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东三省总督府、张氏帅府分别修建于清朝初期到民国时期,加在一起已近千岁的三个老建筑有着特殊的“缘分”——同在沈河区的同一条街上!这三个久经沧桑的古老建筑,见证、记录了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同时期的历史。3月17日,方城新规划的“千步大道”,将串连起这三个重要的古建筑。
现场:拆迁施工正在进行中
当天下午,在故宫与张氏帅府之间的北通天街上,记者看到,路口已经被一大片蓝色围挡拦住,而不远处施工铲车正忙碌着。已经是一大片平地了,记者踩在拆迁工地的一个小土坡上,向南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张氏帅府;转过身来,就能看到饱经沧桑的东三省总督府和不远处沈阳故宫的城墙。
一个在附近工作的市民告诉记者,北通天街的施工大约是从去年开始的,施工前,这条街的两侧有很多的居民楼和单位办公楼。这些建筑把原本近在咫尺的故宫、东三省总督府和张氏帅府分开了。如果要从故宫到张氏帅府,需要穿过这些凌乱的商铺和民宅,交通显得异常拥挤。
如何解决这一状况?打通北通天街,即将动工修建的“千步大道”可以实现故宫、总督府和帅府之间真正连通。从张氏帅府走到故宫,沿着北通天街、盛京路和正阳街的行走路线,以正常的行走速度,需要15分钟。而两个景点连通后,直线不到300米的距离,5分钟就能走到。
回顾:曾是名震东三省的建筑
承载着百年历史沧桑的东三省总督府,地处故宫和帅府之间,就在北通天街与盛京路的交会路口,当年在偌大的盛京城,它是仅次于故宫的名震东三省的建筑。民俗学家齐守成告诉记者,早些年自己曾多次到此考察。
齐老介绍说,这座建筑外部为青砖墙体,内部为人字架木结构,上为深红彩钢瓦房顶,建筑用料选材考究,雕饰精良,为典型的欧式建筑。齐老说,在一个古城里竟然建起欧式的建筑,可见当时它有多重要的地位。
说它是“沈阳最古老、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之一”应该不为过,齐守成老先生说,从清朝末年的官员到后来的东三省几任总督,再到奉系军阀张氏父子,都曾在这里办理过公务。齐老说,从他掌握的史料显示,当年,在总督府东、西两端的大道上,竖立着“东辕门”和“西辕门”两座雄伟壮观的牌楼,正门上有高大的门脸,下面为大半圆形的大月亮门,门脸的二层和三层墙上有砖檐,砖檐上有精美的雕刻,三层砖檐门脸上形如云朵,和门脸下月亮门构成彩云拱月。整个建筑呈“凹”形,门前还有对狮和上下马石。
专家:要保护好城市历史的“活化石”
听着齐老先生的介绍,再看着如今这个玻璃已经破损,大门门板已经断裂的残破老楼,心中不觉有些悲凉。随后,记者从沈阳市文化局文物处了解到,2004年,东三省总督府就被列为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此后由于年久失修就被定为危楼。
在得知通天街即将打通,三个老建筑将共同呈现出来的时候,齐守成老先生有些激动地说,故宫和帅府保存得都很好,希望东三省总督府旧址这座珍藏历史记忆的老建筑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才好啊。
“东三省总督府旧址就好像沈阳历史链上的‘活化石’。”齐老表示,而在通天街上的这三个老建筑,分别修建于清朝初年、清末民初和民国时期,在历史的链条上,它们就是三个珠子,丢失了哪一个也不能穿起完整的故事。本报记者 齐晓棠摄影 王晓辉
本报征集
说出您知道的“方城的那些事儿”
沈阳中街将再现“方城”的新闻,在市民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感怀历史、展望未来,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方城的今天和明天”系列报道,通过追寻古老中街现今残存的历史遗迹,查访亲历或了解方城的百姓和专家,解读方城规划的思路和建设的路径等方式,全方位地展示方城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为此,本报现在诚征与方城有关的人物、文物、见证物和历史故事,如果您知晓相关线索,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81025710,本报将进行及时和详尽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