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描绘的龙图
这枚形似印章的东西像是铜铸的,上面有“光绪五年大清金库”字样,另三面有龙凤
在宋氏人家小阁楼一角发现百年前的夜壶
在宋人杰第五代世孙家中看到这只别致的灯笼。据说清代节日里张灯结彩,用的就是这灯。
据族谱等资料考证,这家居住着的是清朝道光年间著名书法家宋人杰的第五代世孙。
东平古镇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每次回到家乡最爱到古街小巷走走。走不完的老街,道不尽的乡愁。旧年历的腊月底,我再一次行走在乡情古巷,深入古民居,寻访人家,掀开了古镇历史小小的一角。
东平,政和县西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早在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建置东平县,历经千年风雨洗礼,如今已是拥有近三万人口的集镇。人杰地灵的东平,自古以来名人辈出,如今是否还能在飞檐翘角的明清建筑中找到他们的足迹呢?
首先我们走访了位于北街的北望亭。从亭梁柱上的文字上可以看出该亭由杨雷、杨雨兄弟修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距今已三百多年的亭阁已在风雨侵蚀下摇摇欲坠。北街村民自发筹措资金进行修补。
乡亲们很热情将我们带到一家宋氏民居,没想到在这里有了欣喜的发现。走入百年老宅,一种明清建筑气息扑面而至,只见门匾上书写着“梅杏犹存”四个楷体大字。步入大厅,但见正厅两侧黑底金字的对联,上书“文章能华国,诗礼可传家”。字体厚重有力、质朴传神。白发苍苍的宋氏老奶奶非常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古宅的历史。原来太祖父年轻时好赌,赌徒们纷纷逼债上门。自小习武的太奶奶立于石磨与众赌徒赌一把,八个人前推后拉,太奶奶仍然面带笑容,纹丝不动。众人大惊,落荒而逃。太祖父羞愧难当,从此金盆洗手,学得制作烧饼手艺,生意兴隆建成此宅。
宋家围满男女老少,有人说宋家是清朝的大户,一定有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一句话提醒了老奶奶,她带领我们到楼上,翻出太师椅坐垫、披绸等丝织布。百年以上的丝绸上绣龙画凤,如今图案还是清晰鲜艳。我们在阁楼一角还发现了落满灰尘的木框灯笼、夜壶、笔架等。一只破损的笔架让我猛然联想到清朝道光年间名满京城的书法家、举人宋人杰。难道这宋家就是他的后代?带着疑问我们翻阅宋氏族谱。从中我们查到了宋人杰的名字,沿着往下数,可以确定现在居住于此的是宋人杰第五、六代世孙。
走出宋氏人家,一个老汉告诉我们他是“一门同榜两进士”宋滋兰、宋滋蓍的后代。我们到了老汉家中,在存余的古宅中看到下马石和当年牌匾留下的痕迹。可惜的是许多牌匾在文革中历经浩劫如今看不到了。
此后,我们陆续又走访了革命人士陈贵芳的旧居,可惜的是除了破落古旧的建筑和人家对陈贵芳曾居于此宅的介绍外,再也找不到陈老当年留下的任何物件。带着些许遗憾我们到了北街少数民族雷氏家中。
雷先生是我们的老相识了,他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他所居住的古民居。老雷居所是清代五进厅民宅,随处可见雕工精美的砖瓦、木屏风、门当等。特别是第一正厅建筑古朴大气,雕梁画栋、壮观豪放,一根柱子就有农村使用的饭甑那么大。只见大红灯笼悬挂于大厅,将过年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热情精干的老雷是筹办民俗文化村的负责人,他还向我说起打算在自己家中办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中心站。看来老雷是有保护古文物意识的,在他新建的楼房中将原来古宅一砖一瓦都保留下来,而且那大片门梁还很巧妙地镶嵌于新居门框上。
走过东平古街老巷,已是旧年历除夕。家家户户蒸年糕、贴春联,年味十足,而我的心还驻留在东平历史巷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