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名研究生调研信阳乡村游课题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以“农家乐、渔家乐、地锅饭”为主要特征的休闲乡村旅游模式,在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的中国茶都——信阳曾风行一时,直至今日,依然吸引了不少都市人的“眼球”。但这种由投资农民直接经营管理的“农家乐”与当前的

乡村旅游形势越来越显示出较多的不适应性,无法达到“乐农家”的效果。“农家乐”如何“乐农家”已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农民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一命题,也引起了河南信阳师院一群研究生的关注和思考。

近日,在信阳师院副院长时明德教授的主持下,该院的20余名研究生开赴信阳市师河区、固始县、罗山县、商城县等地,对现有“农家乐”的经营状况,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如“罗山大肠汤”、“炖菜”、“南湾鱼”的开发利用状况,地方小戏如豫南花鼓戏、固始县嗨子戏和灶戏、罗山皮影戏、商城民歌民舞的发展状况等进行了广泛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力图在“农家乐”与地方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上,为今后信阳市农村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开发提供对策性建议,进而实现“乐农家”。

该社会实践分队在发放3000余份问卷的基础上,精心整理数据,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分析了信阳市农村旅游文化市场开发的可行性、非物质文化的开发现状及表演可行性,撰写了信阳市农村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调研报告。

在接受采访时,时明德说,农民经营管理理念缺失,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民俗文化未被充分挖掘已经成为信阳市的农村旅游和非物质文化开发的羁绊,成为从“农家乐”到“乐农家”跨越的阻力。为此,他结合调研结果,提出了如下建议,在提升信阳市农村旅游和非物质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应突出信阳特色,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依托特色农业,培育乡土饮食品牌;挖掘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品位等。

目前,如何实现从“农家乐”到“乐农家”跨越的调研,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支持,有关领导表示,将针对调研结果和对策性建议,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