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大假期间,记者陪同重庆大学、重庆邮政系统的客人参观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恩阳古镇。客人之间的对话及对随行的儿子、孙子的教育,让人久久不忘。
巴山儿女血肉筑成的碑林
“这个创意好,充分体现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个朴素的真理。”重庆大学的刘教授对其小孙子说,“大巴山人,当年为了有口饭吃,大家有好日子过,十多万人参加了红军,光看他们的名字就要看一两天。历史系的陈教授说,这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很多历史书未真正把这段历史堂堂正正写出来,十多万人在这里战斗并大部分牺牲,像这山岗上的石头、野草,不为更多的人知道。他们是不应该被历史遗忘的。
重庆邮政局的郭先生说,参观了川博,他感受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是世界革命史上的奇迹,不到三年时间,建立那么广大的根据地,建立那么完备的革命政权,开展了影响深广的宣传工作,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反围剿军事斗争的胜利。
余教授说,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还缺少谍报特工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他听一位老红军说,红四方面军当年为创建这个根据地,有一大批优秀的谍报工作人员在重庆、成都、西安经过生死的斗争,运回枪支弹药、盐巴布匹、医疗器械等苏区必需的战备物资。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让人感觉不到红军在隐蔽战线的斗争,对根据地迅速创建与巩固所发挥的作用,是布展中的遗憾,也是研究中的缺陷。
保护好红军石刻标语
“红军标语、政纲、宣言等刻在石头上,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很普遍。诗人梁上泉就曾在从南江到通江的路上看到无数的石刻标语,感动之下,写下了《红色走廊》这首诗。”方先生对巴中红军石刻标语情有独钟,他建议把所有的石刻,用光盘刻下,或成书出版,对外销售,既是文化礼品,又是教育后代的教材,同时,也是研究石刻艺术的资料。
张毓芳女士在恩阳古镇参观时说,石刻标语对于动员、组织群众参加红军、拥护革命,是很好的宣传形式,很朴素,让人容易接受。应原汁原味地保护红军石刻标语,原汁原味地宣传石刻标语在革命中的作用。易军先生说,还要把红军保护巴中的隋唐石刻的故事写下来,巴中的“四龛”,通江的“千佛崖”等石刻,据当地群众讲,红军当年开展革命斗争时,不准损毁石刻古迹,这是红军保护文化的有力见证。
老房子具有永恒魅力
重庆客人在南江元潭老街、字库村参观时说,川北民居有独特的韵味,既有南方民居特色,又有北方民居特色,扼秦巴咽喉的巴中正好是蜀秦文化结合部,这从那些老房子可以看出。四合院的敞阔、石天井的肃然,吊脚楼的奇险临空,正堂屋的排门带窗、雕刻图案等都非常吸引人,让人想到遥远的年代与时光。
在恩阳古镇参观时,魏明先生说,古镇建得很有艺术,在水码头边依山建起36条街,且回环深幽、含蓄悠远,其格局体现了巴中人的智慧。
胡星怡女士说,恩阳古镇是古镇中的精品,随处都体现自然的东西,石头、木头、砖头都是古旧的,有历史纵深感,有古味,让人有回到古代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