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国家旅游局“丝绸之路旅游规划”思路即将敲定之际,安阳市旅游局局长张建国应邀出席规划组的最后一轮研讨会,他以无可辩驳的考古学资料和大量史证,围绕我市专家提出的“新丝路旅游文化说”和“起于殷商、盛于汉唐”的定位,倾倒了在座的各位旅游规划专家。
新丝路游的规划是国家旅游局于今年4月启动的。其间,洛阳首先发起“东方起点”的论证,促使新丝路游的文化理念得以重新定位。我市专家以妇好墓出土的大量和田玉、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壳、青铜原料和龟板等来自于南方甚至南洋一带等史证,赢得了参加规划的全国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的认同。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吴文学、规划专家组组长李佐、旅游规划专家孙清彬教授等给予了首肯。
孙清彬教授根据我市提供的资料,高屋建瓴地理出一个更为科学的概念。他说:“听了安阳专家的讲述,又细看了他们提供的资料,我觉得他们关于丝绸之路‘起于殷商、盛于汉唐’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是有历史联系的。所以我认为,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的古老商道的起始时间,可以往前推至殷商时期。用‘丝绸之路始于商,兴于汉,盛于唐’来表述,可能更合适,更科学。”
孙清彬教授进一步论证说,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了一条从新疆和田经喀什、库车、玉门关、兰州、西安、洛阳到安阳的古代的商贸古道——“玉石之路”。这条“玉石之路”在1200年之后的汉代,发展成了“丝绸之路”。他说,我从6800多枚出土于“妇好墓”中的“货贝”上,又看到了安阳文化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旅游开发的新亮点。这个新亮点就是,河南的安阳还是中华商人、商业和货币的发祥地,中国又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所以,安阳也就成了东方商贸的源头,可以依据这一文化资源,推出系列旅游产品,打出“东方商源——中国安阳”的形象品牌。
东方商源”,多么响亮的旅游品牌!这比“丝路起点”的提法要响亮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