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吗?”
“电视上经常讲。”
“建设生态经济区以来,村里有啥变化?”
“有了保洁员,垃圾有人管了。”
5月22日,北樊村一间客厅里,国务院参事、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与一位村民如是对话。北樊村是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山尾村的一个自然村。以上对话,是“区域经济参事行”江西团在赣调研的一个细节。
求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
20日,南昌市昌北机场,参事调研团偶遇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全球契约办公室高级官员杜晖贤,他此行是受江西省委之邀,前来做循环经济的讲座。
不仅要借外脑,4月26日起,为挖掘和汲取蕴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的“民间智慧”,调动有识之士参与,“我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言献策”活动在赣启动。
“无论国内外,大都是先发展再治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路子,是经济界‘哥德巴赫猜想’,无先例可循。破解此题,正是江西要做的事。希望各位参事多献计献策。”会见调研团时,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说。省长吴新雄等多位政府官员,同样表达了向参事寻求智力支持的意愿。
调研团团长刘坚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破题总体上破得不错,体制机制上有创新,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十分空前。
生态一棵树苗的杠杆效应
在已取得创新的体制机制中,参事们对“苗木补助金”的“杠杆”效应最感兴趣。
自2008年始,江西省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苗木补助金,连续安排5年。2009年,这3亿元拉动了39亿元社会资金投入。一是树苗分给承包公司去种,次年考评成活率后再行付费;二是树苗送到村口,挖好树坑,然后拍卖树坑,竞得树坑的村民享有树木所有权,“一个树坑拍到了17元,12年后一棵树至少价值300元,农民将获利丰厚。”如此操作,一是能保障树苗成活率,二则撬动了民间投资,发挥杠杆作用。“今年3亿能撬动60亿,明年将撬动100亿。”苏荣说。
2009年,江西植树560余万亩。按计划,今年将造林300万亩,届时全省森林覆盖率将达63%。江西2008年还决定,用两年时间,完成全省84个县(市)、85座污水处理厂及截污干管的建设。这些污水处理厂全部运营后,全省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65%左右。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文化和自然遗产经济学专家徐嵩龄参事建议,应注意对湖边小河岔等毛细结构的保护,不要为求美观而人为裁弯取直,否则将破坏大量物种的生活场所。
产业应立足江西本省特色
核心是发展,发展要靠产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被参事们看好。
上饶市婺源县乡村旅游产业有声有色。目前,婺源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全县有大小宾馆190家,“农家乐”2000余家、旅行社27家,6万人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搞乡村旅游要沉得住气。”参事们认为,“保护耕读文化氛围,修缮古旧民居,保存淳朴民风,很有必要。”
除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外,江西还正建设8大产业基地,包括以南昌为中心,重点建设LED芯片及器件等项目为主的光电产业基地;以南昌、新余为中心,建设高纯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与发电系统、风电设备等产业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鹰潭、南昌为中心,建设以江铜集团为龙头的铜冶炼及精深加工基地;以南昌、樟树为中心的生物产业基地等。
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发展生态经济,正在成为江西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机制生态补偿机制需建立
按规划,2009年至2015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很多体制机制并无先例,需要摸索、先行先试。
江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叶柏青说,在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开展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开展水资源取(使)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等方面,希望能得到参事们的指导和支持。
参事们认为,除寻求政策财政倾斜外,在吸引民资、外资等方面,也应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