演,观众就是坐在公园长椅上那么少少的几个,当然还有我。一曲终了,我大声喊好,他们乐了,用不太熟练的英文邀我上台去跟他们一起表演。我想到他们肯定不会中文歌,而我英文歌熟悉的又不多,就一笑而过了。
艺术品市场里是一座座的小房子,每个小房子里都是一个艺术家的展室。有的专做木雕,有的主营油画,有的专门售卖部落特色的小饰品。印尼的木雕是很有名的,讲究根据timberwood本身的纹理,创造出雕像自身的特色来。油画区里的作品大部分是风景,光线运用的相当好,挂在客厅里显得非常的亮堂,更妙的是价格便宜,一副长度在1米5以上的巨幅油画裱好了连框一共250美金。
挑了几件艺术品,这就到了黄昏,又驱车来到了市中心的独立广场看纪念碑。没想到过了四点就关门了。这里又是印尼给我的一个culture shock了。虽然是关门了,可是两扇铁栅门中间留了一道缝,足够一人通过,当地人也就毫无顾忌的钻过去。因此即使规定的关门时间过了,广场上纪念碑低下还仍然到处都是人,只不过没法等上纪念碑眺望了而已。既然如此的话,为啥干脆就不设关门时间呢?关了门,留道缝,这太匪夷所思了。
接着又赶紧跑去传说中东南亚最大的清真寺Mesjid Istiql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