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上一拜观音菩萨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13-09-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缥缈云飞海上山,石林水府隔尘寰。”这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描写四大佛山之三的普陀山的名句。普陀山属浙江省普陀县,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与我国最大的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岛呈狭长形,南北长八点六公里,东西宽三其最高峰佛顶山海拔百九十一点三米。

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日本僧人慧锷最早于此地留观音像造寺,后因《华严经》中有善财参观音于普陀洛伽之说,遂将此岛命名为普陀,而将普陀山东南的另一小岛起务洛迦山。相传观耷菩萨曾在此现身说法,所以普陀山的寺庙一般都供奉观音。据《法藏经》解释:“苦恼众生,"一_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

教中,将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分为河弥陀无量佛的左右胁侍,合称“西方三圣”。观音像在印度是男身,在我国唐以前也是有胡须的男性形象,但唐以后,却逐渐女性化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观音塑像,多为女性。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一说是观音有三十三种化身,这些化身中,女性形象不少;另一说是因美貌温柔的女性更能体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也更能迎合信徒们的心理。至于有的观音塑成千手千眼形状,主要是为了表示菩萨法力无边,智慧无穷。

从北宋开始,历代统治者屡次拨款增修普陀山寺庙,但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荷兰殖民者占领普陀山后,几乎将寺院焚毁殆尽。后来,康熙帝两下江南,又分别拨款修复寺院,雍正、乾隆、光绪等朝也相继扩建增修,至抗战前,普陀山已拥有三大寺(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八十八所庵院和一百二十八处茅篷,可谓香火鼎盛,昔人有诗云:“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